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鲁迅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中的荒原意象是鲁迅先生苦痛和孤独在小说中的投影.从根本上说,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荒原意象正是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内心的真实体验.作者类似于灵魂拷问式的焦灼感,通过<呐喊>、<彷徨>的荒原意象得以展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对鲁迅先生的小说处女作<怀旧>进行解析,从而把握以"私塾里的故事"作为鲁迅先生小说创作开场锣鼓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3.
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评爱伦·坡的《一桶白葡萄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伦·坡是第一个对短篇小说从理论上加以总结,并按照自己的理论进行创作的作家,是他的努力使短篇小说趋于成熟.坡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一桶白葡萄酒>不论从词汇、句法还是叙述角度等方面都经过了缜密的思考与安排,一字一句都体现了他的小说一贯的主题,即恐怖与复仇.整部小说从一开始到结束都笼罩在紧张,压抑的氛围之中,这说明坡是一个在风格上独树一帜的作家,他的小说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的风格与其小说、杂文迥异.该文意在探讨其创作成因,从鲁迅所处的特定环境、独特心态及其个性特征等方面着手解读作品.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小说中,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品几乎占了五分之三,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新旧两类知识分子.<在酒楼上>、<孤独者>、<伤势>历来被认为是探索知识分子出路的最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作品.  相似文献   

6.
为鲁迅赢得世界声誉的是其小说.<呐喊>、<彷徨>共收25篇小说,比较著名的<孔乙己>、<明天>、<风波>、<社戏>、<祝福>情节展开的具体环境都是"鲁镇".本文以"鲁镇"为视角对这几篇作品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左传>是一部伟大的史书,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具有强烈的文学性,其预言是实现<左传>文学性的重要手段,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使得小说故事情节更加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同时,它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题材,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为小说人物形象塑造、写作提供了技法经验等.  相似文献   

8.
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鲁迅的<阿Q正传>都追求艺术形式的创新,两者作为叙事体小说已向着非叙事因素大幅度的开放,成为一种"综合性散文"(前者)或"杂文式小说"(后者).这是一次文体革命.这次文体革命正是由鲁迅追求格式的特别和昆德拉主张写成多种文体组构的小说理论引发的.  相似文献   

9.
<不落的明月>是前苏联20世纪20年代问世的一部中篇小说,小说刚刚出版便备受关注,引起轰动,屡遭责难.小说的作者皮利尼亚克曾是那个时代一度独领风骚的作家,其创作的众多小说不同凡响,但<不落的明月>以及<荒年>、<红木>等作品也给作者带来了厄运.  相似文献   

10.
<边城>、<呼兰河传>、<城南旧事>、<果园城记>四篇小说创作主体的特征(个性气质,写作环境、心态及意图)与叙事策略各不相同,但却都流露着超出一般小说的巨大艺术感染力,而获得长久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鲁迅的《狂人日记》以短短六千余字揭露了几千年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吃人"就是他的总罪状,而结束语中"救救孩子"的呼喊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着重分析了"救救孩子"这一呼喊其实表现了鲁迅深深的绝望,由此反映出鲁迅终其一生都在"反抗绝望"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狂人日记》以短短六千余字揭露了几千年旧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吃人就是他的总罪状,而结束语中救救孩子的呼喊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着重分析了救救孩子这一呼喊其实表现了鲁迅深深的绝望,由此反映出鲁迅终其一生都在反抗绝望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目的在于以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李光洙的《无情》为比较主体,了解掌握对近代文化和近代思想的认识;也是针对《狂人日记》和《无情》关于作品主题方面进行思想比较研究的文章。鲁迅和李光洙是中韩两国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他们把目光投向了民族和社会。在《狂人日记》和《无情》中揭示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也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和主张。  相似文献   

14.
<狂人日记>被视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但鲁迅自己却不止一次地对它的艺术性表示不满.其原因在于鲁迅在批评自己作品时所秉持的是"独创"、"藏锋"等现代小说观念,它们的出现与晚清民初中国小说"美学"观念的发生相关.鲁迅在中国现代审美领域生成过程中有其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运用叙述学与回忆诗学的方法,通过对小说《孔乙己》中叙述者"我"和孔乙己的相关性分析,凸显他们各异却又相通的边缘化生存境遇,进而认为叙述者"我"和孔乙己的生存境遇渗透着鲁迅本人边缘化的生命体验;小说对他们边缘化境遇的呈现,是此前《狂人日记》中相关思想命题的深化。  相似文献   

16.
冯望岳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1):66-68,74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纪念碑和奠基石型的经典之作,其中的"狂人"形象蕴藉极其丰富。它以直面残酷生存环境与地位的自觉性和思辨力,独立思考、重估一切的胆略和勇气,出类拔萃、超凡脱俗的忏悔意识和赎罪心理,追求"真的人"世界的高远志趣为内核和特征的人格精神,是中国现代民族精神的高标和珍贵遗产。  相似文献   

17.
五四时期鲁迅在<狂人日记>里用"吃人"的文学意象展示了多种含义的思想批判与文化批判.上世纪90年代,莫言的长篇小说<酒国>里再次出现了这一文学意象,作家站在民间的立场上,不仅自觉继承鲁迅的批判精神,同时通过对启蒙者(改造者)形象的解构,表达了对传统文化改造的艰难性的深刻认识.通过对两个作家笔下的文学意象的比较研究,阐明鲁迅精神在当代文学中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愈加显现出重要的战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它的现代意义在艺术价值方面同样也体现了出来。陈平原先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一书中讲到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三个层次共同促成了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狂人日记》在这三个方面中也体现出了承前启后的特征。拟从叙事学的角度阐释《狂人日记》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鲁迅对盛唐气象非常神往,曾打算取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来进行创作。他对唐代文学的各方面均有深入研究,包括诗歌、散文、小说以及佛经翻译等。鲁迅关于唐代文学的研究和评论,值得再三领会,并作出必要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对鲁迅《伤逝》的理解不能忽视鲁迅爱情观及其与存在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爱情观的联系,不能忽略《伤逝》所受《诱惑者日记》的影响。鲁迅追随克氏,把爱情与个体精神的成长联系起来,以爱情为精神成长之台阶,因此《伤逝》中透露出"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的痕迹,主人公从文学家影响下的唯美爱情到道德责任的逃避与受谴责,再到准宗教性的忏悔,涓生其实还是获得了某种程度上的精神成长。鲁迅写《伤逝》不只为强调经济权之重要,更为强调个体精神成长之重要,而这都离不开克氏与《诱惑者日记》的影响。正是在世界文学的关联和比较文学的视野中,《伤逝》主旨得到更为准确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