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存在着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权力差异,而文化的不平等关系使平衡的对话根本无法实现。以”陌生化”理论为切入点,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研究认为:文化的异质性和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决定了翻译“杂合”的必然,文化“杂合”具有抵抗强势文化的积极意义。杂合的译文有利于实现弱势文化的非边缘化和多元共存互补的文化全球化目标。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以其意识形态性和文化政治批评性纠正了本世纪上半叶的纯文本形式研究的偏颇。斯皮瓦克是后殖民主义理论阵营的一个先锋。本文阐述了她对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主要着眼于宗主国与前殖民地之间关系的话语。本文将翻译行为放在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视角下,分别从汉英翻译和英汉翻译两种不同的文本转化方向,关注隐藏在译文变形背后的源语和目的语两种文化之间的权力争斗及运作,目的在于呼吁人们重视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建立平等文化交流的意识。当代文化语境下的一种理想追求,应是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尊重,互为补充,以达到人类心灵的沟通。  相似文献   

4.
新闻翻译与国家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息息相关,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后殖民主义是为消除殖民思想而对西方霸权进行的质疑和拒斥,也是对西方话语权力的重审。在后殖民语境下,翻译既是一种殖民手段,也是一种解殖民手段。本文主要从后殖民主义视角出发,对新闻翻译中采用的方法及其体现出的殖民倾向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解殖民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5.
翻译中对跨文化因素的处理往往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不同的手段,从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来看“中华龙”与“dragon”,把“龙”译为“dragon”是属于归化的策略。从后殖民理论吸取营养的异化翻译策略则将归化翻译视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和征服的共谋,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或翻译技巧上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带有颠覆性的政治和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6.
当前西方归化/异化的讨论多从后殖民理论视角出发,揭示强势文化在翻译外国文学时所采取的归化策略的文化殖民主义本质,提倡异化的策略作为一种抵抗以求文化交流上的平等.文章剖析了韦努蒂的异化翻译策略,并与传统译论视域中的异化/归化策略进行了比较.同时提出,在弱势文化向强势文化传播过程的初期,归化翻译不失为一种权宜之计.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传统译论视域中的归化/异化手段较韦努蒂倡导的异化策略更具操作性.译者还是应在忠实于原文和不妨碍译文读者理解的前提下使归化异化互为补充.并防止过度归化或异化.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后半叶,传统意义上的殖民主义在全球基本结束的同时,一种新的殖民主义——文化殖民主义悄然兴起,与早期的殖民主义不同,它是一种合法的、温和的文化渗透现象。作为外部资助的教育项目也具有文化殖民的特点,并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因此,发展中国家应通过参与规划决策、与外部资助来源之间进行协调并尽可能地接受与本国教育政策相一致的教育项目等策略来避免发达国家对本国的文化殖民。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带有强烈解构色彩的文化批评理论,后殖民主义以一种边缘的目光,对西方霸权话语进行批判,意在实现异质文化间的平等对话。本文通过对后殖民主义进行解构并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现在翻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现代转换”为形式的课程导入模式,以便在后殖民主义文化背景下对我国的翻译教学的导入模式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9.
西方殖民主义扩张和统治所引起的音乐文化交流对世界音乐文化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这一历史现象值得作进一步客观分析和认识,要认清其客观存在的历史文化价值。主要应该从殖民音乐文化交流导致的音乐文化类型的多元化、音乐文化构成的综合化和音乐文化理论研究的全球化三个方面展开探索,这样就可能对殖民音乐文化交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刘建华 《文教资料》2008,(25):57-59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起源于第三世界国家的一种激进的翻译理论,是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解构.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出发,对中国翻译活动进行解读,并指出在其影响下中国翻译的优势及不足.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帝国主义"到"跨文化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化帝国主义”和“跨文化传播”是两种不同的对文化传播的认知与分析模式。两种文化传播理论都有其产生的现实语境,“文化帝国主义”是后殖民主义语境下具有良知的文化批判,但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和成熟,各文化形态的触碰日益频繁,联系日益紧密,依赖日益加强,相互的了解和尊重日益增多,“文化帝国主义”也必然的受到了批判;“跨文化传播”就是在重新把握现实的基础上,强调各文化形态要自觉地以更理性和宽容的态度审视他人,反思自身,以自由和平等作为人类共同的文化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2.
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在交际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1]萨莫瓦尔说:"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时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2]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多人往往重视语言的正确运用,而忽略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文化差异及其影响,导致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频频发生。实际上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比语言交际行为所起的交际作用更大,它的差异比语言行为的差异所引起的文化冲突还要严重。根据毕继万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中将非语言交际粗略地分成四大类:1)体态语;2)副语言;3)客体语;4)环境语,本文试从手势语、眼神交流、体触行为等方面研究体态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减少由此导致的文化差异的干扰,以促进人们之间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3.
翻译是一种跨化的交流活动,随着各国,各民族之间往来的日益频敏,迫切需要相互理解,相互学习,不同语言间的差异不仅表现在语音,词汇和句法等形式上,更表现以其化特色上,“归化”与“异化”是缓和源语化和译语化在翻译过程中矛盾冲突的主要方法,长期以来“归化”译出现频率往往较高,然而在当今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适度增加“异化”翻译的运用对本土化的传播和外来化的接受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跨文化交往已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跨文化交往活动有时会发生交际者始料未及的交际障碍,小至误会,大至冲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即为“文化空缺”,反映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质以及文化差异.因此,语言文化的差异是其产生的基础,“文化空缺”是语言文化异质性的集中体现.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缺有几种类别:语言层面的文化空缺,主要包括能够反映文化内涵差别的词汇;交际层面的文化空缺,主要指能够反映出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在文化结构特征方面的差异,如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价值观、行为规范等;语篇层面的文化空缺,主要指不同文化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的语篇组织结构方面的不对应.造成文化空缺的原因有:民族性格、情感等的差异,价值观与思维模式的差异,礼仪禁忌的差异,典籍、典故以及宗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代际文化传播作为社会不同群体间的文化交流和教育互动,有利于老年教育的开展,消除老年群体"文化弱势"地位,消除代际之间"代沟"的"文化隔阂"和"文化歧视",填补"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16.
高校交往空间是育人功能为本、多元功能为辅、文化特色传承的复合空间,但其营造往往不尽人意。基于此,对宿迁学院校园交往空间进行认知,认为其校园交往空间分为“点型”“线型”“片状或面型”三种类型,校园交往空间基础优越、绿化条件充分、营造元素多样,但也存在功能适宜性不强、多元活力性不足、文化特色性缺失等问题,最后提出优化建议,为校园环境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由于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使得我们生活的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让不同种族地域的人们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促进了全世界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作为当今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现代传播媒介如何推进地方文化发展和传播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话题。本文以梅州地方客家文化为例,对目前地方文化传播媒介的应用现状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利用现代传播媒介构建地方文化传播体系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跨文化语用失误对交际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文化语用失误使交际失败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从而对跨文化交际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即负面影响。这种失误是因为双方不能共享另一些有差异的文化信息。要想使交际顺利,必须了解其文化差异,并且做到“入乡随俗”。  相似文献   

19.
非言语交际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选取中美课堂师生交流这一特定的交流领域,探讨中美师生间的非言语交际行为的辅助作用及其文化差异,提出师生的"文化依附"矛盾这一概念,旨在增强师生双方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20.
《海外英语》2012,(3):51-54
Language and culture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each other: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and a fundamental part of culture, while culture has an intrinsic and indispensable impact on language and is also reflected in language. So if in the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attention is only paid to the linguistic forms b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is ignored, then the learner’s linguistic ability will not be equivalent to his or her social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Especially in the times of globalization with increasing transna tional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 knowledge of cultural background is the must prerequisite for not only the avoidance of cul tural "conflict" but the success of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studies of several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se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including the famous Sapir-Whorf hypothesis, this paper is aimed to analyze the intrinsic and in dispens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learning and culture lear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