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产学研合作中政府职能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游文明  丛曙  张煜 《科技与管理》2004,6(3):121-123
产学研合作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关键,也是我国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之一。分析了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缺陷,探讨了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职能及其作用,指出政府对组织、推动、协调、激励和引导产学研合作具有重要的职能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当前世界正处于服务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服务贸易是贸易强国建设的关键与核心。伴随着我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陕西省的服务贸易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文章从陕西省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区域经济差异以及出口市场3个角度对陕西省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分析,发现存在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相对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和出口市场相对狭小3个方面的问题。基于此,提出扩大服务贸易规模,优化服务贸易结构;推动区域特色发展,激发各区域经济发展活力;推进服务贸易开放合作,建立全方位的开放合作体系;加强地方政府在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区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应将科技创新放在核心位置,应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科技创新过程中的资源配置能力和政府的科技服务功能,使二者的协同体现出科技金融在科技创新中的引擎作用。从探讨区域银行和区域科技服务机构当前发展桎梏入手,认为科技金融是两者发展转型的巨大蓝海,两者的协同合作不仅能实现互利共赢,同时也以能为区域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推动力,所以应积极探索两者协同合作的方式和机制。  相似文献   

4.
我国跨行政区科技合作的成因、模式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我国跨行政区科技合作与交流也显露苗头,特别是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区。文章从科技资源的稀缺性、空间经济技术联系和政府增加(准)公共物品供绘画的角度分析了这种跨行政区科技合作的成因,把它们归纳为三种模式,并在总结欧盟科技合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跨行政区科技合作中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市场失灵与政府政策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研究区域技术创新各个环节中的“市场失灵”出发,致力于政府相关区域技术创新政策选择的研究。本文首先基于市场和政府在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不同作用机制,提出了一个基于政府和市场双重作用的区域技术创新理论模型。在这一模型框架下,进一步以新古典经济学派关于“市场失灵”的假定为基本的分析依据,并参照新熊彼特学派的技术创新理论,以技术创新中的各个创新过程为分析对象,对各个技术创新环节中的“市场失灵”进行判断和分析,由此导出政府相应的政策工具选择。以此为依据,分析得出一个政府应对技术创新过程中“市场失灵”的政策框架。最后,本文结合深圳、无锡、宁波、东莞这四个“国家火炬创新试验城市”现有的技术创新政策工具,对本文分析得出的政策框架进行了实证分析和验证。  相似文献   

6.
如何理解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职能,以及解释区域经济增长动力源。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的共性理论基础和互动实践证明二者之间存在相互驱动作用,如校企合作进行科研,高校、国家科研中心服务于区域经济,以及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等。  相似文献   

7.
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和经济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技术创新的空间溢出对我国区域工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力投入和政府区域优惠政策的空间溢出在区域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当前技术创新的空间溢出对我国区域工业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动效应;研发经费、研发人员和政府区域优惠政策都对区域技术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投入的空间溢出却对区域技术创新产生微弱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我国地方政府合作的范围这一角度出发,重点探讨了我国地方政府合作的政治“临界点”和经济“临界点”,并构建了我国地方政府合作的“临界点”界定模型,以期能降低我国地方政府合作中的偏童,促进我国地方政府合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经济合作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区域经济合作的内涵及目标,引入种群生态学中的共生理论,剖析其在区域经济合作中的适用性,将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各方作为具有复杂相关关系的生态有机种群,进而通过分析区域经济合作的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和共生界面,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提出区域经济合作的运作机理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推进北京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与发展需要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而区域创新环境的营造离不开政府作用。政府作为区域创新环境的建设者,间接参与创新过程,并引导和影响区域创新主体的创新行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北京为例,重点分析了近年来北京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包括改善地方软硬环境、促进官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孵化器建设以及实施“首都248重大创新工程”等。同时,本文也分析了目前北京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发展中的问题,并指出进一步推进北京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与发展中的政府作用,包括把握北京城市发展重大机遇,加快城市软硬环境建设;继续推进“首都248重大创新工程”;健全法制环境;增加科技投入,鼓励技术创新,通过政府购买等措施扶植重点产业发展,以及密切官产学研联系,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培育重视合作与交流的地方文化等。  相似文献   

11.
1991年,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主导下,中、俄、朝、韩、蒙、日等6国拉开了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的序幕。20年的开发实践,图们江区域开发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现实发展与既定目标仍然具有较大差距。图们江区域多边合作开发,应在借鉴典型区域经济合作经验的基础上,由UNDP、东北亚图们江区域经济贸易合作委员会、中俄与日本,以及地方政府四个主体共同推进,最终形成多边合作开发态势。  相似文献   

12.
吴光芸  谭威 《学会》2010,(12):14-20
民间组织通过建立合作联盟或联席会议等形式,广泛开展信息交流、教育培训、会展合作、技术成果推广应用、异地服务以及对国家有关政策和规划提出意见和建议,推动行业突破行政区划障碍,有效遏制区域间的过度竞争,促进区域各类市场资源的连接和整合,实现行业间经济、技术合作及产权运作,已成为区域合作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对此,政府要加强制度和立法的供给,打破行业协会行政管辖的分割。同时,民间组织要加强自治自律,提升自身能力以更好地参与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13.
社会资本:区域经济发展的软实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资本是一种不同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无形资本形式,以社会参与网络为载体,以信任、合作、规范及文化认同为核心,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软实力。社会资本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企业间的信任与合作:有利于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形成:有利于增强区域整体的创新能力。因此,政府在关注区域有形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投入时.也要致力于社会资本的培育和建设。具体而言,地方政府应加强信用制度供给,培育创新、信用、合作、开放的区域文化,加强商会、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创建区域与外界交流的平台,加强区域对外沟通交流。  相似文献   

14.
作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区域经济合作并未迸发出其全部的能量。本文在回顾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发展各阶段特点和经验基础之上,分析了当前东西部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更好地以区域经济合作带动东西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阐释低碳科技创新的价值,明确低碳科技创新促进生态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功能定位,并从政府政策引导、经济利益驱动、竞争与协作、信息共享、以生态产品质量改善为目标的低碳技术持续创新等方面构建了以低碳科技创新促进生态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若干机制。  相似文献   

16.
创新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个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政府干预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区域环境很不平衡。本文运用全国各个地区的数据,采用计数模型中的负二项分布negatitive-binomial方法分析了区域环境对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政府对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还不明显,但是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原创性的发明专利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各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区域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积极进行区域市场化程度的推进以及发挥各地政府的创新引导作用才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区域创新共同体是一个超越一般性区域创新府际合作机制的新提法,是综合政府与市场两种机制的模式探索,对于深化府际合作和区域创新理论具有积极意义。从府际合作理论出发,提出区域创新共同体的概念界定,从宏观、中观、微观角度分析了区域创新共同体的生成机制,搭建了区域创新共同体理念下的府际合作框架。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例,从府际间政策协议和专利合作两个维度进行了区域创新共同体的府际合作研究,发现在政策合作方面参与度较广但合作紧密度不高,专利合作呈现极核效应,域内外专利合作不平衡,行政层面的合作机制还需进一步落实到具体的创新研发合作中。最后,从共同体意识、合作网络、府际创新合作“多核”模式和一体化的创新政策支撑四方面提出提升对策。  相似文献   

18.
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探究   总被引:74,自引:0,他引:74  
产业集群的地理集中是一种普遍的空间经济现象,其内生源泉主要在于分工与协作、劳动力共享市场、边干边学机制与创新。因此,产业集群内劳动生产率增长是内生的,且呈现规模收益递增的特征。对于区域经济来说,由于产业内和产业间联系,规模收益递增不仅体现在企业中,而且还体现在行业中。此外,在区域宏观经济水平上也会出现递增的收益。运用区域乘数和投入-产出分析工具可以衡量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效应。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依赖于市场机制,而且也有赖于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节。合理有效的区域政策可以推动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从而提高产业和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标准是重要的软联通形式。立足标准合作实现城市间联动,是促进区域内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路径。以长三角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联合制定标准数量和经济联系强度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2016—2020年标准合作网络和经济一体化网络,揭示其空间结构的演化特征及城市角色的演变规律,并运用二次指派程序(QAP)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探讨长三角区域内两者空间协同演进关系。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标准合作和经济联系拥有大致相同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间地理区隔被突破,大范围共享融合得以实现,但经济一体化领先于标准合作;长三角城市群呈现出空间分异状态,网络东密西疏,中心城市以自身优势展示出较强的辐射溢出能力,核心—边缘结构显著。QAP检验显示空间中标准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存在正相关性,格兰杰检验进一步验证两者彼此促进,互为因果。研究发现验证了标准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互促关系,拓展了标准治理研究,也启发政策层面以标准合作牵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东北东部地区区域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区域合作角度提出应把丹东打造成为东北东部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区位特点、经济外向度、港口承载力、现有产业集群、交通线路和政府间合作等角度探讨了丹东所具有的优劣势,对加强丹东与其腹地经济关联、产业选择和增长极培育中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