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3 毫秒
1.
一、语文生态课堂的提出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现在人们所说的"生态系统"普遍指生命有机体与环境进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过程,把生命的有机体与其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其精髓是"普遍联系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深生态理念的特征深生态理念是在肯定人类价值高于自然价值的同时的现代“人类中心论”。深生态理念特点是:A、互相关联的全方位思想,反对人在环境中的随意想象。有机体是生物圈中一个点,有机体离开有机体之间的联系,不能独立生存。B、生物圈中任何生命形式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平等。C、提倡生物、生活、经济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共生性。D、地球上所有物种、群落、民族都是平等的。E、反对污染和资源枯竭,并采取积极  相似文献   

3.
生态学是关于有机体之间以及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用生态学观点分析与生命有关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小学教师评价是教育改革的重点,运用生态学理念研究和指导教师评价具有广阔前景,是一条充满希望和光明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邹艳辉 《中国教师》2008,(17):10-12
生态学是关于有机体之间以及有机体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用生态学观点分析与生命有关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而教师评价的对象是教师,是蕴含丰富潜质的生命体。中小学教师评价是教育改革的重点,运用生态学理念研究和指导教师评价具有广阔前景,是一条充满希望和光明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认为社会是由人的实践所引起的各种因素相互制约有机联系的整体。人与自然是社会有机体的前提性因素,人与人的关系是社会有机体的基础性构成部分,要使社会有机体良性发展,就必须保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关系和谐,这就启示我们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当前,生态问题在国内外已经广泛引起了人们的注视。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材中,已经编入了一定分量的生态学基础知识。生态学(ecoIogy)这个术语是由动物学家雷特尔于1865年提出来的,一年以后,法国动物学家海克尔给生态学下了一个定义,即“研究有机体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现代确切的解释:“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性的自然科学,它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作用的规律和机理。”正如分子生物学试图在细胞水平上探究生命系统的秘密那样,生态学则是在有机体的水平上,在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水  相似文献   

7.
“协调”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思维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无机界或有机界,任何一个系统、群体、国家、社会和生物有机体以及人们的思维等,都是协调发展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协调就没有世界。我们这里说的协调,是指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彼此配合适当,步调一致,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物质运动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重复出现的、自发地调节适当、步调一致的运动机制。如果破坏这种协调作用,事物就不能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8.
开展生命教育,是当前素质教育对学校教育的要求。追求学生生命价值发展,是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理念而进行。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理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揭示了教育与生活的本质联系。1995年世界发展首脑会议呼吁:重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价信体系,重视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学校是社会的有机体,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的缩影,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校园的主体,和谐师生关系与教师个体内心的和谐、同事之间和谐、学生之间的和谐、特别是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研究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但有着鲜明的时代的政治意义,对于学校在内涵发展之路上阔步前进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解读生命——启动生命教育工程奠定文明社会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解读生命, 是每个人身心健康和家庭和睦、国家兴旺、人类幸福的根本。正确解读生命必须闯过“六关”。一是格物致和关;二是实践意识与“纯粹意识”区别关;三是“和而不同”的生命“具体”关;四是真实生命践行关;五是生命代际和谐关; 六是在当代中国条件下人人知良知行良行的“现实关”。过此六关,才能认同个人与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身与心和谐的真生命, 及认知、践行和传达真生命的良知良能与和谐话语。正确解读生命的过程是与真实生命“共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张艳 《现代语文》2014,(3):154-155
“生态”有三重内涵:一是每一个生命(生物)个体的样态;二是生命(生物)体相互间的联系与影响;三是生命(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圆融互摄”、“共生共长”的发展与演变。语文与之对应的也有三重意蕴:一是“语文是每一个人的语文”;二是语文能力与习惯的养成是在人与人的语言学习、对话、交流、表达、阅读、鉴赏等实践活动中形成、丰富和发展的;三是语文课程的建设永远与时代、社会、自然、人生等环境密不可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于是有了关于“生态语文”的提出与概括:学校教育中的生态语文是在语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组织下,每一个学习个体(生命个体)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互相影响、“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我发育的生命化过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语文教与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作,是一种展示生命、反映生活、与人交流的活动,而课堂是学生和教师的重要生活空间。因此,作课堂更应成为一个和谐的生命活力场——关爱生命、联系生活、启发创造,促使儿童走出“怕作、厌作、抄作”的怪圈,进入一个德、智、能发展融洽一致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生物学文摘     
●生态是什么生态学是研究生命有机体之间以及生命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最基本任务是研究、认识生命物质与其环境所形成的结构以及这种结构所表现出功能关系的规律。经典生态学主要研究各类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生存条件,以及它们与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性,并从个体、种群、  相似文献   

14.
孔德的社会有机体理论由三部分组成:社会秩序论、社会进步论和社会有机体理论下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政治观和宗教观等。社会秩序论主要是关于社会结构和维持的问题,核心是社会和谐;社会进步论主要是说明社会变迁和发展的问题,他认为人的理性决定社会变迁和发展,人类理性发展的“三阶段”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阶段”。  相似文献   

15.
论生存教育对生命价值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由生命、生存、生活构成的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内,生存是沟通生命与生活的纽带.教育的主旨就是要促进人的生命、生存与生活的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现代教育中生命价值的失落,很大原因是沟通生命与生活的中介被打破.生存教育通过教育来调整人的生存方式,化解生存困境,把握生存规律,实现生存价值,从而最终实现教育的生命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16.
和谐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是以“和”这一范畴出现的,和即适合,即聚集不同事物而取得平衡.平衡即统一,所以,和亦即合“多”为“一”.和谐就是对立面的统一.和谐是相对的,不和谐是绝对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中的三句话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六个方面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的关系、发展经济与安民富民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班级的应有内涵包括实体场域、功能主体、文化组织、学研机构等等,这样的主体富有生命,承载文化进化的任务,显露为功能性存在。把班级看做一个有机体,主体之间的关系阐明与关系建构是保障有机体有序高效运行的关键,对制度进行系统建设就是有机体内外部各单元、各结构优化的过程。在生态学视角下班级制度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有:班级内部的文化、组织、环境、活动四个方面,班级外部支持的环境,主体生命的自主优化与发展,系统评价的考评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语文教学的现状以及语文学科与美育的血肉联系使得我们试图借助美誉的“游戏之思”与“实践之趣”来克服这种种弊病。而这样的立美语文具有“真实”、“灵动”、“有气质”的特征,并且可以在语文课文课堂教学中建构生命的信仰、实现生命的和谐与探求生命的意义。这样的教学改革还需要辅以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并在未来努力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生存教育与教育的生命价值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家荣 《邯郸学院学报》2009,19(2):88-90,96
人是由生命、生存、生活构成的有机体,在这个仃机体内,生存是沟通生命与生活的纽带.教育的本旨就是促进人的生命、生存与生活的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现代教育中生命价值的失落,很大原因是因为沟通生命与生活的中介被打破.实施生存教育就是要通过教育来调整人的生存方式,化解生存困境,把握生存规律,实现生存价值,从而最终实现教育的生命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20.
王欣 《教育艺术》2008,(12):58-59
民生、和谐、发展是三个密切相关的范畴。发展是解决民生问题、实现和谐的基础。和谐是发展的必要条件。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更是系统的。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和谐与否决定了事物发展的状况,其中民生问题的解决是实现和谐与促进发展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