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近代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体现在几场重要战争的发生和几个重要条约的签订上。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2.
清末,西方传教士取得了在中国传教的权利。引发了很多教案。扬州教案就是其中一起有代表性的案件。在解决冲突中,英国政府和传教士,是按照条约规定来处理的。在法律上,传教是一项条约权利。清政府和普通民众应该予以尊重。即使清政府与士绅不认同基督教,也应通过修改条约的方式取消外国人的传教权,而不是煽动冲突,恶化中外关系。  相似文献   

3.
从鸦片战争到20世纪初,列强一步步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又表现出不同的侵略特征,现结合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几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对此加以分析。一、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在19世纪40年代~60年代间,两次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如《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在这些条约中虽然基本上都有割地、赔款等内容,但真正能体现时代特征的却是开口通商和协定关税。《南京条约》中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相似文献   

4.
自鸦片战争以来,清政府与西方列强先后签订了五百多个不平等条约。随着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签订,近代中国社会开始在条约体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运行。《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近代中国社会的运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整个条约体系建构中重要的支撑点,亦成为中国近代史分期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关系造成了严重危害。由于历史和社会因素的制约,《南京条约》中英文本的拟定皆由英方操纵,这使该文本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学者们已经注意到《南京条约》中英文本存在不少不相契合的情况,并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但都没有对翻译的伦理性给予重视。然而,伦理性是翻译的本质属性,从翻译的伦理视角考察翻译活动,可以更加客观地评判译者的翻译行为。本文拟以翻译伦理为视角,审视《南京条约》中存在的误译,希望为以后误译现象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我国学术界以三次革命高湖,作为中国近代史时期划分的标志,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演变过程。文章指出,要准确地反映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9月底,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的完整过程,应以影响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去作为近代中国110年时期划分的标志。只在这样,才能准确地反映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加深、完全沦入和结束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7.
19世纪中后期,随着西方列强先后走上资本主义近代化道路,西力东侵使得东亚维系中国、朝鲜、日本三国关系的条件发生了变化。清政府的衰败使得其与周边国家的宗藩关系受到严峻的挑战,日本的崛起必然把矛头指向了与其近邻的朝鲜,而这又摆脱不了与朝鲜有着宗藩关系的清政府的关联。《江华岛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朝鲜近代国门的打开,是对中、朝宗藩关系的一种挑战,同时也是日本近代殖民统治的开始。在条约签订的过程中,使得中、朝、日三国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论是对于朝鲜、日本自身来说还是对于东亚原有的华夷秩序来说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帝国主义在中国:文化视野下条约体系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帝国主义实施侵华行为的中国当地条件制约或限定了侵略的方式和特性。外来侵略者通过条约体系内化为中国权势结构的一部分,又依“例外法则”在中国形成一套与西方基本价值时相冲突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故这些西方代表在中国表述着“西方”却又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列强既要中国实行改革以维持西方标准的“正常”秩序,又是与西方标准相异的中国秩序之构建者和维护者,扮演着改革推动者和既存秩序维护者的双重角色。  相似文献   

9.
条约适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条约国际层面的适用,具体由国际机关实施;另一方面是条约国内层面的适用,由当事国国内立法、司法、行政三个部门分别实施。其中条约的国内适用是缔约国善意履行“条约必须遵守”这一国际法义务的主要方式。相对于世界上很多国家采取入宪方式规定条约适用,中国当前依然坚持着“逐个领域、逐个立法”的条约适用模式。学者应与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一道,共同努力解决实际层面的困境,推动条约适用制度早日入宪,以更好地推动条约在国内的适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申报》舆论的分析,有利于透视《马关条约》签订前后中国国民心态的变化:不承认甲午战争的失败,对战争的结局抱有明显的侥幸心理;对俄国等西方列强对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割地的干涉,抱有很高的期望心理;反思洋务运动、反省中国强烈的图变心理;关注西方国家的全面改革的开放心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早期反帝目标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目标。从党的文件和党的领导人的阐述来看,在1927年以前,反帝目标的内涵是废除不平等条约。在每次反帝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也总是将斗争的目标引向废除不平等条约。对于国民革命反帝内涵的界定,也是限于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范围。在这个时期,党侧重于反对经济方面,尤其是关税方面的条约特权。中国共产党的废约反帝主张,对孙中山国民党产生了直接影响,使得大革命具有了以废除不平等条约为基本内容的反帝内涵。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是西方列强强加给中国的,它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权益。曾纪泽提出了一系列修约废约和取消列强在华侵略特权的主张,并在外交实践中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有力地冲击了近代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近代外交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国际机制是现代国际社会调节国家关系,增进共同利益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某种意义上,参与国际机制体现了国家对国际社会的融入。在国际机制的诸多形式中,多边条约是最明确和最重要的国际机制形式,某种意义上,一个国家参与国际机制的程度可以用加入国际多边条约的状况做参考。新中国成立以来,参与国际机制的历程虽有波折,但最终选择尊重和广泛参与国际机制。中国参与国际多边条约的历程与状况,既反映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也与国内国际环境发展变化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泛加入各种国际多边条约,参与国际机制成为中国崛起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曹英内容摘要:口岸居留冲突是19世纪中后期中英两国重要的外交纠纷之一,它本质上是一场扩张与反扩张的斗争,但其客观原因是中英条约关于口岸通商规定的不明确和中英在条约解释上的分歧。潮州进城事件是这场冲突的典型与特例,也是冲突的高峰。英方在条约谈判中屡次与清政府展开交涉未果,其症结在于近代中英条约的不平等性质。  相似文献   

15.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以明确的条文形式编纂了条约解释的规则和方法。关于条约解释规则的研究也历来都是国际法学界研究的热点,但是,关于条约解释的原则却鲜有学者论及。试以法律解释原则这一角度为切入点,对条约解释的原则这一理论问题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条约文本与实践的互动,提供了观察近代中国主权丧失的新视角。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上海港引水权丧失的法理基础。基于条约文本之上的不对称性实践,才是引水权丧失的持续动因和深层内容。但后人往往忽略这种互动,误将“文本”当作历史。  相似文献   

17.
晚清禁教政策一步步解冻,是随战败订立的不平等条约逐渐实现的。传教士在此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被迫废除禁教条约在朝廷和民间引起的无奈和愤懑,是晚清此起彼伏的反洋教斗争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国际条约必须遵守,这是最基本的国际法原则,但其如何在一国内部遵守执行却是留待各国自行解决的问题。在我国,条约适用的局面始终呈现出破碎零散的混乱状态,缺乏体系。因此,建立一个适当可行的条约适用体系在我国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这一体系的建立,应当以宪法为本源,确立务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并以《立法法》等基本法律为协调加以完善,确立一个纳入和转化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才能保证条约在我国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9.
无论从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还是从我国有关国际条约在国内法中的效力地位的角度,无论是根据WTO协定的性质和要求还是WTO主要成员的实践和争端解决机构的主张,我们都只能采用转化立法方式遵守和实施WTO协定,在执法和司法活动中不能适用WTO协定,更不能赋予其优先效力。  相似文献   

20.
从温县盟书与侯马盟书的关系和盟誓的地点来看,温县盟书的历史背景与侯马盟书的历史背景相同,就是晋国末年那场规模空前的六卿兼并战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