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对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为临床判断良性溃疡和胃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我院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和50例胃癌患者以及50例正常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对其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检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从而得到通过分析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数据判断患者疾病情况的依据。结果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指数偏高,与其他两组有明显差异,胃癌患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的指数偏低,与其他两组有明显差异。结论通过血清胃蛋白酶原检验结果对这三种病态的判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在在医院进行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患例共50例,将其作为本次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外科手术治疗研究观察的对象主体,5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患者均实行外科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总结出有效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治疗方案。结果:50例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患者在实施外科手术治疗后治疗有效28例(56%),治疗显效19例(38%),治疗无效3例(6%),总治疗有效率为94%。结论:在对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患者实施外科手术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治疗有效率较高,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外科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使用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3.
1978年起,杭州市第三医院内科以中药传统泻药——番泻叶口服治疗20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获得疗效,现简介如下: 临床病例分析 200例住院患者均有黑便(大便潜血强阳性)或呕血者。男性127例,女性73例。年龄17~71岁。其中首次出血者103例,第2~5次出血者71例,出血6次以上者26例。经纤维胃镜或X线钡餐造影等检查,证实为胃溃疡26例,十二指肠溃疡74例,慢性胃炎34例,胃癌12例,复合溃疡10例,胃或十二指肠憩室9例,胃下垂5例,胃淋巴肉瘤1例,临床诊断为溃疡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20,(25)
目的:探讨生物化学检验用于诊断糖尿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2018年9月—2019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50例,此为观察组。选同一时间段另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分别进行生化检验,并对比相应检验结果。结果:经检验,观察组患者的血浆葡萄糖水平、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均超出正常范围,对照组体检者的血浆葡萄糖水平、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均显示正常,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生物化学检验,检验结果明确,将此方法应用于临床诊断中,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消化性溃疡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HP)后发生胃食管反流病的情况,探讨HP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关系。方法:将60例HP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总体疗效,GerdQ评分,HP根除情况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停药3个月胃食管反流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GerdQ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t=2.243,P0.05);观察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χ2=7.2,P0.05);治疗后,在消化性溃疡患者发生胃食管反流病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P0.05);停药3月后,观察组有3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发生胃食管反流病,对照组有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77,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患者经根除HP后效果显著,HP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可能不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究妊娠晚期妇女实施甲状腺功能检测的方法以及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妊娠晚期孕妇资料50例以及非妊娠育龄期妇女资料50例实施回顾性分析,对两组患者甲状腺功能实施检测,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妊娠组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以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妊娠组患者的血清三点甲状腺原氨酸、血清促甲状腺素以及游离三碘甲状腺氨酸水平和对照组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妊娠组患者血清甲状腺素以及游离甲状腺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妊娠晚期妇女患有甲状腺功能疾病的几率显著高于正常女性,为患者实施甲状腺功能检测可以了解其身体状况,为临床治疗和分娩提供依据,应该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研究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的方法以及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肺癌患者资料50例以及肺部非肿瘤性疾病患者资料50例实施回顾性分析,对两组患者治疗之前以及治疗之后的血清癌胚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以及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水平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癌组患者的血清癌胚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以及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水平显著高于非肺癌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血清癌胚抗原水平最高,小细胞癌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最高,鳞癌患者血清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水平最高;化疗有效和化疗无效患者之间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比较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肺癌患者进行血清癌胚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以及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水平检测可以帮助对肿瘤细胞类型的判断,患者化疗之前以及化疗之后的血清水平改变情况和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检验与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接收的慢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共50例,设置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轻度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共50例,采取免疫比浊法检验免疫球蛋白,采取重氮比色法检验总胆红素。采取自动凝血分析仪检验PTA、ALB,使用凝固法进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总胆红素(TBi L)、凝血指标(PTA、ALB)。结果:与对照组对比,观察组Ig G、Ig A、Ig M、TBi L水平明显更高,PTA、ALB水平明显更低,P0.05。结论:肝脏不能够合成免疫球蛋白,但是可以调节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当肝脏功能衰竭时,肝脏对血清免疫球蛋白的调节作用也会减弱。因此,通过检测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评估患者的病情与预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我院外科1996~2006年经手术治疗的60岁以上胃十二指肠溃疡或癌肿急性穿孔的病人28例,本文就其临床诊治和死亡原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8例中,男24例,女4例。年龄60~82岁,平均68·3岁。其中胃溃疡穿孔6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17例,胃癌穿孔5例。曾有节律性上腹痛等溃疡病史的15例。急性发病后10h内手术10例,其中术前行腹腔穿刺8例,阳性者5例(62·5%)。急性发病后10~72h手术18例,术前腹腔穿刺18例,阳性者17例(94·4%)。本组术前均有上腹部不同程度的疼痛,但15例无确切的突发性上腹疼痛史(53·6%),而“板状腹”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观察足三里穴位注射对促进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的77例患者随机分配为治疗组(37例)及对照组(40例),其中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则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用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严密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出现肛门排气排便及肠鸣音恢复的时间,检测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2天血清中胃动素(Motilin,MOT)含量.结果:对照组出现肛门排便排气及肠鸣音恢复的时间较治疗组显著延长(P<0.05),两组患者术前血清中胃动素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术后第1天、第2天与对照组相比,血清中胃动素含量显著提升(P<0.05).结论:足三里穴位注射可促进胰十二指肠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安全系数高,临床疗效较好,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值得临床上普遍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统计拉萨地区BRG的检出率(发病率)及与十二指肠解剖结构的变异、胆道疾病、胆道疾病术后及饮食的关系。方法:对2002年10月-2004年12月间来我院行胃镜检查的3319例病人中所检出的695例BRG患者进行逐一分析。结果:BRG检出率为20.94%,汉族的检出率为20.86%。藏族检出率为21.13%,男性检出率19.93%,女性检出率22.84%。其中汉族男性检出率为20.44%,藏族男性检出率为18.35%,汉族女性检出率21.76%,藏族女性检出率25.00%。在695例病人中十二指肠结构变异的有423例,胃术后病人有3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及溃疡瘢痕致球部变形的有89例,胆囊结石及胆囊结石术后的有48例,未见明显解剖变异及病变的有97例,与饮食有关的9例。结论:拉萨地区检出率高于内地,藏族高于汉族,女性高于男性,尤以藏族女性发病率最高。十二指肠结构变异、畸形,毕Ⅱ式术后等BRG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消化道溃疡的临床治疗的疗效。方法:从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的消化道溃疡患者中随机抽取6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法莫替丁治疗,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4.12%、Hp转阴率85.29%,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9.41%、Hp转阴率58.82%,组间比较有统计学的意义(0.05);且研究组溃疡复发率2.94%,明显低于对照组溃疡复发率17.6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法莫替丁联合奥美拉唑治疗消化道溃疡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科技风》2020,(25)
目的:分析胃癌采用腹腔镜胃癌切除术治疗效果,并观察对其手术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的影响。方法:随机采取我院收治的胃癌患者76例,时间介于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按照盲选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开腹胃癌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取腹腔镜胃癌切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术后排气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观察,并且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排期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等质保相较于对照组,差异明显,且占优(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癌患者采取腹腔镜胃癌切除术治疗,能够降低术中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的恢复,优化疗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血液检验在贫血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并对其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 将在某院贫血患者100例。其中43例患者为地中海贫血组,另57例患者为缺铁性贫血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血液检验。结果 据分析检验结果可知,地中海贫血组的患者的各项数据与缺铁性贫血的患者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上,在对贫血的诊断与鉴别中,采用血液检验,对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的帮助更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盐酸阿霉素(DOX)和多西他赛(DOC)对于耐药性胃癌细胞的协同干预效果。方法:通过MTT法检测DOX和DOC在人胃癌细胞SGC-7901及其多药耐药株SGC-7901 ADR的IC50值,根据IC50值设置不同的双药配比,并利用Compu Syn软件计算协同指数,以判断双药是否具有协同效果。结果:耐药性胃癌细胞SGC-7901 ADR对DOX和DOC均有较强的耐药性,相比之下,SGC-7901细胞对两种药物的敏感性较强。双药联合使用可大大提高抑制效果。半数抑制效果下,双药联合中的DOX剂量减少为单药干预的1/10以下,DOC剂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减少。而DOX和DOC比例为1∶8、1∶12和1∶16时表现出非常明显的协同效果。结论 DOX和DOC联合干预可有效抑制耐药性胃癌细胞的增殖。可为进一步开发耐药性胃癌治疗的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3例老年胃癌术后自行拔出胃管导致胃瘫的护理。方法:给予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胃镜下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支持治疗,红霉素、生长抑素等药物治疗,同时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措施。结果:3例经保守治疗后均康复出院。结论:胃癌患者应在术前、术后加强健康教育和护理指导,有效预防胃瘫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普布卓玛 《西藏科技》2014,(2):53-53,60
目的探讨在高原地区农牧民患者中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护理工作。方法通过对272例拉萨农牧民消化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并加以分析。结果高原地区消化性溃疡以胃溃疡为主,不同年龄组发生消化性溃疡的部位不同,青年组以十二指肠溃疡为主,中老年组以胃溃疡为主。结论高原地区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和饮食的特点,消化性溃疡的表现有其特异性,护理人员应根据高原地区消化性溃疡的特点更有效地开展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18.
谢玉华  徐晶  谭磊  赖菁菁  李婕  耿宝忠 《大众科技》2021,23(5):68-70,67
目的:研究壮医脐环穴针刺法对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壮医门诊就诊的60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甘草酸苷片联合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治疗组予壮医脐环穴针刺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Eczema area and severity index,EAS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ymptom Score Reduce Index,SSRI)及临床疗效判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EASI评分、VAS评分和SSRI积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3.735、2.182,P<0.05);经秩和检验分析,治疗组总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69,P<0.05).结论:壮医脐环穴针刺法可明显改善血虚风燥型慢性湿疹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临床有效.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338例急性白血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与其预后的关系。治疗后完全缓解了患者其T淋巴转化指数与总E花环率显著高于治疗前,而血清免疫球蛋白与补体C3无此改变。治疗前总E花环率、IgG及IgM正常组的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其减低组,T淋巴转化指数正常组的中位生存期与完全缓解期较降低线组明显延长,T淋巴转移指数、总E花环率及血清C3正常组的三年连续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其降低组。治疗后T淋巴转化指数与总E花环率恢复者较未恢复者的总缓解率及三年连续生存率高、中位生存期与完全缓解期显著延长。提示急性白血病的免疫活性与其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施他宁在高原地区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病人分为施他宁治疗组(n=46)和对照组(n=52),观察了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淀粉酶的含量,并对比分析两组之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住院天数。结果治疗后施他宁治疗组的血清淀粉酶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施他宁治疗组患者的并发症、病死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施他宁能有效降低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清淀粉酶水平,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在高原地区施他宁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