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文化产业兴起的背景下,既坚守自身精神与立场,同时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探索文学自身发展之路,是文学科学发展的具体体现。关于文学发展路径的思考就是抓住"文学如何产业化"的实践性问题展开的。跨界写作将导致文学写作的新转型,数字化生产与网络化写作是文学发展的新的空间,以深度开发与创意支持参与文化产业建设也是文学开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继终身教育之后,人类教育将步入“跨界教育”的时代。学会跨界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存之外的第五大人类学习的支柱。如何“跨以成人”、“跨界生长”,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成为当代教育的基本问题。跨界教育的产生,根植于人及其创造的可能性与多样性;人类存在并经历了教育空间、教育时间、教育内容和教育主体等不同类型的跨界教育。跨界教育的前期研究,围绕着“是什么”、“跨什么”、“谁来跨”、“如何跨”等议题展开。跨界教育的内涵,是一个多元性、层次化的复杂结构,由预设、性质、对象、目标与内容等不同要素综合构成。跨界教育带来新的教育体系,包括教育实践体系、教育理论体系与教育政策体系等。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末,《大家》杂志首先提出“新散文”的写作理念,其“注重散文文体的自觉探索,注重审美经验的独到发现的写作”,在世纪末的新时期文坛产生了极大的震荡。一大批写作者开始自觉地构建一种新的文学话语,同时,批评界对这一新的文学写作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故事新编”是一种形式比较新颖、内容比较有趣的文学体裁。话题作文文体自选为同学们采用“故事新编”这种文体创造了有利条件。所谓“故事新编”,即对文学或历史上已有的故事进行创造性的改编,以突出话题的内涵。近几年来,“故事新编”这种写作手法已成为中学生考场作文的新  相似文献   

5.
“文学短评”的写作指导是苏教版必修四第三专题的教学指向.本课例以充分调查和了解学情为前提,立足班级学生的创作实际,以强化文体意识为初衷,使学生明确“评论”与“读后感”的区别;通过合作讨论、小组代表发言等形式使学生感知例文和范文之间的差异,把握短评写作的基本要求和论证方式;最后在对例文的升格修改中达成“文学短评”写作指导的效度.  相似文献   

6.
利用电子书包开展文学写作活动,是基于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与自我表现的需要,鼓励学生利用电子书包进行文学创作、文学鉴赏与交流的活动课程。目的是借助云平台提供的读者及其发表功能,激发学生写作动力,改变单一的以分数评价写作成果的方式,让写作由无读者走向“真读者”,由“伪文体”走向“真文体”,  相似文献   

7.
从“新红颜”的命名到《新红颜写作诗歌档案》、《新红颜集》的出版,关于“新红颜写作”的讨论一时成为了诗坛上的热门话题.可以说,“新红颜写作”的命名与推广在某种意义上为探究当代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女性诗歌创作的演变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新红颜写作”这一诗学概念的提出与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当下新诗诗学命名的多样性与复杂化.不管这一诗学命名是否得当,是否具有相应的合理性与诗学价值,其对于当代女性诗歌作品的经典化以及女性诗歌在当下多元文化主导下的文学语境中的传播与传承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百年中国报告文学写作主体的身份特征及其变异,给报告文学文体的面貌及流变带来影响。文章从记者型与作家型写作主体对文体的影响,“一日式”:大众型写作的模式,军旅身份写作主体的意味等三个方面对此作出阐述,写作主体的身份变异使报告文学这样一种以跨文体性作为自身重要规范的文体显示出较强的交叉性与兼容性。  相似文献   

9.
冰心是"五四"运动后第一批走上文学创作的作家之一。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文学写作中,她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了解冰心作品的学者不难发现,她在文体形式上进行了诸多大胆而有益的尝试,使其作品呈现出跨文体写作的姿态,《小桔灯》便是其中之一。本文将以其为例,以期在跨文体写作视域下探究冰心作品的深层内涵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依据文学的本质理论, 对近代文学的“文体革命”所涉及的内在矛盾、文学与启蒙的“吊诡”以及审美迷思, 进行重新的美学检视和文学反思。其中, 梁启超的“新文体”与“新小说”理论和实践所带来的对于近代“文体革命”的经验是具有典型的研究价值的。  相似文献   

11.
摄影和文学有各自的语法,但有相通之处。在“读图时代”,将摄影理论运用于文学写作课程有一定的可行性,结合摄影图片的直观分析,可以将文学写作中主题表达、结构安排、环境设置以及写作角度的发现等问题讲得更清楚。这也是一种学科交叉的尝试,有益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拓展,但同时,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朱光潜作为著名美学家,也曾对京派文学作品进行过评论。他通过对京派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的文学批评活动,总结京派“言近旨远”“静穆”“节制”“和谐”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理想。他将“美感的态度”“不即不离”的距离说、“物我交融”的移情说等美学理论运用到文学批评中,使其文学批评展现出系统性和全面性。朱光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学批评,不仅在京派文学批评家中独具特色,而且对推动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文学本体问题被“实践本体论”者引入到“读者”一维,和文学批评、文学接受发生了重要关联。但通过对在哲学上对“本体”问题的探究,应该看到,对文学本体问题的探讨,还是应该在“物质一元本体性”上展开。我国学界在对本体概念的使用上,存在着误读、误用。  相似文献   

14.
韩子勇文学批评的最突出特点是他以极富光泽与个性色彩的文字,几乎颠覆了传统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之间的主从关系,他的写作身份一直游移在评论家和散文家之间。在其获得赞誉颇多的专著《西部:偏远省份的文学写作》中,他以文化批评的视角,运用了大量西方现代文艺理论方法,建构起一个自成一统又文采斐然的文学意义上的西部时空,并以与当代主流文坛前沿相接轨的才识,高屋建瓴地发掘出西部文学创作的危机与潜力。  相似文献   

15.
王安忆是新时期中国文坛重要的作家之一。其小说风格在文坛上已经自成一家。特殊的文笔描写吸引了众多的读者。王安忆在小说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小说风格被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研究。王安忆在小说叙事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写作理论,尤以1988年提出的"四不"追求理念在当时文坛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在其后的文学创作中,王安忆始终遵循着自己提出的写作理论,从不加以变更。王安忆这种写作风格,给予其他的作家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很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16.
郑军是当代中国科幻文坛一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非典型科幻作家。他以科幻迷的身份走入科幻界,凭着自己对科幻创作的执著与坚韧,在而立之年投身科幻创作,用了15年的时间从边缘走向中心。在创作理念上,他独辟蹊径,坚持以真实生活为创作背景,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寻觅科幻素材,拒绝“老三样”式的科幻八股。  相似文献   

17.
文体论处于《文心雕龙》的关键地位,它决定着《文心雕龙》的本体性质,文体论论述了《文心雕龙》中包括的几个核心问题,即构思、体制和文质关系问题。《文心雕龙》的文体观对后代关于文体的理论研究和写作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十七年文学批评活动中,文艺斗争一方面包括显在的文艺批判运动,另一方面还包括潜在的作家(知识分子)的自我批判。文学与政治的张力所形成的场域中的文艺斗争,可以协助实现意识形态中试图建立新中国“文化新秩序”的文化目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文学批评因为价值缺失、引领缺位而被诟病的被动状态正在得到改变。我国文艺理论界在文学批评价值体系重构中,正在努力"回到马克思"的精神维度,在坚持学术自觉中构造文学批评的学理维度,在接受实践检验中提升文学批评的引领力度。文学批评遵循客观规律、服膺科学至诚、彰显引领价值的声音越来越集中,越来越响亮,并逐渐开始唱响文学批评话语的主旋律和掌控制高点。文学批评价值体系在重构中实现了新突破,做出了新贡献,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性成果,有力引领并推动着当代文学实践的发展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事业的日益繁荣。  相似文献   

20.
中国当代文学始终存在着"组织化"的生产模式,"组织化"生产被视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学理论创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通过文学组织、文学会议等"组织化"策略引导当代中国的文学生产传播,从文学题材、文学风格、创作方法等多方面对作家的文学创作进行理论指导和组织规划。但在"组织化"生产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自由与秩序、个性化与"组织化"的消长平衡问题。因为文学创作存在着"组织化"与"个性化"的矛盾,因此也总存在着"组织化"的调整。中国当代文学"组织化"努力的目的就在于结合国家意志和人民伦理,实现文学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