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霞  张东东 《新闻战线》2015,(7):180-181
大部分人研究林语堂,是从文化学、行为学、语言学、编辑学和出版学等方面进行探究。实际上贯穿林语堂整个生命活动的主旋律是编译。林语堂先生出生于1895年,逝世于1976年,是集哲学家、语言学家、文学家于一身的大师。他曾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哈佛大学、莱比锡大学就读,因其一生编译的著作极其广泛,林语堂素有“版税大王”的赞誉,不止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先生的《中国人》本是一部旧作,最初由美国的一家出版社于1925年出版。国内虽然也出过两种汉译本,但这都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最近,浙江人民出版社又将此书重新翻译出版,这对于当前我国对中国文化的讨论,对于中国人更好地认识中国人,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钱锁桥教授的新作《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是一部关于林语堂跨文化人生的智性传记,通过把林语堂立为与鲁迅、胡适并列的中国现代思想的坐标,重估了林语堂留给现代中国的知识思想遗产。林语堂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中国众多优秀的人文知识分子中独树一帜,与他长期游走于中美两国之间的跨文化经历密切相关。林语堂留学和在海外定居的经历是中美两国“共有的历史”(shared history)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林语堂是一位充满矛盾而又不容忽视的作家。他著作等身,在老一辈的中国知识分子中有很大的名气,在海外文坛上有广泛的影响。大学者梁启超给他的评价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华章”(题赠林语堂的对联);西方一些汉学家一直把他的作品当成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文本。但由于鲁迅先生晚年对他有过尖锐的批评,由于他后期确有过政治观上的迷误。因而长期来评论界便予以简单化的全盘否定,出版界不再出版他的著作,致使我国中、青年读者“徒闻其名,不见其书”,遗憾之至。 1986年夏天,我出于反复的思考,提议出版林语堂1939年在美国问世的、曾经被日本等国文学界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奖作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开明书店出版了林语堂先生的《开明英文文法》,润泽几代,至今为人们所称道。有关开明书店当年出版的英文读物,版本甚多,其中优胜者当以林语堂先生执笔的为代表。林语堂的次女林太乙(曾任《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对此在《林语堂传》中追溯道:“1928年,他(林)所编的《开明英文读本》三册,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  相似文献   

6.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是中国当代集文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为一身的著名学者.早年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莱比锡大学的林语堂同国后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学府.1966年林语堂定居台湾,1976年于香港病逝.林语堂一生著作等身,特别是他的大量中英文翻译作品更是让他扬名海内外,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在国外用英文写书的中国作家[1]86-88.本文拟解读林语堂的翻译思想与实践,以再现这位近现代著名文人文学与翻译创作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7.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翻译家.林语堂于 1928-1935年主要从事英译汉,他主要以西方人的目光向中国传送西方文明,进行语言研究方面的变革,1935-1940年转为汉译英.自1930年起,林语堂采用英文改写或英文创作的方式对外译介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8.
为纪念林语堂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最近,由林太乙编辑,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出版了《语堂幽默文选》(上下册)和《语堂文选》(上下编)。《语堂幽默文选》收入林语堂先生独具特色的小品文;《语堂文选》  相似文献   

9.
平保兴 《中国索引》2010,8(1):58-60
本文认为,“索引”一词最先由王国维先生从英文传入我国,出现于1910年5月9日《学部官报》第一百十九期,早于林语堂从日文引入的“索引”。王国维不仅是西方索引的传播者,而且是索引的编制者,在二十世纪中国索引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读过不少人物传记,也曾受到很多启迪。但老实讲,不少传记写得干巴、枯燥了些,往往流于“纪年”加“故事”加“评价”,显得生硬而无活力, 新近购得林语堂先生著《苏东坡传》(海南出版社出版),慢慢读来,居然越读越出味。没想到1947年语堂先生写于美国(初为英文版)的这部传记,将近半个世纪之后依然魅力不减。这当然首先是“传主”东坡先生的魅力,但林语堂先生的妙笔(真正意义上的妙笔)有着不可抹杀的作用。 苏东坡是一千多年来历代中国人所喜爱的人物。前不久《光明日报》举办的“袖珍读书系列间卷调查”中表明,“苏东坡最受当代读者青睐”。  相似文献   

11.
纪念图书馆是以收藏某人所有的图书资料为主的纪念馆。在台湾建有纪念图书馆的学者,主要有哲学家胡适、钱穆,文学家林语堂,经济学家尹仲容等。这些纪念图书馆大都建在学者本人生前的故居中,有的还是本人长眠之处(如林语堂先生就长眠于林语堂纪念图书馆的后园中)。这些地方多远离闹  相似文献   

12.
马儒 《出版参考》2014,(8):22-23
赛珍珠生于1892年,比生于1895年的林语堂大3岁。赛珍珠的父母是传教士;而林语堂父亲也是传教士,母亲是基督教信徒。只是赛氏父母是到中国传教的美国人,而林语堂父亲则是在中国传教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3.
人类文化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把人类文化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文化类型各有其不同的代际冲突。本文试图运用代际理论即描述和研究不同代的人之间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差异和冲突的理论解读林语堂先生的英文小说《唐人街》。这部小说面对美国受众描述中国和中国文化,深刻展现了两代华人移民的代际冲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散见在林语堂著作中的有关词典的史实进行概括,着重对史料中折射出的林语堂先生的词典学思想总结、提炼,并强调林语堂的词典学思想对我国辞书强国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沈艺虹 《东南传播》2011,(6):139-141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林语堂在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时用现代文明的眼光打量和取舍中国文明,用自己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在集体日常生活中让西方人体会中国文化的精髓,用中西文化融合立场传播中国文化,林语堂在书中将旷怀达观、陶情潜兴的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情调予以充分的话语传达,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生活最高典型的模式,林语堂以他独特的方式向西方世界阐释东方文明和中国文化,为中西文化搭建沟通的桥梁。林语堂也因此在美国创造了传播中国文化的神话。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所著《中国人》,旧译为《吾土吾民》,是林语堂乃至中国作家最早向西方介绍中国和中国文化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林语堂在西方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全书分为背景和生活两大部分,其中涉及到中国人的性格、心灵、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文学艺术、中日战争等内容。本文主要评析了《中国人》一书中林语堂式的幽默。  相似文献   

17.
斯义桂先生,祖籍奉化市岳林街道斯张村,1915年出生于上海,与林语堂、张大千并誉为海外文化三巨星,是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大学伊斯特曼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终身教授,著名音乐家,世界十大歌唱家之一。他能用中、英、德、意、俄、法等六种语言演唱数百首世界名曲,曾以一曲《教我如何不想她》唱遍亚、欧、美、大洋四大洲。  相似文献   

18.
外国人通过他的作品了解中国,中国人通过他的作品品读中国文化。一个一直少有人重视、甚至处于边缘和沉寂状态的研究——林语堂研究,在王兆胜先生的笔下,我们似乎又重新回到了那个年代,重新认识那个向世界介绍中国的中国文人。我大胆的借用了王兆胜先生博士论文的题目,诚惶诚恐。  相似文献   

19.
封小平 《浙江档案》2003,(12):25-25
浙江素有文化之邦的美誉。民国以来,各类学校在浙江大地上相继建立,然而命运各异。其中有一所专科学校,似一颗流星划过天际,给人们留下了短暂的记忆,这就是本文要介绍的私立浙江体育专科学校。该校是在民国初期,由沈钧儒先生和吕公望先生发起倡办的。沈钧儒先生是浙江嘉兴人,辛亥革命浙江光复后,他当选为浙江省临时省议会议员。吕公望先生于1879年出生在浙江永康,1906年在杭州结识秋瑾、徐锡麟,加入光复会,深受启发,弃文从戎,加入保定军官学校,1909年毕业后分发回浙。1911年武昌起义后,参与筹划光复浙江,曾任浙江省督军兼省长。两位先生同怀…  相似文献   

20.
位于台北阳明山仰德大道2段141号,由林语堂故居规划成的林语堂先生纪念图书馆,因已稍嫌陈旧,因此台北市立图书馆近日要动用新台币200万元整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