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以围绕知识应用情境促进知识生产为特征的知识生产模式II的出现,传统的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基层学术组织日益式微,并逐渐被新的基层学术组织——学科-专业-产业链所取代。在基层学术组织变革下,地方高校协同治理,要充分发挥多元利益相关者在体制机制创新当中的作用,形成以学科-专业-产业链为地方高校基层学术组织、面向地方产业发展和多元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学科—专业—产业链是高校协同创新的有效载体,为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和机制。从学科—专业—产业链的"知识—人—组织"活动形态来看,知识形态的组织化是知识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趋势。要促进学科—专业—产业链的知识流动,可以构建组织化治理机制,通过模糊组织边界,形成协调管理、交流融合、利益共享的治理机制;通过建立拓展性组织体,形成需求导向、平台管理、资源整合的治理机制;通过构建创业创新文化,形成创新精神为核心、创业文化为载体、学术与产业文化融合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3.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同时解决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学科—专业—产业链作为高校协同创新的有效载体,通过学科、专业与行业、产业深入融合,可以为在校大学生整合更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优化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从高校、产业、政府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的系统设计,健全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4.
由政府机制、市场机制和志愿机制所推动的学科-专业-产业链的联合体,对于提高办学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在此视野下,对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建设和办学模式应进行重新的定位,高职院校应立足区域产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建设特色学科-专业链,培育复合型的高技能创新人才;深化产学研合作,构建学科-专业-产业链发展平台等新的发展战略,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能力。  相似文献   

5.
大学基层学术组织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教学组织、教学-科研组织以及教学-科研-学习组织等三种形态。进入新时期,面对国家的协同创新战略,现有的基层学术组织形态凸显出疲软的无竞争力状态。要实现协同创新战略所提出的大学功能综合、大学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需要构建以学科-专业-产业链为基本状态的新型基层学术组织。这一新型组织在知识转移的质量与效率、资源整合以及学术生产力提高三个方面体现出协同创新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运用场域理论对学科交叉进行研究,提出学科交叉场域是“知识生产组织建构行动者参与”三元关系嵌套的结构空间。本研究以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大学为典型案例,对其学科交叉场域存在的创新功能、整合功能和激励功能失灵现象及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为应对学科交叉场域功能失灵并促进学科交叉场域与外部系统需求的动态平衡,我国可从理念重塑与模式变革两个方面完善大学治理机制。在理念重塑方面,我国大学应转变学科观念,从学科意识转向问题意识;重塑价值追求,从形式交叉转向交叉创新;拓宽战略格局,从仅立足学科转向立足内生资源、制度环境和外部产业三维坐标。在模式变革方面,我国大学可坚持以创新为根本,将学科交叉深度嵌入大学创新体系;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构建面向成果的学科交叉体制机制;坚持以赋能为核心,助力教师在场域转换中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是与产业脱节、缺乏专业的中介服务、科技管理体制支持力度不足、缺乏风险资本投入等。针对这一现状,高校应参考和借鉴产业联盟计划模式、校企协同创新模式、数据集成创新模式、军民融合模式等科技成果转化创新模式,为科技成果顺利转化找到出路,还要在与政府、企业的新型协同关系上进行创新,从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进重大平台建设、加强校企知识协同、构建风险投资机制等方面完善自身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相似文献   

8.
关于构建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新创业课程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依托,它应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以专业教育为背景,面向全体学生,服务个性发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知识、能力和态度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要融入、整合和构建一个全过程、多层次、重实践、开放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的角度出发,构建“准工厂化”人才培养实训共享平台,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学科建设及企业四者共赢的路径。建立“准工厂化”医学生物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开发实训项目,专创融合教学资源,使教学与科学研究一体化;建立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实训教学与管理的信息化;对社会开放,开展科技服务,增加平台的教育附加值。形成学生+教师+高校+企业联合培养的“准工厂化”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针对创新创业素养训练过程中面临的结构失衡、运行失调等问题,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根据社会及产业发展需求,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建立了虚实结合的“双创”素养训练基地。同时与多领域产业协同构建了以“共享创新创业知识资源”为核心,以“类比案例激发学生创新”为基础的标准化“双创”人才培养过程范式,促进创新创业知识资源的共享和整合,打造跨学科、个性化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创新和创业的逻辑起点都是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和产业化,创业和创新的促进主体都离不开大学、产业、政府以及三者之间的协作。借鉴知识创新三螺旋模型建构大学毕业生创业三螺旋促进体系,可以在发挥大学知识链的主体作用、政府制度链的主导作用、企业产业链的助推作用的同时,以大学、政府、产业的三螺旋联动来营造毕业生创业的知识空间、趋同空间和创新空间,从而统筹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创新创业教育即面向全社会,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对在校学生及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由于相应的课程设置与创业、产业联系不多,更应在其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加强培养。在信息化背景下,当前我国高校外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为推动高校外语专业“双创”教育的发展,对当前高校外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进行融合的意义、内容及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并据此提出了几点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内涵着“科教产教”融合的理念。当前,创新范式加速向会聚研究范式演化、行业需求及技术迭代倒逼知识“传授-获取”为主的教学方式、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教学科研组织形式重塑。借鉴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实验室建设经验,推进创新创业实验室“科教产教”双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可解决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覆盖范围小、缺少学科交叉、形式大于内容、培养理念及思路趋同等问题。深入剖析创新创业实验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研究提出面向未来创新创业实验室“科教产教”双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范式改革的可能与可为:理念上高度自主推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底层创新、行动上充分开放汇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核心资源、思维上包容失败累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育人效应。  相似文献   

14.
基于我国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与“90后”群体成为高校大学生主体的时代背景,分析了“90后”大学生的特点;同时,探讨中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和未来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指出未来大学生不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卓越的创新与实践能力.阐述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催生“人才红利”的重要作用,探索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助推“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的途径,提出高校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有效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和大学生四方联合互补反馈的运行机制,形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局面,才能有效促进“人口红利”转化为“人才红利”.  相似文献   

15.
知识经济即将引起人类社会一场新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高校将由“配角”转化为“主角”。知识经济要求高校从知识生产、知识传播、知识转化诸方面进行全面的“知识创新”。而要达到这一要求,高校就必须进行“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6.
培养区域高质量双创人才是促进区域创业活跃的重要推动力,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协同发展。该研究从区域创新体系视角探讨湾区高校双创教育协同发展的问题,聚焦“高校-企业-政府”三大制度性主体间的互动网络关系。通过调研发现粤港澳三地府际间缺乏实质性制度化“双创”政策共享机制,高校双创组织机构之间以及其与政府和企业双创基地之间互动较弱,产教融合有待加强等问题,该文从政策协同、校际协同、产教协同三个维度提出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双创教育协同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7.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构建完善的高校创新创业培育体系,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将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各方面的支持进行系统整合,形成一个像生态体系一样的良性循环系统,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这一体系包括高校、政府、企业、家庭、学生等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形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  相似文献   

18.
高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融合问题不仅是高等教育学界的一个实践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理论问题。虽然人们承认高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只有融合发展才能切实有效推动我国创新创业人才的高质量发展,但未能回答并确定何为二者融合的基础。通过对高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本质特点的分析发现,二者既相互区别又彼此联系,但其本质都共同指向“创新”。高校专业教育中的“创新”与创业教育中的“创新”作为大学知识属性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前者强调知识的科学属性,而后者则更加注重知识的应用属性。但无论怎样,科学研究最终还是要落实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层面,即便是最基础的研究,也蕴含着在未来向应用转化的可能。因此,高校创业教育中的“创新”从根本上说需要更多地来源于专业教育,这一判断为进一步推进高校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在实践层面的融合提供了可能的方向与选择。  相似文献   

19.
“双一流”建设高校参与组建的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是推动我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力量。本研究以我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区——中关村科学城的典型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项目为案例对“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我国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研究。案例分析表明:第一,“双一流”建设高校与政府、企业等建立的融通创新模式主要包括“项目衔接型”、“平台共建型”和“产业技术联盟型”,且分别适用于高校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转化、高校与企业基于产权长期合作和共创共享紧密合作的情况;第二,“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融通创新体系中通过培养人才和产出创新成果,不仅对政府、企业等共同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起到显性的直接与间接作用,还具有传播创新文化与塑造创新需求理念的隐性作用。基于此,“双一流”建设高校在推动我国政用产学研融通创新体系建立中应继续推进技术转移办公室建设,加强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完善和拓展融通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之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高校创业教育转型发展体现在创业教育的目标导向、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创业实践平台、制度与文化支持等四个维度,即为创业教育体系的形成设计良好的制度基础、明确的发展目标和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化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变革的推动和社会环境变化的拉动下,地方高校、企业、科研机构、政府、社会组织之间需要形成互动共享的创业教育参与机制,最终形成以创新驱动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