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根据当今世界佩剑技战术特征及发展趋势,在伦敦奥运会备战期间,笔者运用自主研发的击剑技战术智能化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对当今世界女子佩剑优秀选手得失分特征进行分析,为中国女子佩剑队在伦敦奥运会上制订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提供科技支持.本文以4位优秀女子佩剑选手为研究对象(表1),对其伦敦奥运会积分赛进行统计,从技术、部位、区域3个方面对其得分进行统计,全面分析运动员的技术运用效果、有效部位得分点和比赛场地的得分空间,探寻世界优秀女子佩剑选手的得分特征.  相似文献   

2.
根据当今世界佩剑技战术特征及发展趋势,为更好地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会,综合运用了计算机技术、统计学等理论和方法,对世界男子佩剑优秀选手波基尼亚科夫(俄罗斯)、科瓦留(罗马尼亚)参加世界击剑锦标赛和世界杯赛的技战术运用特点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为我国佩剑队的备战训练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
运用理论和统计方法,对世界锦标赛和世界杯女子佩剑冠、亚、季军录像解析数据进行了动作速度构成和同步性的分析,结果显示,优秀的技术有助于佩剑速度的发挥,反之亦然,若要保证比赛的胜利就必须保证速度的占优,特别是水平纵深的速度;随着佩剑速度的提高,重心速度对佩剑速度贡献率提高;手相对重心的最大速度和重心最大速度时间相位差可以客观有效地反映决定性进攻动作同步特性;国际优秀女子佩剑运动员的速度同步方式表现为手超前重心所获佩剑护盘速度小于手滞后方式.  相似文献   

4.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并观看2013年全运会男子佩剑前8名运动员比赛技术录像,分析男子佩剑运动员的技术特点,结合项目特点和比赛规则,探讨进攻技术在佩剑比赛中的重要性及其正确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使佩剑研究可定量化,将技术类别划分为一单步和多单步对攻以及单纯进攻和单纯防守,通过录像解析数据对世界杯女子佩剑冠、亚、季军技术进行了定量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以身体重心水平速度为基准,参考录像表象分析,所确定决定性动作的起动时刻更客观有效可信,由此确定的时机距离较好地反映了运动员对进攻时机和进攻有机组合距离值的把握能力;双方的前脚间距是培养适宜时机距离感的重要指标,双方后脚间距离是诊断时机距离准确可靠的单选指标;对攻时,相对对手略微晚起动和缩小时机距离是女子佩剑优秀运动员的原则性特征技术.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女排北京奥运会备战阶段的科技攻关思路、科技服务过程进行系统回顾;对上海体育学院和同济大学联合开发的《排球技战术数据采集与智能分析系统》的功能进行介绍;并以巴西队为范例,对中国女排北京奥运会的主要对手的技战术特征进行分析,对其上场阵容、主要队员发球特点、各轮次进攻打法特点、主要队员扣球特点、关键比分段进攻打法特点、拦网技术特点、一传特点等进行详细的分析,为今后高水平排球队的科技服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优秀女子足球队技战术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全国女子足球锦标赛第二阶段北京、上海等6支优秀女子足球队比赛情况表明,我国优秀女子足球队以阵地进攻为主要方式,以中路进攻为主要区域。其中,中路进攻的技战术运用方式、及比赛中传球、接球、抢球三项主要技术运用状况又各具特色。旨在揭示我国优秀女子足球队技战术运用现状和特点,为我国女子足球运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跆拳道比赛随着竞赛规则的修订而日趋激烈,高得分的设置增加了比分落后运动员追分的可能性,前2局比分落后并在第3局能够成功追分的跆拳道运动员在技战术的应用上具有特点。使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专家访谈等科研方法对2013—2014年跆拳道国际比赛中10场第3局成功完成追分的典型战例中追分运动员的技战术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揭示其在该阶段技战术的应用特征。结果发现:(1)优秀跆拳道运动员在比分落后的追分阶段能够保持不减弱击腹技术的基础上增加高位击头技术的使用,并做到虚实有序地运用多种进攻技术;(2)战术安排合理且目的明确,加强直接进攻和连续进攻的应用并配合间接进攻起到了不错的效果;(3)对自己体能状况有着充分的认识,能够合理安排对抗和非对抗时间的转换,以获得体能的有效调节。技战术和体能的准确掌控推动着优秀跆拳道运动员在比赛第3局成功追分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荆涛 《辽宁体育科技》2004,26(3):49-49,64
国际剑联为了提高佩剑比赛的观赏性,于1994年对佩剑竞赛规则进行了重大修改。本文对佩剑竞赛规则修改前后技战术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今后佩剑技战术训练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采用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论述了佩剑比赛中单腿冲刺进攻技术的特点、该技术成功运用的原因,以及运用单腿冲刺进攻技术时,运动员必须具备的条件等。  相似文献   

11.
每球得分制条件下中国男排一攻与防反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参加第9届世界杯的中国男排与世界强队的11场比赛的录像分析,探讨了新规则实施以来中国男排的一攻与防反特征以及可能带来的变化。结果表明,中国男排的得分手段按比重大小依次为一攻、对方失误、反攻和发球,其中反攻得分能力明显低于世界强队;快攻威胁较大,但由于一传到位率低,组攻次数少;反攻中接应二传得分率较高,但扣球次数和实际得分少;比赛中,一攻不利造成对方反攻连续得分是中国男排连续失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通过现场拍摄世界女排大奖赛总决赛的15场比赛,对中国女排的各轮次战术进攻特点就行了研究,揭示了中国女排各轮次进攻打法和战术特点.结果表明:中国女排主要进攻战术特点是以2、3号位快速、多变进攻为主,结合4号位拉开进攻的高快结合进攻打法.中国女排强轮是第一轮,第一、二、六轮次主要是以薛明的3号位近体快、短平快为掩护,结合王一梅的拉开进攻打法为主;第三、四、五轮次主要以马蕴雯2号位的单脚背飞、背快为掩护,结合4号位的拉开进攻和后排进攻.4号位强攻、背飞、近体快是中国女排得分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男子篮球进攻技战术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献资料与分析比较等方法对中国男篮进攻技战术特征进行分析,并与欧美强队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中国男篮进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找出两之间的差距,为我国男篮的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古巴男排运动员双人拦网技术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毅钧  赵歌 《体育学刊》2003,10(5):121-123
通过三维高速录像对中国和古巴两国男排运动员双人拦网技术动作的分析表明:当对方4号位强攻扣球时,2号位队员面对球网并步移动起跳拦网,3号位队员左肩斜对网跑步移动起跳空中转体拦网。古巴运动员拦网时重心腾空高,手臂与网垂直面夹角小,两臂主动用力前伸下压两手压腕罩球,躯干收腹呈"<"型,拦网攻击性强。  相似文献   

15.
李建民 《冰雪运动》2010,32(5):20-23,28
为冰球攻防战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理论上保障,深化现代冰球战术理论研究,形成更为系统和全面的冰球运动战术的理性认识。运用系统论的理论观点与方法,对冰球运动攻防战术系统构成的因素,战术系统的结构和战术系统功能进行分析和认识。认为冰球战术系统是一种动态变化的结构,战术系统的结构决定着战术系统功能的特性;冰球战术系统功能的优化体现在系统因素的优化和系统结构的优化,两者缺一不可。提出优化冰球技战术系统是国内冰球技战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6.
对当今世界男子佩剑技、战术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技术统计与观察的方法 ,对世界优秀男子佩剑运动员比赛中技、战术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 ,进攻成为主要得分手段 ;对攻战术变化主宰整个比赛 ;攻击点多 ,新技术广泛运用。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两台日产松下NV-MD9000数码摄像机对6名优秀散打运动员的鞭腿动作进行同步拍摄,采用美国ARIEL三维图像解析系统对其技术动作进行解析,从而得到我国男子优秀散打运动员鞭腿进攻肢体的速度与位移特征,以期为鞭腿动作的教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解读东亚足球新格局──析中、日、韩进攻技术运用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仪 《体育与科学》2002,23(4):26-28
在本届世界杯上,3支东亚球队,特别是两支东道主的表现令世人刮目相看。本文从技术运用的角度分析了中、日、韩3队的进攻技术运用特点,高速度、快节奏的整体打法成为韩、日足球的鲜明特点,中国队与之有明显的差距。  相似文献   

19.
以伦敦奥运会我国主要竞争对手古巴81公斤级拳击运动员塞萨尔.克鲁斯的技术特征为研究对象,提出针对性的训练原则与参赛预案。研究认为,该选手为远距离进攻型打法,步法灵活,攻防把握时机及时,进攻出拳速度特快,进攻技术隐蔽突然,善于击头击腹部,击中得点准确性高。因此,应采取相应战术,尽量采用贴身技术,强化防守步法,加强中近距离组合对攻,强化头部抗击能力,积极主动抢得先机,防守注重闪躲技术应用,力争开局取得优势。  相似文献   

20.
乒乓球比赛技战术分析的系统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结合比赛技战术分析实例,系统阐述乒乓球技战术分析的新理论、新方法,如数据挖掘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在乒乓球技战术分析中的应用,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的乒乓球比赛因果关系分析等。本研究成果通过多媒体技术,在中国乒乓球队备战第49届世界锦标赛和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