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散文,《史记》(尤其是其中的"纪"、"传"部分)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再现了多彩的历史画面。从《殷本纪》中"第一谋士"伊尹的粉墨登场,《周本纪》中武王于牧野之战后"封功臣谋士,  相似文献   

2.
《史记》是一部体大思精的巨著,他记载了自黄帝到汉武帝之间三千年的历史,囊括中外,贯通古今,有很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全书一百三十篇,其中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都是写人物的,因而它又是一部人才学资料宝库。《史记》作为以人才为中心的通史,通过对众多历史人物事迹的记叙,并以“太史公曰”这一形式所作的人物评价,反映了司马迁在人才学方面的见解,“本纪”、“世家”、  相似文献   

3.
许勰 《历史学习》2009,(12):23-24
高一习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材料一(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史记·周本纪》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的《史记》多处写到鸿门宴。但同为鸿门宴详略却明显相异。《项羽本纪》的“鸿门宴”最详。《高祖本纪》、《留侯世家》、《樊哙列传》也都有“鸿门宴”,都写得极简略。这正体现了司马迁行文详略结合,疏密相间富于变化的笔法。《项羽本纪》的“鸿门宴”写得最详,长达1605字,这是历史本身和表现人物的共同需要。我们知道,详略、疏密的安排,取决于文章主旨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史记·项羽本纪》之所以被反复重写,一是司马迁的原文本是一种开放的结构,值得后人反复咀嚼和填充;二是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价值观下,可以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也可以对原本忽略的人物和事件进行补充和想象。郭沫若的《楚霸王自杀》是为传统士大夫代言;曹聚仁的《亚父》则是一个被冷落、被抛弃的古代谋士的内心呓语;张爱玲的《霸王别姬》对自己角色和地位有清醒认识的女性的内心独白,是觉醒后的女性对爱情和自身命运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6.
中华书局点校本《廿五史》的标点严谨稳妥,值得推重。但古书标点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所以该书也难免有白玉微瑕,如《史记·夏本纪》集解引马融对“涂泥”的注释“渐,洳也”,其中“渐”下不当点断。又如《后汉书·舆服志》注引《汉旧仪》“凡封之玺赐诸侯王书”一语,“封”下应加分号。  相似文献   

7.
《史记》之所以能史学、文学双峰并峙,主要在于司马迁调动了多种文学手段来再现历史,并寄托了自己的爱憎褒贬之情。史实不能虚构,细节却可想象;人物不可神化,笔墨却需夸饰。《史记》有些地方侧重于史,有些地方侧重于文。如以《史记》和《汉书》中几则关于“鸿门宴”的记载加以比较,则可见此中三昧。中学课本的《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而《史记·高祖本纪》中也有一段关于“鸿门宴”的文字: 十二月中,(项羽军)遂至戏。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项羽日:“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饷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光辉的历史和文学巨著。它以文学的笔法,栩栩如生地塑造人物,起到了总结历史、拨乱反正、防微杜渐的作用,同时以它独特的历史和美学的思辨感染着读者。《史记》全书的善恶、是非标准“颇谬于圣人”的例子俯拾皆是,其中不以成败论英雄即是一例。堂堂的开国皇帝刘邦在他的笔下是一个狡诈的无赖,而自刎于乌江的项羽却是盖世英雄,并专为他立《本纪》,使之流传后世。但是对项羽这个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史学界和文学界对其或褒或贬,莫衷一是。下面我仅就《史记·项羽本纪》谈谈对项羽这一形象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泰山封禅”源于《史记·孝武本纪》,司马迁称之为“封禅泰山”。然而这并非司马迁的本意,或为司马迁笔下生误,或为后人抄传的过程中发生笔误。“封禅泰山”在古籍中亦属罕见,只是近代人不辩真伪,将“封禅泰山”改变为“泰山封禅”较为普遍地应用于文学作品中。“泰山封禅”一是不能准确、完整概括“封禅”的内容,再则会轻而易举地使人产生误解,认为封、禅是同时在泰山举行。我们应尊重历史,还“封禅”以真实。  相似文献   

10.
在《史记》中,“鸿门宴”一节除了在《项羽本纪》中涉及之外,还有另外的三种写法。《高祖本纪》:沛公左司马曹无伤闻项王怒,欲攻沛公,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令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欲以求封。亚父劝项羽击沛公,方飨士,旦日合战。是时项羽兵四十万,...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中出现了一千来个人物。当然不可能都“栩栩如生”,但魏蜀吴三国国主及其主要将帅、谋士,确实是个个形神兼备,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三国演义》在激烈的军事、政治斗争中塑造人物,以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语言展示个性,寥寥几笔便声光俱发。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倾其毕生心血塑造了一个个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真可谓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究其人物塑造成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但善于把人物置身于事件的舞台中心,在矛盾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项羽本纪》一文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鸿门宴》是《项羽本纪》中非常经典的场景描写,亦是司马迁文学技巧体现比较充分的重要篇章。在整个描写中每个人物都是出彩的,刘邦的“退”项羽的“默”、范增的“急”、张良的“智”都是为人所常乐道的。然而还有一个人物塑造得也非常精彩,那就是樊哙。  相似文献   

14.
一、《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国历史上在开国“大业”上有所成就的某些君主,他们的性格中多少有一点儿“油”的成份。换句话说,他们不尚旧德,善于“脱俗”。因此,他们能够见机行事,在尴尬的局面前面,比较能够顺利地应付过去,汉高祖刘邦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在他年轻的时候,萧何发现他“固多大言”,所谓“大言”,用通俗的话来说,即“牛皮”也。有一天沛令招待吕公,一班地方小吏闻讯后纷纷赶到他的家里致贺。萧何为沛令主管客人们馈赠的钱礼,并  相似文献   

15.
《史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人物传记尤显风采.司马迁对人物的刻画细致深刻,入木三分.其中《项羽本纪》一文常为人所道,其中的人物形象亦是各有千秋.在此以《项羽本纪》为研究对象,从称谓的使用、书面语和口语的交叉、人物性格侧面展现这三个方面探讨人物语言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作《史记》,其宗旨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如何达到这一目的呢?他在《太史公自序》篇末说:“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其行事……”这可谓是他把握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根本方法。通览《史记》,我觉得,就《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而言,作者的着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第二册及中师《阅读和写作》第一册中都选了《鸿门宴》,该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在课文中,我们看到了觥筹交错、刀光剑影的宴会场面,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鲜明复杂的人物个性。但是,如果我们联系《项羽本纪》全文,深入一步认识太史公笔下的项羽形象,就会领略到《鸿门宴》中的悲剧因素,从而体会其悲剧的美学意义。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过:“悲剧是人底伟大的痛苦,或者伟大人物底死亡。”(《论崇高与滑稽》)这就说明了悲剧人物具有…  相似文献   

18.
题解: 本文节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标题是选文时加的。 《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史书,所记史事自黄帝起至汉武帝止(约公元前3000年—前90年),计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本文是《秦始皇本纪》中的一节。 《史记》作者司马迁,字子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生于龙门(今陕西韩城县)。其父司马谈曾任汉太史令(掌管历史和天文的官),开始计划写《史记》。司马迁  相似文献   

19.
欧阳修自撰《新五代史》,写了五十多篇序和论,还有二百多条小注,其中有不少也是论的性质。后来,他奉勅与修《新唐书》的本纪、志、表三部分,又写了序、赞二十余篇。这些序、论、赞所涉及的问题虽然很多,如《新唐书》卷一《高祖本纪赞》论唐之兴盛,卷十《昭宗本纪赞》论亡国不必皆愚庸暴虐之君;《新五代史》卷二《梁太祖本纪论》论不伪梁,卷四《唐庄宗本纪论》论沙陀世系,卷十《汉高祖本纪论》论即位改元,卷十三《梁家人传序》论女祸,卷二十四《郭崇韬传论》论枢密使之沿革,卷二十七《康义诚传论》论侍卫亲军之制,卷四十《温韬传论》论厚葬之弊等等;但也决不是泛滥无归,没有主题。这个主题就是“治乱盛衰之理”。记“兴废存亡之迹”、论“治乱盛衰之理”,这本来是我国历史编纂学的传统。欧阳修撰《新五代史》的主观动机,又  相似文献   

20.
《项羽本纪》中主人公的称谓在文本中是变化的,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史记》在实录历史基础上注重文学性的特点。本文以人物称谓变化为切入点来探讨文本中的叙事角度和立场,以揭示《史记》在叙事上体现出来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