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内容说"把文本当作承载道德伦理和教化的"内容"来看待,人们阐释作品无非就是要揭示并传达一种教化思想,一种道德伦理观念。正是这种对永恒道德伦理观念的不懈追求才导致了对文本源源不断的阐释,也使批评家们乐此不疲地充当起道德家。桑塔格的"反对阐释"首先反对的就是这一认识论及其导致的一系列后果,她接过反理性先驱手中的接力棒,以"新感受力"来对抗艺术的道德教化,旗帜鲜明地提出"艺术的目的是提供快感",对感性欲望予以彻底解放。在当时的形势下,只有提倡艺术的目的是带来快感,才能以激进的态度来抗击阐释的流弊。  相似文献   

2.
桑塔格的“反对阐释”的理论,站在一种反理论、对理论的抵抗立场上,对传统的内容说,现代阐释体系对艺术作品做出的阐释问题,做出了深刻的批判,提出“反对阐释”之后的阐释问题,即对艺术形式的阐释。同时也是对反对阐释所要走向的文化立场也做出了自我的导向,走向培养新的感觉力的大众文化。由此,这种阐释理论体现了理论的后现代转向反本质主义的、解构宏大理论的、反理智等等。  相似文献   

3.
桑塔格的批评文集《反对阐释》虽然涉及广泛话题,归根结底不过一个主题——对把艺术等同于内容这一传统惯例的批判。这一主题尤为集中地体现在《反对阐释》、《论风格》、《“坎普”札记》以及《一种文化与新感受力》这四篇文章中。通过这些文章,桑塔格表达了她在新的语境下建构形式美学来感知艺术的理想。这一理想恰好有一种与六十年代的美国反主流文化运动相一致的自发性,所以人们往往只关注《反对阐释》激进的一面而忽略了桑塔格在其中对严肃性的推崇。事实上,桑塔格追求的是一种多元的文化感受力,一种在形式与内容、审美与道德之间努力求得恰当平衡的感受力。只是,在追求这种理想的价值评判标准的同时,桑塔格也为艺术设立了棘手的高标准。  相似文献   

4.
桑塔格的批评话语里,"风格化"与强调总体的内在表现力的"风格"不同,前者更外在且偏向于单纯的修辞表现力度和装饰强度。桑塔格垂青"风格化"艺术如"坎普","坎普"的反严肃以及任性表明桑塔格的先锋立场和极端形式主张。  相似文献   

5.
桑塔格的批评话语里,“风格化”与强调总体的内在表现力的“风格”不同,前者更外在且偏向于单纯的修辞表现力度和装饰强度。桑塔格垂青“风格化”艺术如“坎普”,“坎普”的反严肃以及任性表明桑塔格的先锋立场和极端形式主张。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正是西方后现代主义酝酿之际,各种文艺思潮纷纷涌现。桑塔格在此时发表了《反对阐释》、《论风格》、《关于"坎普"的札记》等多篇文章,后结集出版命名为《反对阐释》。在这些文章当中,桑塔格提出了新的批评理论,在文坛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同时,她为先锋文化摇旗助威,她也因此成为新型文化的代言人。桑塔格留学法国的学习经历和美国当时的文化背景这两个因素相互作用,促使桑塔格最终成为新型文化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7.
曾胜 《成都师专学报》2009,(5):31-34,43
仪式思维是反对二元对立模式、强调"中介阶段"的反结构主义新型思维方式,它具有"过渡"、"模拟"和"无神话的仪式"三大特征。近期中国先锋电影在仪式思维的影响下,运用反结构隐喻的方式阐释性、死亡和世界等人类生存状态,使中国先锋电影产生一种深刻的话语嬗变。  相似文献   

8.
所谓自我观,是指入对自己的能力、兴趣需欲的自我认识(评价或衡量)。积极性自我观表现为自信与自尊,消极性自我观表现为自卑与自疑。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自我观。防止其产生消极性自我观。  相似文献   

9.
罗蒂的文本阐释观源于其新实用主义或后现代的哲学立场,表现为反形而上学思想和"意义即使用"的反本质主义思想。剖析罗蒂创造性的文本阐释观及其深刻的哲学背景,可以勾勒出阐释学发展的新动向之一,即在新实用主义的影响下,传统的、主流话语的阐释权威正在逐步消解,多元的、宽容的、实用的阐释方法正日益成为阐释学的主流范式。  相似文献   

10.
沉默美学是桑塔格对她形式美学的一种延伸和"阐释",它主要探讨的是艺术作品的产生以及和观者关系的问题,是关于现代艺术自身内部的局限性.当代艺术的反艺术冲动促使艺术家希望超越或消灭自身,因此以沉默、空白和简约的理念让观者以更直接的感性体验看视和倾听艺术的真谛.沉默美学所倡导的是"彻底关注"原则,其非透明性为阐释的话语开辟了无穷的可能性,然而这种消解一切意义的非理性体验也不免暴露出明显的神秘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1.
误读和曲读是客观存在的,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曲读出于读者的故意,而误读是由于读者所依据的社会文化阐释体系与作者创作时所处的阐释体系不同而发生的。误读既有积极性又有消极性,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误读观,对文本进行多重理解,促进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新兴的、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的文学研究范式,认知诗学的研究目前大多带有实证主义的特点,缺少审美阐释的关注。通过对诗性隐喻的认知解读和语境的认知构建的探讨,可以看出:"体验"是认知诗学独特的阐释机制,在坚持意义是读者在阅读体验过程中产生的同时,也坚持文本在意义建构中的重要性。这种对语言形式和读者认知过程的倚重,使认知诗学具有"形式主义美学"和"过程美学"的特点。在对不确定性的解读中,认知诗学消解了深度美学所追求的终极意义,达到一种平面美学的效果,显示出一种解构主义的理论气质,与苏珊.桑塔格的"反阐释"的艺术观颇为一致。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在当时文化语境中的初衷,是反对"文艺载道"等要求和标准。先锋派所体现出来的核心艺术精神应该是反抗和否定,而文学史对于"先锋"文学的界定则比较混乱。汪曾祺被"先锋"作家们尊为"源头",但二者之间的归宿又迥然不同。广义的"先锋文学"被认为是有地域性和时间性的,当代文学史上的"先锋文学"是针对当时的中国经验而言的,而汪曾祺的小说不存在过时的问题,它们在产生的当时就产生了文学史的意义。而随着时光推移,它们依然独特,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汪曾祺和受他启发的"先锋"作家们有着真正的区别,这些区别有助于人们重新认识中国的"先锋文学"。  相似文献   

14.
在"诗"与"思"的关系问题上,桑塔格以"思"作为一种材质,服务于艺术形式或风格,即使"思"以一种悖谬形式出现;在"诗"与"善"的关系问题上,桑塔格指出道德愉悦在于像形式一样引出意识的智性满足,且艺术感受力更能滋养道德选择力。  相似文献   

15.
"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分别有着各自的美学内蕴,放在一起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创造理论。"观物取象"从艺术本源论与审美观照方式两个方面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后世的美学思想;"立象以尽意"最早对"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进行明确的阐释,深远影响到后世"言"与"意"、"象"与"意"关系的讨论,并由此而激发出许多美学命题与范畴。  相似文献   

16.
叔本华美学思想的基础是他的"审美直观"理论,而其艺术思想是基于他的理性和审美直观学说之上的。在分析了叔本华"审美直观"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详细地分析了叔本华以"观审"说为基础的艺术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中的天才说,及其在西方艺术美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桑塔格的美学思想研究在国内还处在初步阶段,主要是零散的介绍和少量的单篇论文,论著也有史大于论的问题。外国的研究起点较高,但仍大有余地。如果能够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艺术色情学、新感受力和形式论结合起来研究,那么对她的美学研究可能更为有机化和容易涵盖其他话题。  相似文献   

18.
习丹 《安顺学院学报》2010,12(3):22-23,30
文章选取了《恩主》和《死亡之匣》两部作品为例对桑塔格理论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桑塔格理论的实践意义:世界和人生是荒诞的,并且梦幻和死亡充当了实践载体的角色;同时桑塔格的反对释义理论具有局限性,即实践的不彻底;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彰显了后现代主义的情绪,从而表现出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9.
文章选取了《恩主》和《死亡之匣》两部作品为例对桑塔格理论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桑塔格理论的实践意义:世界和人生是荒诞的,并且梦幻和死亡充当了实践载体的角色;同时桑塔格的反对释义理论具有局限性,即实践的不彻底;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彰显了后现代主义的情绪,从而表现出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20.
对"反者,道之动"中"反"义的阐释,是理解老子道实质的关键。学界多认为"反"有正反之"反"与返回之"反"两义。"反"具有"相反"(即"正反")之义欠妥。"相反"涵盖了"相生"和"转化",是相对立的双方具有的不同运动方式。但转化(包括强弱转化、祸福转化等)却不是老子之道。老子之道以相生抑制转化,其实质是有无相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