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亚裔美国人的身份认同是当代亚裔研究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种族或族裔背景是身份认同的基础。亚裔在美国一个半世纪的开拓历程中,他们的身份认同经历了以下几种变迁:暂居者(侨民)、族裔美国人、亚裔美国人和正在生成的一定程度的多数族或族裔美国人。而第一种身份认同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体现了亚裔美国人对美国社会文化的接受和适应,也反映出美国多种族社会中复杂的族群认同现状。  相似文献   

2.
於梨华的近作《彼岸》描写了三代华人女性融入美国社会的历程。与早期作品相比,於梨华对于文化协商和身份认同的看法有明显变化,从寻求中国文化根源转为对中西文化的双重认同。《彼岸》中的跨族婚姻和饮食描写体现了这种新的文化立场。  相似文献   

3.
林语堂接受了现代西方教育,但骨子里仍是中国人的他几乎一生都致力于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用能够使西方人感兴趣和认同的方式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突出中国文化的长处,也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文化。他对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和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化属于成熟的政治、道德文化,长于政治进步和社会改造,与西方文化相去甚远,不可揉进西方文化那种追逐物质利益的精神。中西文化极难融合,是科学社会主义消弭了中西文化的鸿沟,但中国文化仍应保持自己在政治进步和社会改造方面的优势。毛泽东“大体平均”和消灭不平等身份关系的主张是中西文化融合方面的伟大创举,奠定了中西文化融合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借用心理学的身份认同理论来分析以吕红小说《美国情人》为代表的"新移民"华文文学作品,重点探讨作品中主人公在跨文化交流大背景下所产生的认同焦虑与身份迷失。主要采取文本分析法,试图将小说文本放置在更为广阔的文学社会学和文学心理学场域下来探讨作品中所展示的女性主人公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主流文化夹缝中的生存困境和追寻自我的心路历程。身份认同焦虑原因是文化冲突的不可调和、身份认同焦虑的表现是归属感和幸福感的缺失而身份认同焦虑的出路在于悦纳自己。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美国现代女作家项美丽的第一部中国题材小说《太阳的脚步》和她的跨文化体验为研究对象,从弗洛伊德的“替身”定义出发,聚焦小说中的美国白人女子多萝西和民国妇女陈美凤这一对女性形象,探讨作者如何通过跨文化书写和跨文化体验化解美国现代女性身份认同的危机和焦虑。作者把传统性别规范投射到他者身上,通过塑造自我与替身这两个女性形象呈现她身份认同中两股矛盾的力量,即新女性福莱勃尔与传统性别角色之间的张力。二者的协商反射了作者的身份认同与女性主张。与最终不得不向传统妥协的福莱勃尔们不同,项美丽在中国结交了诸多中国现代文人,在与他们的合作中吸收中国文化精髓,巩固自己的女性思想,并成为中美文化交流的先锋,完成了现代女性主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母女关系为视角,分析了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作品《喜福会》中对构建美国华裔女性身份的探索。文章从民族身份、性别身份、文化身份三方面对华裔女性的身份做了分析,探究因文化冲突、语言隔阂,甚至阶级差异而造成的更复杂的母女关系,并进而讨论在双重文化处境里,这些女儿们在经历与母亲冲突和磨擦过程之后,如何撷取中西文化上的特点来适应美国情境和完成女性主体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向我来》是华裔美国文学作家伍慧明近年来的又一力作,其中的四位女性形象反映着美国种族主义和经济压迫给华人带来的无法言说的伤痛和华人筑造自己精神家园的不懈努力。从这四位女性身上,可以看到中西文化交流融合和华裔文化身份认同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文化认同是近年来文学、翻译、跨文化交际和应用语言学等学科密切关注的一个课题。目前,外语界对文化认同探讨最多的当属文化身份和自我认同。为减小英美文化对中国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可适当缩短英语学习年限,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批判性地导入英美文化,引入中国文化并注意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
从黑人文化身份入手,分析了当代颇负盛名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黑人的三种生活状态,并对美国黑人既是非洲裔又是美国人的双重文化身份进行了探索和挖掘。认为作品中挣扎在文化夹缝中的美国黑人只有加强文化身份意识,认同自己的文化身份,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牢记过去并顺应时代的发展,才能在美国社会更好地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11.
汤亭亭在《中国佬》中大量嫁接中国传统历史故事,改写古典名著和神话故事中的典型人物,希望靠此努力来改变美国白人对华裔根深蒂固的偏见。她从美国华裔作家的角度出发,从中国文化这一维度找到中美文化交融的切入点。史诗因其恢宏的叙述风格和严密的神话体系,经常被新兴民族在兴起阶段用来确立其民族身份和认同。汤亭亭在《中国佬》中从当代美国华裔这一特殊的叙述角度出发,借助史诗表明其对建立华裔文化身份的重视和决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身份,以及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人物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阐述在美国社会中,少数族裔艰难的文化身份认同之路。对在美国生活的华裔女性作家来说,中国文化始终是她们精神的皈依之处,是她们得以安身立命的根基。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化属于成熟的政治、道德文化,长于政治进步和社会改造,与西方文化相去甚远,不可揉进西方文化那种追逐物质利益的精神。中西文化极难融合,是科学社会主义消弭了中西文化的鸿沟,但中国文化仍应保持自己在政治进步和社会改造方面的优势。毛泽东“大体平均”和消灭不平等身份关系的主张是中西文化融合方面的伟大创举,奠定了中西文化融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第一部小说《喜福会》中探讨了文化身份问题,并揭示了她对文化身份这一问题的深刻理解。在作品中,谭恩美讲述了四位华人母亲和美国女儿之间的冲突以及和解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母女们文化身份认同的过程。笔者紧扣文化身份这一主题,尝试应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以及他对文化身份认同和杂合性概念的阐述,对母女们的文化身份认同过程进行解读,意在为《喜福会》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视角,同时,也为华裔和其他移民或族裔群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构建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俞弘 《鸡西大学学报》2014,(10):139-141
小说《喜福会》塑造了四个在美国长大的华裔美国女人。她们挣扎在母亲传授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成长环境熏陶的西方思维方式之间,建构了双重的、相互矛盾的种族和文化认同,成为美国主流社会边缘化的华裔美国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她们逐步找到了自己身上东方和西方两种文化元素的融合点,重新塑造了理想化的双文化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6.
美国民族身份认同是美国文学批评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亦是族裔作家不断质疑完善的重要概念之一。文章以当代华裔作家任碧莲的小说《典型美国佬》为文本,审视典型美国人固有形象及其在小说中的化身以及家庭意象。她不但消解了美国固有的民族认同,突破了东方主义的藩篱,而且重新建构了一个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以家庭为核心的杂和认同。  相似文献   

17.
从电影《刮痧》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刮痧》讲述的是由于刮痧这一传统的中医疗法不为美国人所理解和认同个给一中国家庭带来的悲剧故事。影片反映了亲情至上的中国文化和只相信客观事实的美国法律之间的冲突。本文以《刮痧》为切入点,剖析中西文化差异,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缓解文化差异造成的矛盾,如何从冲突走向融合,从而提高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质量。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中国人,尤其是现代知识分子对世界的疏离感,本质上是根植于不同文化之间选择性的身份认同危机。在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灵魂永远处在丧失身份同一性的“离家”与“还乡”撕裂的现实痛苦中。而在文学书写中却走向追求历史连续感的家与家园的想象和追忆。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在现代还乡母题小说表现得集中而且尖锐。在“扎根——除根——失根——寻根”的出发和回归中,“还乡”就是跨越文化、性别、民族、阶级等夹缝,表明多重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田金芬 《时代教育》2012,(9):122-123
赛珍珠和林语堂因为他们相似的文化经历和志在沟通中西文化的目标,被冠为"文化大使"。他们在中国及其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两人均力图向西方世界推介中国文化,他们在自己的小说里构筑了一副副鲜明生动的"中国世界"的图画。但由于两人的文化身份定位的不同,所以在两人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也迥然不同,本文力图剖析赛珍珠与林语堂如何在构筑中国形象时达到对自己母体文化的体认。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已成为目前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而身份认同问题则一直是困扰新加坡人们的敏感话题。《玛门公司》主人公甘家灯正面临着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身份认同的困惑,此时这种身份认同困惑已演变成一种身份认同危机,面对此种困惑和危机,她踏上了身份认同的寻求之旅。强化个体的身份认同是形成民族文化和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