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本文借助跨文化领域和翻译领域中的“顺应”视角,论述了旅游翻译中直译的定义及作用,指出直译应该在译语的选择上顺应原语的语言以体现民族风格,译文应该顺应原语的文化特点,以保留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2.
杨义德 《培训与研究》2009,26(3):130-133
本文从跨文化和翻译领域中的“顺应”视角,论述了旅游文本翻译中直译的定义及其作用,指出直译(包括直译加注释)作为翻译的基本方法之一,在译语的选择上顺应源语的语言和文化精髓,保留源语的文化特点和文化内核从而体现其民族风格和特色,因而成为翻译方法之首选。  相似文献   

3.
浅谈直译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跨文化和翻译领域中的“顺应”视角,论述了旅游文本翻译中直译的定义及其作用,指出直译(包括直译加注释)作为翻译的基本方法之一,在译语的选择上顺应源语的语言和文化精髓,保留源语的文化特点和文化内核从而体现其民族风格和特色,因而成为翻译方法之首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用语用学理论解释翻译现象。运用语言顺应理论解释口译过程中的译语如何顺应语境因素 ,顺应原语的语言结构成份 ,顺应口译的动态过程 ,使译语连贯、得体地再现原语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实例探讨了文化语境顺应对英语习语翻译的作用。指出直译、意译等翻译策略都是为了顺应文化语境而采取的翻译方法。同时,译语的语言结构也应一定程度上顺应译语的语言特点。文化语境在英语习语翻译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壮桂 《海外英语》2013,(7X):117-118
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在顺应理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作出的动态顺应过程。该文以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理论为基础,以张培基《吹牛的妙用》的英译为例,分别从语言结构的顺应、语境的顺应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等方面探讨了顺应理论在中国现代散文翻译当中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的解释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Jef 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的过程是语言使用者按照交际环境和交际对象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在顺应论的框架内,翻译是一个对原语的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作出动态的顺应过程。只有从语境关系、结构客体等诸方面对源语和目标语做出动态顺应,才能达到语用等值的翻译目标。因此,顺应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能否对原语中的文化预设进行正确的解读是翻译成败的关键所在。关联顺应理论的翻译观认为翻译既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也是一个译者不断做出顺应选择的过程。用关联顺应理论解释文学翻译中的文化预设现象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顺应论是一种语用综观理论,对翻译有强大的解释力。从顺应论的语境关系顺应角度研究《围城》的英译,可知译者的翻译过程就是在向读者推介中国文化和减少读者阅读障碍之间寻求平衡的过程。《围城》的英译实际是顺应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顺应原语文化,顺应读者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的过程。为了顺应当时社会大背景下西方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需求,实现向西方读者推介中国文化的翻译目的,译者采取以异化为主的翻译策略是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理论框架,着重探讨语用顺应对旅游翻译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指出译语的选择应顺应原语的内涵,在译入语的表达方式上作出恰当的选择,顺应语境才能避免出现信患传递障碍。  相似文献   

11.
关于翻译应该遵循什么样的理论,如何使翻译趋于完美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不同的翻译学家提出了不同的翻译理论,可谓是见仁见智.Verschueren的顺应理论,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了语言结构的顺应、语境顺应和动 态顺应方面的关系,颇有见地.翻译是一个文本和译者之间的顺应和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任玲 《海外英语》2014,(18):141-142
随着全球多元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日益频繁,影视作为新兴的文化信息传递的媒介,在不同文化传播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影视传播中的障碍。可通过采用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在翻译过程中寻求文化语境的动态顺应,从而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交流。该文以文化语境顺应论为理论支撑,主要研究文化语境顺应论给影视翻译带来的启示及在顺应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前提下,影视翻译中应采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多元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日益频繁,影视作为新兴的文化信息传递的媒介,在不同文化传播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了影视传播中的障碍。可通过采用直译、意译等翻译方法在翻译过程中寻求文化语境的动态顺应,从而增强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交流。该文以文化语境顺应论为理论支撑,主要研究文化语境顺应论给影视翻译带来的启示及在顺应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前提下,影视翻译中应采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交际活动,《文心雕龙》中的隐喻翻译对于呈现源语内涵、表达译者意图及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是至关重要的。译者杨国斌在翻译隐喻的过程中顺应物理、社交和心理三个层面的语境,并在此基础上灵活使用直译、直译加注解、意译和省略四种翻译策略,以流畅易懂的现代英语展现中国典籍内涵,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5.
基于语言的选择性和选择策略的灵活性,建立了顺应论关照下的立法文本翻译的过程分析框架,引入关联认知机制,提出关联顺应原则。从语言内、外环境两个维度上论证了立法文本翻译是译者在推理机制作用下通过语境假设,在语言本体以及交际者、认知、文化等社会语境因素上对原语和译语进行双重选择与顺应,从而优化语境效果,并最终借助各种翻译明示策略重塑原语信息意图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以语用学的顺应论为理论依据,在商标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顺应汉语语言特点、顺应产品特点、顺应目标消费者,以及顺应目标市场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17.
顺应理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就是不断作出选择的过程,它包括语言使用的多个方面.文学翻译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艺术行为,其翻译过程也是一个动态的选择和顺应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选择的同时,既要顺应原语作者和译文读者所处的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又要对不同的语言结构客体做出相应的顺应.从语境关系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两方面进行探讨对文学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极为有益的视角,对于建构更有描写力和解释力的翻译研究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有一定的解释力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汉英翻译由于具有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翻译时往往没有借鉴,而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现状又迫切需要发展相关的外宣翻译以提高时外宣传质量。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此翻译提供了新视角,探讨了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汉英翻译在具体语境下的动态顺应策略,并指出,译者在该策略指导下,主动或被动地选择归化、异化、直译、意译、零翻译、音译等方法所形成的译文都是主观、相对性判断程度不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理论对翻译理论有重大影响。本文从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出发,探讨品牌名称翻译中的文化顺应性。文化顺应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品牌名称翻译中起了重要作用。在顺应理论的框架内,品牌名称翻译应该是以实现品牌的最终目的为宗旨的动态顺应。  相似文献   

20.
以维索尔伦的语用顺应论为指导,从语境因素、语言结构、动态顺应等维度举例比较分析简·奥斯汀的代表作——《爱玛》两个中文版本:张经浩译本和孙致礼译本,由此探讨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是如何做出一系列语言选择以顺应原语和目的语的语言和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