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要做杂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咱们干写文章的工作,总要尽可能有丰富的知识。鲁迅曾经写信给一位搞文学的青年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胡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鲁迅这几句话,对于记者、编辑都极其有用。鲁迅没有说下去,一味钻在文学里怎么样。他的意思其实就是说,你一味钻在文学里,文学也是研究不好的,创作也是不会成功的。所以要各方面都知道一些。无论做什么工作,总是多学一些东西、多懂一些东两好。当记者、编辑,要报道,要知道的东西,方面极广。  相似文献   

2.
美国人面对外国客户谈判的时候.有几个特点:第一个,美国人的沟通比较直接,他直接问你公司赚多少钱。多少钱卖给他,沟通方式非常直接;第二个,他沟通的方式虽然直接.可是他不一定在一开始,就把所有的底价全部都拿出来;第三个.美国人喜欢单独跟外国人谈,他们谈生意的时候,不一定是一个团队.他可能单枪匹马来跟你谈;  相似文献   

3.
某地委宣传部长常批评那里搞新闻的同志。他批评在当地搞新闻的只能搞一些几百字的“豆腐块”,拿不出有“震动性”的东西来。他批评在当地搞新闻的同志写的新闻“不全面”。他的全面,是指大而全。他批评在当地搞新闻的同志不认真报道地区召开的一些会议。实际上,这种各地区到时候都开的会,省报、省台都不报道,写去了也无用。  相似文献   

4.
政策提示     
当前,报刊出版单位中对贯彻执行新闻出版法规规章有几种不健康的心态值得注意:一是攀比的心态。明明知道是违纪违规行为,别人干,他也干。二是标榜“超前”。有的人认为,新闻出版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迟早要放开的。他们视遵纪守法为“保守”。他们在所谓“解放思想”的幌子下,有的简直是胡作非为。三是心存侥幸,有的人认为现在违规的情况很普遍,法不责众,管不过来,抓着了认倒霉,抓不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大学教育成了外国的预备教育,培养的人才不少都到国外去了,大学教授很伤心。这种状况和知识分子政策有关,知识分子不一定要赚大钱,但在事业上希望有造就。有的人认为国内没有研究条件,浪费了好多时间,所以要出国。一旦他们在国外取得成就后,多数科学家还是愿意回来的。北京钢铁学院有一位教授搞“固体电池薄膜”的试验研究,很有成就。回国后,国家给他创造的条件和国外差不多,他现在和外国合资研  相似文献   

6.
前些时,同一位专职通讯员闲聊,得知他近年来在省内报刊上发表稿件几百篇,正当笔者羡慕之际,他露出了一丝不快。原来他的名字几次被编辑搞错,还不止是一家报社。有的名字顺序搞颠倒,有的把名和姓搞颠倒,有的竟把姓搞错了,令他哭笑不得。有的人说:“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这话用在这里不确切。发表作品署上自己名字,这是作者表示郑重、负责之意;  相似文献   

7.
雷群明 《出版史料》2011,(4):113-119
失之交臂的遗憾——一些拟出而没出成的书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要留好书在人间》,表示自己有生之年,不一定能给出版社赚多少钱,但是要努力让出版社在历史上留下一些好书,以不辜负编辑出版这个"天底下最好的职业"。几十年来,我和我们学林社的同志们也确实已经并且还在继续为此努力奋斗。在前面的《学林史话》中,  相似文献   

8.
警惕记者身份异化所谓记者身份异化,就是指有的记者不务正业,专干那些与记者身份不相干的事情──追逐钱财。比如有的记者缺少下基层搞调查研究的本领,而热衷于搞有偿新闻;有的记者成了广告代理商,靠拉广告发财;有的记者出没于各类交易场所,成了交易所的掮客;有的...  相似文献   

9.
有的晚报热衷于报道有关"死亡"的消息,委实令人生厌.表现在:一是把暴力凶杀的相关消息作为热点报道.凡是国内发生的灭门案,涉黑杀人案、精神病人杀人案,只要能搜集到这类信息的都"有闻必录",还常常对有的案子从案发到破案,再到审判、结案搞全程连续报道.有的还对死刑犯搞临刑前访谈,绘声绘色描述其坦然面对死刑,毫无悔改之意.  相似文献   

10.
改革经营体制实行“三敞一推”周显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图书发行行业的改革不断深入,先是实行了以新华书店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条流通渠道、多种购销形式、少流通环节的“一主三多一少”的经营体制,进而形成了放权承包,搞活国营书店;放开批发渠道,搞...  相似文献   

11.
策划选题与策划编辑黄国新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像大海的浪涛一样,正冲击着各个领域。国家对出版社逐步放开定价、放开折扣、放开批发,目的是要把出版社有序不紊地推入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版社怎样才能处于不败之地?我认为,关键是要策划好选题...  相似文献   

12.
我有位朋友,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浏览报纸。一日,陪他到报摊挑选报纸,有的他爱不释手,有的他扔到一边。我问他为什么讨厌那几份报?他说:“这几份报‘看人下菜碟’,太势利眼!”我是搞新闻的,很有兴趣听他对“势利眼”的解释。他边走边罗列了“势利眼”的种种表现。我归纳起来,主要“症状”是:一曰嫌贫爱富。对财大气粗的企业,腰缠万贯的大款,左一篇通讯,右一篇专访,篇幅长似“床单”;而对困难企业和下岗职工,则连一个“豆腐块”也舍不得。二曰  相似文献   

13.
现行图书批发中的几个问题几年来,由于出版发行战线广大职工的努力,图书发行网点增多,批发渠道也相应扩充。目前全国图书批发渠道,大致可以分为新华书店、出版社、以集体经济为主的各种图书发行公司和中型集体书店等三条线,但后两条线基本上是分散经营,未成系统。批发渠道的增多,这是图书发行系统内部竞争引起的必然结果。由于我国建国以来较长时间搞的是“单轨”型批发,或者叫管道型批发,现在突然兴起“多轨”型批发,或者叫网络型批发,难免出现这样那样问题,这是很自然的现象。是前进中的问题。目前己经暴露出来的矛盾,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对多渠道批发在认识上  相似文献   

14.
我们的大学教育成了外国的预备教育,培养的人才不少都到国外去了,大学教授很伤心。这种状况和知识分子政策有关,知识分子不一定要赚大钱,但在事业上希望有造就。有的人认为国内没有研究条件,浪费了好多时间,所以要出国。一旦他们在国外取得成就后,多数科学家还是愿意回来的。北京钢铁学院有一位教授搞“固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安庆访问了记者出身的老作家陈登科。他就当前新闻改革问题,谈了一些见解。下面就是他的一席谈:我虽然告别了新闻记者生活几十年,但同新闻工作结下了终身难解之缘,也时刻关心新闻改革。这几年,新闻战线充满了生机,令人高兴。不过,说句老实话,新闻改革的步子迈得不快,或者说,还被一些旧东西束缚住,有的该破的还没有破,有的该更新的还没有更新。新闻改革要取得更大的成效,适应时代的需要,当好喉舌,首先要更新观念,从束缚中解放  相似文献   

16.
宣传与信息     
自治区党委领导同志谈改进会议报道和领导人活动的报道最近自治区党委领导同志指出:我们会议的方式要改革,要突破;会议报道也要改革,要突破。会议报道也要注重会议提出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不要只从形式上考虑。开会,不一定每会必报;即使要报,也不一定开幕、闭幕等进程都报道。还是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他进一步谈到对领导人活动的报道也要改一改。他说:“领导人活动不一定每有活动都报道;即使需要报道,也不一定要写领导人的讲话;即使需要写讲话,也不一定要写是某个人讲的,可以写会议强调的精神。”他还说:今后,凡是专业性的会议,自治区领导人不一定都去陪会,而由具体负责那一方面的领导人到会,报纸报道也要注意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当一名记者,不一定同时又是理论家、科学家;写好一则新闻,也不一定完全知道事情发生的原因。但是,要做一名好记者,不可不注意理性的思考。为什么有的新闻一看就觉得真实、厚重,而有的新闻报道,一看便知其虚假、轻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于记者理论根底的深浅,理性思维能力的高低。这些年,我们中华民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林伟贤 《出版参考》2007,(14):33-34
美国人面对外国客户谈判的时候,有几个特点:第一个,美国人的沟通比较直接,他直接问你公司赚多少钱,多少钱卖给他,沟通方式非常直接;第二个,他沟通的方式虽然直接,可是他不一定在一开始,就把所有的底价全部都拿出来;第三个,美国人喜欢单独跟外国人谈,他们谈生意的时候,不一定是一个团队,他可能单枪匹马来跟你谈;第四个,因为他太注重事情的结果,比较忽略跟人的接触,所以美国人不可能跟你掏心掏肺,不可能在人际关系方面,跟你建立太多联系;第五个,美国人希望很快就有结果,比较注重短期的利益.  相似文献   

19.
自《全国新闻系统测试复习提纲》公布之后,有的新闻单位或业务刊物,拟出一套“标准答案”或类似“标准答案”的东西,主观意图是好的,可效果就很难说了。我认为,没必要搞什么“标准答案”。因为,所谓“标准答案”,仅仅是“答案”作者个人(或一部分人)的观点和理解;特别是一些要让测试者发表自己见解的问题,怎么也好拟出“标准答案”呢?试举几例。  相似文献   

20.
用真情打动采访对象有的人写的东西是一杯白开水,有的人写的东西是一杯浓浓的龙井茶。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能否打动被采访对象的心?要打动人心,就要有真情。第一次,我采访一位炼焦工人。我注意从职工群众所关心的几个问题去挖掘,围绕他转正前转正后对待工作的态度;妻子无病时及有病时对待工作的态度;有领导和无领导在工作态度;平时上班与节假日上班时的工作态度,进行深入的采访。这位炼焦工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