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家乡有一个动听的名字,叫做思游。那里山青水秀,景致很美,凡去游历过的人总是魂牵梦萦,也许这就是"思游"的来历吧。老家有人说家乡其实过去并不叫思游,而是叫思尤,因为传说那里  相似文献   

2.
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将师生关系概括为“从游”。他说:“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孟子曰:‘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间尝思之,游之时义大矣哉。学校犹水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我仰慕先生,追随先生学习高等教育学自1990年代始。从作为编外弟子自觉学习先生的论著,到1994年入室受业三年,再到博士毕业后专门从事高等教育学研究,迄今已历三十载。  相似文献   

3.
大学是大师、大学生和谐互动之学,是教师导引、学生从游之学。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对此做过精辟的论述:“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孟子日,‘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间尝思之,游之时义大矣哉。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梅先生对“大学之道”的论述,影响深植于清华,而远播于厦大。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八(上)入选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小品《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八十余字,篇幅极短,视角极小,说是记游,真正记游的文字只勾画了了,笔墨简约。读后,却总让人感到文章背后掩思甚深。  相似文献   

5.
徐江先生为展示自己的“有效教学”,同时也为批判中学语文的“无效教学”,亲自到中学授课,并作《理性我思致用——以(游褒禅山记)为例谈中学语文“有效教学”》一文(发表于《人民教育》2006年第7期,以下引文,若非特别注明,均出自该文),详细讲述他的授课基本内容及设计理由。徐先生在文章中指出,他到几所中学示范讲《游褒禅山记》,贯彻的是“六字”指导思想——“理性”、“我思”、“致用”。对此他是这样解释:‘理性’,是指教或学都要以一种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是一种自觉行为。‘我思’就是‘我’自己思考,即不随‘你’思,也不随‘他’思,无…  相似文献   

6.
寄诗人陆游     
我说不该再游沈园一只钗头凤生生害苦了一位痴情少妇使得她跳进忧愁河香销玉殒一去不返不该啊不该你不该再游沈园既然是两情离分又何必再度缠绵你没见今人哼一曲《只要你过得比我好》便转身拜拜一挥手便抛弃一千思一万念你若是真心去爱就该送一束阳光一束鲜花而不是一杯忧愁一杯哀怨我又怎能责怪你呢连我自己也在苦苦思盼只有朝秦暮楚的人才一身轻松不再与相思结缘[议一议]这首小诗作者是写给陆游的,其实是针对当前一些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作者从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写起,表面上是批评陆游不该对爱情那样痴情,以至弄得唐婉为情所困,香…  相似文献   

7.
<正>人教社课标版《语文》必修2的课本中,《游褒禅山记》的课后练习三是这样的:课文第三段中,作者由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能有所得的事实,引起了深入思考。依他看来,"求思"应具备哪些条件?其中哪个条件起决定作用?试查找有关资料,联系王安石的政治  相似文献   

8.
高语第二册《谏太宗十思疏》有一句:“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教材对“三驱”是这样解释的:“三驱,网三面,留一面。”有一些名家的选本也持与此相同的看法。笔以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9.
《中国赋论史》是海内外第一部系统的赋论史专著,是一部富有开创性的通史。它的问世,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它是赋学界里程碑似的著述,是赋苑"游于艺"的导航图。它体大而思精,将史论合一,古今合一,宏观与微观合一,创见迭出。  相似文献   

10.
思沽源赋     
<正>是年七月,吾等十余人背京师,穿河北,引路而上,直至沽源。于斯地,顿脚歇足,实践交流。期间聚白河源、游五花甸、高三远足、讲座、聚餐,往来十余日,竟不思归。于今日,已近月余,吾因思怀心切,遂作斯赋,谨记之。文曰:时惟七月,序属三伏,于时为阳,天热昼长。月落而起,  相似文献   

11.
读完《文化苦旅》,掩卷长思,自己也仿佛跟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足迹在中国的人文土地上周游了一圈。品味着这一路的文化,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12.
屈赋中诗人除运用虚拟对话展开内心冲突外,还常借助铺排缤纷的“托游”来宣泄情感。“托游”源于诗人现实境遇的窘迫和情感表现的强烈需要。“托游”有三种不同形式:梦游、神游和幻游,在诗中创造了风神迥殊的境界,并极大地启迪了后世诗人的抒情诗思。  相似文献   

13.
发挥文化优势,提高旅游品位──略论苏州开展唐宋诗词意境游周本淳山水景物,历史遗迹,乃至风土人情,名优上产,这些无疑都是我国开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但是如果旅游业只凭这种自在的优势,不能提高品位,那么旅客一游便了,不思再来.如何使未来者想来,已来...  相似文献   

14.
《游褒禅山记》练习商榷江苏/陈友良《游褒禅山记》课后“思考和练习”三,要求学生“从每组的加点词中选出一个与其他几个词义不同的词”,其中的第4小题,人教版配套《教参》的参考答案是A。笔者以为此答案值得商榷,略陈管见如下:第4小题: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第二册《谏太宗十思疏》中有这样的一句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教材对“三驱”一词是这样的解释的:“三驱,网三面,留一面。”有一些名家的选本也与此持相同的看法。笔者以为这样的注释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孔林片思     
孔林片思陈军游孔林,产生森林之思。在我的游历记忆中,关于森林的感受有三次。一次是探访四川峨嵋山森林,二次是漫游吉林长白山森林,第三次就是散步于曲阜的孔林。峨嵋之林多一份热闹,猴子家族隆重的婚丧之趣,常常叫我忍俊不禁;长白之林多一份冷峻,我如一只烈日下...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篇即事生议的记游,历来多为评论鉴赏家所叹美。中学语教材屡经更改,言入选篇目变动较大,而荆公此一向是在选之列,可见此在中学语教学界的地位之高、影响之大。一篇古入选教材,自应情辞可观.事理可思,经得起推敲且耐得住咀嚼,方不负其在启迪心智、涵养才性方面较之其他学科所缺乏的陶冶功能,这恰恰是语教学不可取代的独特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8.
"游"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形态之一,它是中国古代学人对于人的存在的诗性之思的结晶,这种"游"的精神实质与中国传统体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体育从身体与精神两个层面极大地发挥了中国古典美学中"游"的美学精神,对现代体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教材中古文失注一例康苏《游褒禅山记》有云:“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里的“往往”一词,教材未注,容易被误解为“常常”之义。因为,“往往”一词,在古汉语中有两个主要含义,一是表时间,意即“常...  相似文献   

20.
赵燕问:《游褒禅山记》中作者是如何写游山之得的? 《游褒禅山记》的三、四两节在前文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即写了作者的游山之得。那么,作者是如何写游山之得的呢? 在第三节,作者先发感慨:“于是余有叹焉。”这一句由记转议,由悔变叹。接着作者层层深入地谈了三点游山之得:1.要求思。作者认为古人之观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不只是“观”。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观”后深广的求思,也就是作者悔恨自己没有古人那种深广的求思精神。作者告诉人们要观更要求思的道理。这实际上是由悔产生的一种游山之得。2.要有志。作者先写了游华山洞所见:“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后写作者的感悟:“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再根据作者的所见所感总结出游山之得:故非有志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