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问题的提出 人们常说“学无止境”,对教师而言,则更应该“教无止境,常教常新”。然而,对中年教师而言,“百尺竿头”似乎已经很难“更进一步”,往往进入职业的“高原期”。  相似文献   

2.
浅析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高原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常常会遇到“高原现象”,制约着个人的成长。帮助教师正确认识“高原现象”,早日突破“高原期”,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外语学习过程中的"高原期现象"探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外语学习达到一定阶段时,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发展缓慢,甚至出现倒退的趋势,即进入了技能学习的“高原期”。“高原期现象”的形成有生理、心理、反馈性质等方面的因素。“高原期”的突破应从关注学习者的情感状态、优化认知和技能结构、理顺输出和输入的辩正关系以及培养文化意识、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高原期”是所有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当前,引导教师走出“高原期”的措施存在形式化、缺乏针对性、难以调动教师主动性、实效性差等问题。可通过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并以此为平台,采取增强教师专业发展意识、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加强合作发展意识、提升教育科研能力、开展多元发展性评价等措施,丰富教师继续教育的形式和内涵.帮助教师尽快走出专业发展“高原期”。  相似文献   

5.
中年教师的“高原现象”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们常说“学无止境”,对教师而言,则应“教无止境,常教常新”。然而严峻的现实却是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其教育教学能力在数年内往往发展比较迅速,以后却会渐渐出现减缓的势头,尤其人到中年似乎已到了“百尺竿头”,却难“更进一步”,出现了停滞现象,进入到高原期。我们不禁要问,在相当一部分中年教师身上为什么普遍存在“高原现象”?有什么措施能促使中年教师走出“高原”,再攀高峰呢? 据笔者分析看来,导致中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出现高原现象的主要成因有以下六个方面。 1.自满心理。中年教师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也锻炼出了较强的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6.
中年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开始阶段进步较快,而在中间会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止步不前的停顿阶段,即"高原期"。如何让中年教师走出高原期,是每一个学校管理者应重视和思考的问题。一是在读书中补足精神之"钙"。全国十佳教师作家张丽钧说:"读书,让人活N辈子。"中年教师要潜心读书,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从而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二是在教学中求实求真,去除浮躁。课堂教学是教师的首要任务。中年教师在教学中尤其要求实求真,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和经验,力争收到  相似文献   

7.
“高原期”:教师专业成长必须逾越的平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在专业成长中常常遇到“高原期”,制约着个人的发展。“高原期”的出现,有其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帮助教师正确认识“高原现象”,早日逾越“高原平台”,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学者提出的卓越教师的特质结构与教师的“职业高原期”的成因与表现进行分析对比来看,二者有内在的相关性,即具备迎接挑战、适应变化的环境、具有抗逆能力、持续自我的反思的素质等,这是决定一个教师避免进入“职业高原期”或者面临“职业高原期”时在身心和正向发展方面积极努力并且迈向卓越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作用:实现文化科学的有效转换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学习过程是一个“渐进或振荡—高原期—突变”的自组织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不可替代性”表现在能对学生的文化科学学习起到缩短和加速“渐进或振荡期”和“高原期”的作用。要实现教师的上述作用,教师必须有效地、创造性地把文化科学“转换”为学科或课程,并进一步把学科或课程“转换”为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内外的文化科学学习活动。专业化的教师应该知道学生学习该学科时兴奋点、分歧点、“高原期”何在,能够激活兴奋点、加快逼近分歧点的速度、缩短“高原期”以及维持和推动学生该学科的学习活动。因此,教师要进行学科思想方法和学科发展史实的研究,从课程层面理解教育教学活动,养成教育、教学实践研究的习惯。  相似文献   

10.
“高原期”现象:在动作技能的练习曲线中,人们发现开始进步快,但随着练习时间或次数变化,中间常出现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停顿期,即高原期。突破这个高原期后,动作技能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突破“高原期”的策略是加强对动作技能的再认识,积累更多的背景材料,寻找新的兴奋点。  相似文献   

11.
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实施三年多以来,在巩固农村舆论宣传阵地,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科技兴农,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与不足。为使“村村响”工程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三农”,各级领导要进一步统一认识,重视这一惠民工程的发展维护,加大资金投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和考核制度,创新广播内容与形式,以适应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政府针对农村中看病难和看病贵等问题,实施了一项新的民心工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解决"三农"问题时政府全面有效提高农村医疗水平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面开展实施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相对性的提出一些对策,希望农民能够在医疗方面得到更多的实惠,也可以使得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在农村更好的得到落实。  相似文献   

13.
"乡"与"市"和中国现代文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乡村”和“城市”两种社区,作为化构成,客观存在并支配着中国现代学发展过程,有可能用以考察这一历史阶段学现代性的依据。上个世纪二、三、四十年代,乡村小说的典型事实具体而微地显示了“乡”与“市”两种化价值倾向的起伏消长,从“市”对“乡”的超越至“乡”对“市”的包围,是中国现代学留给今天的一份重要启示录。  相似文献   

14.
在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投向城乡差距拉大的问题时,农村教育的“赔本”现象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眼球。教育本来既是一种消费,更是一种投资,因为它可以形成一种能提高人的未来收益的资本。但是在社会发展更加依赖教育发展的今天,中国农村又如何会出现与之相悖的教育“赔本”现象呢?本文拟就这一现象的产生及其原因作一系列解读,认为农村教育“赔本”现象,与我国延续已久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教育投资系统以及农村教育模式有着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驰  王峰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3):120-124
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农村体育文化的构建提供了契机,农村体育文化的发展同时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通过文献资料法,分析了当前农村体育文化的现状,论证了新农村建设时期体育文化构建的可行性,并提出农村体育文化构建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6.
乡村教师专业水平直接关系着乡村学校教育质量,乡村学校应注重“1+1”教师培养模式的应用,培养更多的“一专多能”教师,满足学校教育发展要求。文章简述乡村学校培养“一专多能”教师的意义,探讨乡村学校“一专多能”教师培养途径:高度重视,认真部署;制定措施,严抓落实;确定方法,多措并举;注重跟踪,落实考核。  相似文献   

17.
离开农村,涌向城市已成为农村学生毕业后的主要选择,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村学校教育的城市化取向、农村家庭教育的离农期望、社区和社会大众媒体的离农影响也是农村学生离农现象不可忽视的原因。为此,应充分挖掘农村隐性的课程资源;培养致力于乡村教育事业的农村教师;为农民探索致富之路,转变农村学生家长的思想观念;规范大众媒体的影视文化。  相似文献   

18.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当前最重要的发展课题。而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面貌,培养新型农民,增加农业和农村投入,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目标。国际经验和我国发达地区解决“三农”问题的事例证明,在知识经济与市场经济双重体制影响和制约下,应该以教育的方式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9.
遵义市“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益探索,其主要任务和目标与党中央明确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一致,“七个一”和“五通三改三建”的具体创建内容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任务和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20.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电子政务在国内外风起云涌 ,但是 ,我国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基层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仍然处于“零”的状态。农村基层政府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公务员素质不高以及观念落后是农村基层政府电子政务建设落后的深层次原因。在国家政策扶持的机遇下 ,国际信息化的挑战下 ,更新观念 ,从战略上高度重视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使农村基层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盲点”变为“亮点”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