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萱  张静璐 《采.写.编》2021,(11):107-108
《中国青年报》在国学版块塑造了多种类型的古代女性人物,并以全新的视角和叙事模式对她们的形象进行了解读.通过分析《中国青年报》对于古代女性人物的内容报道,总结出其建构的女性形象,并以此分析《中国青年报》在建构古代女性形象时呈现出的特点,以期为其他媒体在报道相关内容时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来,随着大众传媒关于大学生群体的负面新闻报道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媒体形象正在发生嬗变。笔者对《中国青年报》、《齐鲁晚报》1997年与2007年有关的大学生新闻报道加以统计分析,试图找出这十年内媒体建构的大学生形象的变化,希望提醒媒体及公众,对大学生群体产生特定形象认知时能更为谨慎。  相似文献   

3.
刘婷 《新闻世界》2011,(4):130-131
新闻既是一种叙事,也是一种媒体再现,还是一种对原有事件、言辞和行为的选择性描述,是一种被构建出来的现实。军人,担负着维护和平、保卫祖国安全的神圣职责,对于军人的媒介形象我们必须要维护。本文选择了《中国青年报》中对军人的报道为研究对象,以内容分析法和抽样调查法来回顾和评析媒体对军人的报道及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为反映社会经济状况的载体,我国党报的话语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以《中国青年报》作为研究对象,以报社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大背景下的调整为线索,以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为判定新闻观点的标准,力求梳理概括出以《中国青年报》为代表的党报媒体话语形象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时评在媒体中热起来,这主要缘于媒体资源过度丰富,信息量激增,其次也缘于国外媒体的影响。作为媒体而言,自然希望在一片喧哗中建立自己的个性声音;作为读者,也希望在价值观混乱、信息繁杂里听到高屋建瓴的见解。需要酿成了现实:从南到北的媒体都在打“时评牌”。仅就报纸来说,2002年,始有浙江《青年时报》等报纸试水时评版,而今已有一批时评版颇具影响:《南方周末》时评版、《中国青年报》时评版、《齐鲁晚报》时评版、《经济观察报》时评版等。一些新报纸问世便把时评作为了重头戏,像《新京报》每天有1~2个时评版,做得有声有色。新闻理论家认为媒体已经进入“观点的时代”,把评论称为新闻的灵魂和媒体的旗帜。而且现实中,一些媒体调查中证实: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2010年和2011年的《中国青年报》和《重庆晚报》两份报纸中包含专家意见的食品安全报道内容分析,考察全国性媒体和地方性媒体的食品安全报道如何呈现专家意见,从而探究我国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如何建构专家形象。总体来说,近年来,地方性媒体和全国性媒体的报道都比较重视专家意见,利用专家意见对食品安全进行深入报道。主流报纸中的专家形象呈现出专业性、权威性、领域广泛和意见多样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贺小玲 《今传媒》2012,(11):51-53
新闻评论于报纸,譬如新闻节目于电视,是媒体水平和专业精神的体现。在新媒介环境下,报纸新闻评论越来越重视时效性。而媒体对时效性的理解往往局限于时间性。时间性重于理性,则造成了报纸新闻评论质量整体下降。"青年话题"和"人民时评"分别是《中国青年报》和《人民日报》的评论版和评论专栏,通过对它们的调查能管窥报纸新闻评论时效性的现状,也能提醒报纸媒体正确理解时效性,扬长避短,抓住新闻评论的本质意义,树立专业形象。  相似文献   

8.
随着互联网、手机等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传播媒介将信息传播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对于少数民族窥望他民族形象,展示本民族形象而言,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以重庆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例,梳理新媒介环境下少数民族聚居区大众传播新格局,分析大众传播对少数民族现代性形象建构的影响,并就如何运用大众传播有效促进重庆少数民族现代性形象建构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9.
韦祖伟 《新闻窗》2008,(6):43-44
当前,时评正成为各种媒体树立社会公器形象、争夺读者的有力武器。一些传统严肃大报开设有时评专栏,如《人民日报》的“人民时评”;开设有时评专版,如《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走大众化、市场化路线的都市报更把时评当作步入主流媒体行列的重要手段,纷纷创办时评专版或专栏,如《南方都市报》多的时候每天就有三个时评版,包括“社评”、“个论”(“众议”、“专栏”)等。不仅如此,时评版在众多报纸中的版序还比较靠前、位置相当醒目,深受读者欢迎。另外,几乎所有的综合性网站都开设了时评频道。时评影响范围的大大扩展,给时评作者提供了更多的表现舞台。  相似文献   

10.
叶艳芳 《新闻世界》2011,(12):163-164
“90后”作为指称出生于1990-1999年间的人群,近年来频频出现于新闻报道中,建构着“90后”的媒体形象。本文使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青年报》新闻报道中呈现的“90后”形象进行了描述和解读。  相似文献   

11.
打造"思想的圆桌会议"--《南方都市报》时评版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评,在经历了长时间的沉寂后,终于在2002年大举复兴。如果说《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时评》和《青年话题》吹响了时评复兴的号角的话,那么《南方都市报》则以其大手笔打造的时评版身体力行地为时评的复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南方都市报》时评的分析,力图为时评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意义。《南方都市报》时评版的创办早在1998年11月初《冰点时评》问世,时评在《中国青年报》崭露头角时,就有人预言:中国媒体的竞争已经进入“观点时代”。且不论“观点时代”是否真的到来,但2002年时评的风生水起却是不争的事实。创办于1999年夏的…  相似文献   

12.
新世纪新闻评论的创新之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文慧 《新闻与写作》2004,18(9):6-7,13
经济观察报总编何力表达过一个很精辟的观点:知识就是力量,对于媒体而言,话语权就是力量。为了争夺话语权,媒体从以往的独家新闻之争,在新世纪有演变成独家评论之争的态势。新世纪时评的复兴就是最有力的佐证。以上世纪末中国青年报创办《冰点时评》和《青年话题》为前奏,2002年3月4日,南方都市报在全国都市报中率先开办时评版:及至下半年,南  相似文献   

13.
主流大报办新媒体,摸索前行,充满不确定.第一批创办主流媒体网站的《中国青年报》在新媒体道路上已走过11个年头.同样面对资金、技术、人才、机制匮乏的困境,《中国青年报》在探索过程中,形成以"中青在线"为主轴的新平台.近期我们在走访中央媒体过程中,与《中国青年报》常务副社长、新媒体发展中心主任张坤有了较深层次的交流,并试图通过这位在传统纸媒中进行新媒体探索的报社领导,了解《中国青年报》新媒体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青年报》的新闻评论专栏“冰点”时评自创办以来,越来越受到众多读者喜爱。2000年《中国青年报》读者和专家两个评价系统中,7个新闻版里,“冰点”时评所在《青年话题》版的阅读率都得分第一。在2001年中国记协主办的全国新闻专栏评选中,“冰点”时评荣获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时至今日,“冰点”时评仍旧是《中国青年报》  相似文献   

15.
政治传播批判视角:青奥会的品牌优势与媒体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璐 《新闻界》2012,(1):47-49
青奥会是基于普适价值观、公平正义、群体身份、市场潜力等要素定义的全球青年品牌赛事,赛事品牌优势在于推行全球普适价值观和建构青年群体身份认同.青奥会的全球媒体形象紧密围绕青年的性格特点建构神话想象,高度契合奥运会的神话传统,致力展现青年的纯真与活力,存在三种媒体形象建构模式,即表现文化多元与城市活力的新加坡模式,表现新生力量与中国崛起的南京模式,表现清新和激情元素的重塑西方模式.本文从政治批判视角分析青奥会的品牌优势与媒体形象,以理解青奥会的文化政治本质,服务于中国体育赛事建设与媒体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漓江出版社成立的第18个年头。18年来。漓江出版社坚持以多出好书为宗旨,逐步形成系列化、精品化、个性化的品牌图书,为社会各界看好,在强手如林的中国出版业中树立了不俗的形象。5月30日。漓江社在北京三联书店韬奋中心举行漓江版图书发布会并从即日起举办为期一个月的优秀图书优惠展销。《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北京电视台、北京有线电视台、《新闻出版报》、《中华读书报》等多家重要媒体作了报道。  相似文献   

17.
中国青年报从今年元旦起,改为每周出版四期,除每星期二、四、六照常出版外,星期日增加一期《中国青年报·星期刊》。《中国青年报·星期刊》是四开8个版,内容以文化生活为主,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地理、体育、卫生、生活等方面的知识,以帮助青年开阔眼界,提高文化修养,丰富精神生活,培养高尚情操。一月四日出版的第一期《中国青年报·星期刊》上,发表了《做个好朋友——致读者》,指出:“创办这样一张星期刊的目的,就是要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同青年做个朋友。”致读者还说,朋友贵  相似文献   

18.
陈晓雯 《视听》2018,(11):158-159
本文以媒介形象为主要研究切入点,以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内容分析和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人民日报》中关于内蒙古地区的新闻报道尤其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报道,总结在中央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中内蒙古自治区的媒介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19.
曹程 《新闻世界》2010,(11):163-164
新闻评论作为对已发生事实的认识、判断和评论,对于人们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更深刻地理解社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同时它对于公共精神的建构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版,从新闻评论发挥公共精神的可能性以及操作方式两方面谈谈新闻评论的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20.
自报界倡导“图并重,两翼齐飞”以来,由于新闻竞争加剧所产生的媒体亲和与各展其长,使纸质媒体更加借重电视媒体形象生动、简捷直观的传播特点,加之读阅读习惯、阅读期待的变化与数码相机、电脑制作等高新技术的运用,使我国新闻摄影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一些有影响力的报纸如《人民日报》华东版、《中国青年报》、《工人日报》、《华商报》、《北京青年报》、《深圳特区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