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导致学校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学校管理的实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带来发展,并非所有的改革都会成功,改革也会有失败。学校改革的失败,概括起来有以下原因:一是学校高层管理者缺乏管理智力资源的投入,缺少对外部  相似文献   

2.
宋玲  尹长舒 《池州师专学报》2007,21(1):55-57,64
西汉王莽当权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法制改革,其中尤以货币制度的立法改革为重心。由于不合时宜,加上王莽个人主观原因,改革最终失败。本文描述了币制立法改革的全过程,分析其失败之因,以期给当代经济法制改革以启示。  相似文献   

3.
学生学习失败问题是美国和中国学校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通过对美国学习失败学生的历史与现状的考察与分析,得出学习失败问题的根本原因在学校体制方面。就美国的历史经验而言,解决我国学习失败问题应从三方面着手:改革应试制度,改革班级授课制度,改革封闭的学校制度。  相似文献   

4.
刘文辉康区乌拉制度改革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从刘文辉入主西康以后,对康区乌拉制度的改革入手,分析其改革的背景及内容,探究改革失败的原因,共分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刘文辉改革前康区乌拉状况;第二,刘文辉改革的主要内容;第三,剖析改革失败的原因。认为乌拉制度的存在,改革的失败,都与当时康区的客观历史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课程改革需有教师素质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改革需有教师素质保障华东师大王俭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课程改革的成功或者失败与教师素质的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方面,曾经有过—些失败的教训。例如,60年代美国以布鲁纳倡导的以“学科结构为中心”的课程改革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  相似文献   

6.
勃列甘涅夫时期,苏联政府在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的主持下进行了"新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缩减了下达给企业的计划指标,并以利润和奖金激发企业和个体职工的积极性.但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改革逐渐失败,除了经济改革本身的原因外,苏联上层政治社会的权力斗争也是导致经济改革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通过比较分析晚清预备立宪时期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官制改革,探讨晚清官制改革失败的诸多原因,如:领导班子缺乏凝聚力、中央集权的失败、国内经济文化的落后、民族矛盾的激化、改革的策略和时机不对,这将对当今我国的宪政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武汉市二桥中学,是一所曾被周边社区老百姓用来警示小孩的参照学校;“再不好好读书,就送你去二桥中学。”2006年,学校毅然踏上教育改革的征途。6年来,在经历“改革,失败;再改革,再失败;继续改革,走向成功”的艰难改革之路后,  相似文献   

9.
赫鲁晓夫的改革实际上是一场失败的改革。改革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受到传统体制的影响。赫鲁晓夫之所以不能克服传统体制的影响,是由苏联国情、赫鲁晓夫本人以及当时苏共领导人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程度等方面决定的。  相似文献   

10.
一、导致学校改革失败的原因 从学校管理的实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带来发展,并非所有的改革都会成功,改革也会有失败.学校改革的失败,概括起来有以下原因:一是学校高层管理者缺乏管理智力资源的投入,缺少对外部环境和内部实际的深入研究,不学习,全靠摸石头过河,没有远见,具体的改革目标不清楚;二是学校领导层对改革持不同的观点,导致改革意见不统一;三是教职员工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漠不关心;四是"以改代管",忽视改革措施出台以后的管理强化;五是评估学校改革成效的方法不科学,不能有效地展示学校改革成果等.  相似文献   

11.
从语用学角度讨论了英语指示代词this和that的功能 ,分析了作为指示语之一的this和that的指示型和非指示型、手势型和象征型用法及this和that的不同指示功能。从而阐明了包括this和that在内的指示语同语境的密切关系。只有在具体的语境下 ,才能正确理解指示语所指代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谭玉焱 《成才之路》2020,(4):110-111
汉语中的频率副词“常常”“经常”“往往”在词义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共同点及差异。文章通过对“常常”“经常”“往往”三个词在语义、句法和语用三个方面的对比分析,系统说明“常常”“经常”“往往”之间存在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境界”说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人间词话》中对此问题的表述基本是以实际批评而非理论阐述方式展开,所以要全面把握王国维理论思考及感性体悟到的“不隔”境界,仅追寻他自己的理论思路是不够的。在学本源意义上提出的“境界”说,不仅在理论来源上来自叔本华的“直观”“理念”,在感性体悟上与海德格尔对艺术本源进行探讨的诗学理论亦有相通之处。本主要从这两方面对理论及感悟的“不隔”境界作出较有覆盖力的评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龙”和“dragon”两词的词源着手,论证了“龙”被译为“dragon”及“drago被译为“龙”是误译而不是文化意象错位,提出了两词的新的译法。  相似文献   

15.
“自律”的实质就是充分认识到人的“自爱、自保”本性及“互助本能”的本质及规律;反之,“他律”就是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人的“自爱、自保”本性及“互助本能”的结果。通过哈贝马斯的“认识兴趣结构”理论而引申、发展出“理性的兴趣”与“认识对象”相结合的认识基本功能单位。并通过“理性的兴趣”与“认识对象”这一认识结构的构建,实现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从而实现道德修养的高度自觉。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传统语法及有关资料展开对“it”用法的探究,揭示出该词语法和语义上的模糊点,归纳出该词的各种模糊指代用法,同时也指出模糊“it”和精确“it”是辨证的统一体,即在特定的情况下,模糊“it”可向精确“it”转化。  相似文献   

17.
在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框架下讨论汉语中表示强调的“是”字句的词性及其所处位置.在树形图的描述上,运用LuigiRizzi关于splitComp假说中的理论,印证了“是”是焦点标记词的观点;同时,根据splitComp假说发展“是”是焦点标记词的观点,认为“是”是FocusP的中心语,位于“是”之前的成分是从TP生成然后显性移位到TopP位置上,而被强调成分隐性移位到[Spec,FocusP]的位置获得解释.  相似文献   

18.
社会需要和谐,社会和谐需要道德。道德如何才能为人们所接受?理学家以宇宙的最高本体“天理”为建立社会道德的外在的终极的权威,以人的“本心”为内在的道德源泉,以“天人合一”即人的“本心”与“天理”的贯通,熏陶、约束和规范“人欲”,力图达到社会和谐、民富国强的目的。重新审视“天理”和“人欲”的关系,对其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考察和现代性的解读,对于今天我们开启道德源泉,构建和谐社会,将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编辑学"学"与"术"之争的辨识,对编辑学的学科分类提出了"三个层面,两大类别"的构想,并阐述了其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锒铛”、“独鹿”的本义及其语义发展。“锒铛”本为拟声,由拟声而达意,从而引申出许多新的意义;“独鹿”为“朱愚”一词的声转,本义为驽钝。二词的来源不一,本义不同,但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二者词义演变,部分语义交叉融合。本文还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锒铛”、“独鹿”的同源词作了进一步探讨,同时也对前人的一些观点提出质疑并补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