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4 毫秒
1.
太极拳经过长期的流传,演变出了许多的流派,有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昊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5大派系,誉称为“五式太极拳”。现今人们主要是以陈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为主进行体育锻炼.为了让人们更好的学习掌握太极拳,通过对陈式太极拳与杨式太极拳他们两者的特点、作用、形成、内容的进行分析论述.以此让人们更好的练习太极拳,掌握太极拳之精髓。  相似文献   

2.
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太极拳论著是太极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清代太极拳论著不仅注重对练拳经验的提炼和总结,而且还赋予了太极拳以传统文化的哲学意味;民国是太极拳论著出版的丰盛时期,更是太极拳走向科学化的重要开端。清民太极拳论著构建了较为完备的太极拳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引言 太极拳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全世界太极拳爱好者约两亿人,而绝大多数是简化太极拳的练习者,对太极拳的精髓缺乏认知和继承。文化层面上,其传播过程中存在着误读和变异,使太极拳文化严重弱化。太极拳教学是太极拳继承与传播的载体,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太极拳运动的兴衰。本文立足现状,总结太极拳教学过程中主要的弊病,结合文献与教学经验提出了对策,期望为太极拳的优化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现代社会符号化传播的角度对太极拳符号化传播进行了探讨。研究提出,太极拳符号化传播要深入挖掘太极拳之武、太极拳之静和太极拳之形等能指符号,不断发展太极拳之道、太极拳之和等所指符号,同时应当防止太极拳传播的过度符号化。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综述等方法对太极拳无形资产进行研究,初步阐述了太极拳无形资产的概念、内容和基本特点;从太极拳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出发,阐明了太极拳无形资产开发的主要方向及其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发太极拳无形资产的策略,力图为发展我国太极拳产业和开发太极拳无形资产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对二十四式太极拳套路运动节奏与音乐节奏进行了分析,对太极拳运动特点、太极拳教学发展趋向等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从而使音乐内涵融合于太极拳中,以提高竞技太极拳运动的观赏价值。1前言太极拳既是一种合乎生理和体育原理的健身运动,又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简化二十四式太极拳是在传统太极拳的基础上选取二十四式编成的。学习简化太极拳不仅是对中华。  相似文献   

7.
高校是太极拳传播的最佳土壤,这里聚集了国家建设的未来精英,他们将担负着国家的建设重任,他们的健康状况也关乎着国家的未来.根据高校的太极拳教学现状,本研究认为,高校太极拳在教学中存在如下的误区:太极拳教学的目的性不明确,缺少正确方向的引导;太极拳教学的阶段性目标不明确,混淆了太极拳的价值;太极拳教学只讲动作,不讲呼吸,遗失了养生的根本;太极拳教学只讲动作表面含义,不讲动作功力,缺少太极拳内涵的体悟.因此,建议高校太极拳的教学应紧紧围绕太极拳的养生价值内涵进行;呼吸和内劲的掌握和体会才是太极拳传播中的至关重要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8.
运动健身●枝繁叶茂奥妙无穷太极拳无疑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是,由于它历史悠久,学练者众多,从而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分化,形成了枝繁叶茂的局面。以前人们只知道有24式、37式、42式、88式太极拳,后来,传统的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也逐渐被人们所熟知,但是太极拳还有更丰富的内容:螳螂太极拳、无限太极拳、养生太极拳、八卦太极拳、循经太极拳、岷山太极拳、绵山太极拳、开合太极拳、三世七、四维太极拳、闾山道家太极拳、邋遢派太极拳、益寿太极拳、张三丰太极拳、静功太极拳、自然门太极拳、原地太极拳、两仪拳、东岳太极拳、武当太极…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不断快速发展,从而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太极拳、喜欢太极拳并开始习练太极拳,随之对太极拳的研究也越来越被重视.文章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太极拳的起源、历史演变、拳种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叙述分析,并由此提出四点建设性意见:打造太极品牌;借助电视媒体,推动太极拳市场化发展;借助学校平台,营造太极拳气氛;建立系统的太极拳文化学科,从而为太极拳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武当》2008,(11):39-47
武当太极拳流传民间后,经过数代明师的吸收改进,形成了今天的赵堡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孙式太极拳、陕西派太极拳、南派太极拳、李派太极拳、犹龙太极拳、武当张祖太极拳、武当顾式太极拳等十余个门派。目前这些门派,除陈式拳传人多尊陈王廷为拳祖外,其他门派均尊张三丰为拳祖。  相似文献   

11.
体育赛事评估:评定价值、创造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公认的评估或评价就是评定价值的概念以及由此引出的评估模式出发,依据体育赛事和评估本身的特点,实际评价工作中涉及的价值创造,阐述体育赛事评估的目标和理念应是"评定价值、创造价值".这一评价理念的提出,有利于评价与创新相结合、评价模式和方法的选择及改进、体育赛事评估的开展、体育赛事价值的创造和提高.  相似文献   

12.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体育明星价值的开发正在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中一个极富潜力的新增长点。体育明星蕴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但是我国体育明星所能掌握的个人形象宣传、个人品牌价值开发等方面的信息非常有限。文章着重分析体育明星商业价值的影响因素,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对明星的商业价值进行剖析并提出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学艺术价值是一种具体而重要的价值形式,是体育教学艺术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体育教学艺术价值的表现复杂多样,大体上可以归结为实践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基本层面。  相似文献   

14.
潜价值与显价值的转化是价值转化理论的重要内容.奥林匹克运动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为世人瞩目.在确立价值转换模型的基础上,从奥运经济的显价值、奥运会的潜在经济价值转化和奥运会潜在价值的开发及利用几方面进行分析,为充分开发、利用奥运资源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独竹漂运动得以传承和发展,是因为其不同阶段的价值体现。起源阶段是因为它的实用价值,得以传承是由于它的健身价值和娱乐价值,而其能够被继承和发展则是其具有的欣赏价值、竞技价值和经济价值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教学价值研究的特点。这特点表现为三方面:体育理论研究中忽视体育价值研究、体育教学研究中很少关注教学价值、体育研究中价值与目标、功能关系模糊。在结合有关研究文章基础上。对体育教学价值研究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7.
陆歆弘  唐豪 《体育科研》2005,26(6):23-26
以竞技体育商业价值为认识核心,以新的评价方法定义了竞技体育商业价值的3个层次:投资获得回报、专业化组织、规模化(垄断性)供应。并从这3个层次出发,论述了我国竞技体育如何实现商业价值的过程和路径。  相似文献   

18.
体育赛事的价值评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价值评估的角度构建体育赛事的价值框架,将体育赛事的价值分为利用价值(包括直接利用价值和间接利用价值)与非利用价值两大类。将体育赛事的价值分为市场价值与非市场价值两个部分,分别阐述其具体的评估手段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体育价值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柳方祥 《体育与科学》2004,25(3):50-51,64
本文从哲学观点出发,探讨了体育价值的本质、体育价值活动的主客体关系,认为体育不仅是人的需要。也是人的权利,体育的价值在于促进社会主体的发展和完善。体育价值活动中的反价值问题也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Curriculum theorists have acknowledged, the critical role that beliefs and values play in the decisions that teachers make, but very little is known about how teachers' value profiles develop. The purpose of this investigation was to examine the educational value orientations of a group of physical education preservice teachers (N = 16) enrolled in an elementary methods course and to investigate the link between value profiles and teacher behaviors. Value profiles were assessed using the Value Orientation Inventory (Ennis & Hooper, 1988).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eachers in training entered field-based experiences with defined value profiles, but that these profiles were not stable constructs. Priorities within competing value orientations fluctuated over the course of a semester. Possible explanations for the changes that occurred and implications for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