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汉代"三老"与明代"里老"制度是汉明两朝加强对基层控制的产物,它们在汉明两朝对乡村基层社会的组织管理和控制中,发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与作用,文章从选任、职能、地位和待遇上对它们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明代里老制的施行对乡村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使基层社会得到了较好的管理.  相似文献   

2.
《商洛学院学报》2019,(5):36-40
明清时期陕南商州的乡治实践表明,村社在商州设置时间长、地域广,功能和作用不同于元代以前的祭社和聚会饮宴,也不同于元代村社具有的政治和经济功能,其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突出表现在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维持地方治安上。在治安管理中,村社亦不是完全独立的乡治组织,它需借助国家力量,才能将村社的条款及约束实施下去。此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基于西方社会学"国家—社会"分析框架下的"国权不下县","基层自治"的传统观点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模式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概念,治理的现状和主要障碍为基础,论述了"三社联动"的概念,运作流程,运作模式和组织结构,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对"三社联动"的作用价值取向与对策和建议,在我们认为,"三社"能有效的衔接和有效的互补进行联动,"三社联动"在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下能有效的不断提升基层社会的治理水平和加快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三社联动"对促进我国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与理论。  相似文献   

4.
明朝中期,南赣社会动荡加剧。为保持地方稳定,王阳明对基层乡村管理进行了系列实践,如通过"十家牌法"完善乡里社会管理体制,订立《南赣乡约》规范社会秩序,实施惠民政策践履民本善治,这些措施在当时取得了显著成效。王阳明乡村管理思想与实践对当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具有现实意义,基层政府要突出党的领导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基层监督管理机制,并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提高乡民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5.
产权虽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但它与国家、政府、权力、治理等政治学要素密切关联。我国历次的土地产权制度变革就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基层社会的治理结构。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家,土地是农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有关土地权属关系的制度成为乡村社会治理的基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曾经实行过不同的土地产权制度,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使得我国乡村社会的治理格局经历了从乡村自治、纵向官治到乡政村治的变化,并开始迈向多元治理的道路。国家治理基层社会的手段选择乃至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革都是围绕土地产权重建而展开的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的乡村政治发生巨大变革,国家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整合,乡村社会被纳入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共党组织在广大乡村地区的推进和乡村基层行政网络体系的构建是导致乡村政治变革的两个关键因素。中国共产党以政党形式对乡村社会进行组织和动员,通过基层行政体系网络对乡村社会加以管理,从而得以将分散的乡村社会成员整合进国家权力体系,实现了对广大乡村社会全面而卓有成效的领导,国家意志被贯彻和执行。这也是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澳大利亚乡村教师支持系统经历了从"不足模式"到"拟合模式"的路径转变."不足模式"注重以物质条件吸引教师赴乡村工作,然而大量教师在乡村社会空间历经种种挫折之后选择离职."拟合模式"则立足于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空间的契合,通过专项支持消解社会文化与地理环境的落差,发展教师共同体,营造支持性的学校组织环境,发展基于场域的实践,优化乡村教室教学空间,使教师扎根成为立足于乡村教育的在地工作者.  相似文献   

8.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不断将政治权力向乡村社会渗透,并以知识和资财为主要标准选拔乡村干部,重视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和管理。这些措施,从主观上看,是国民党政府加强对乡村管理的结果。但客观上,却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乡村社会原有的统治秩序,不利于对基层的控制。同时也不符合中国乡封政治近代化、民众民主权利增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人民公社时期的乡村治理模式,认为人民公社模式的产生具有内在根据,适应了把农民组织起来、巩固人民政权的需要,也有中国革命经验的惯性作用.人民公社模式在乡村治理方面实行“三级管理制度”的组织结构,基层生产大队也形成了党高度一体化领导的权力系统,采取计划取代市场的生产生活活动,导致公社社员全面依附公社.从整体上看,人民公社模式下的乡村治理,扭曲了农民的政治参与,激化了乡村社会矛盾,阻碍了乡村社会的正常分化,破坏了农业生产,影响了乡村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社会事实上存在着两种秩序和力量:一种是官制秩序或国家力量;另一种是乡土秩序或民间力量。但是,由于缺乏行政隶属关系,实际上前者的这种垂直权力结构在乡村社会是根本不存在的,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垂直与平行相交的权力结构,即包括街头官僚、乡村精英、权威人物、能人等几种权力主体的模式。在这种权力结构模式下,虽然他们处于中国权力体系的最末端,但是却在基层政府与民众之间搭起了一座通向信任的"桥梁"。因为他们掌握了其他政府组织或群体所不具备的获取村民信任的特殊资源———能力、威信和依附。在这种权力结构与信任资源获取方式共同影响下,中国乡村社会中"权力-信任"关系也表现出"强权力-强信任"、"强权力-弱信任"、"弱权力-强信任"和"弱权力-弱信任"四种特征。  相似文献   

11.
思想教育工作应以学生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对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的途径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思想教育模式,从利用现代网络平台、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四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哈萨克族是新疆的世居少数民族,哈萨克族人民在长期的游牧、迁徙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哈萨克族游牧文化。本文通过对哈萨克族马上体育运动概况的介绍,探讨和总结哈萨克族马上体育运动的现状和特点,深入研究了哈萨克族马上体育运动的社会和文化功能,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就业环境的不断转变,迫切需要对现有的研究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需要,提高研究生的就业率,推进国家人才战略的更好实施。本文在对研究生就业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最终提出了就业视角下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个新兴的交叉性的学科,情报学需要深入持久的研究和探讨,并制定一个科学的策略,保证它的可持续发展,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本文从情报学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作了详细的分析,得出了情报学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情报观指导之下发展的,内容涵盖五个方面。是在外在动力和内在动力的共同驱动下发展的,而外在动力主要有信息资源、信息变更、社会需求三个方面,并且是在创新及竞争的环境下形成,能够归纳为三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和社会影响作用多元化也在不断影响着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意识,而随着受教育者主体性意识的不断增强还固守在传统的显性教育模式上显然是行不通的。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隐性教育也正在悄无声息走进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本文首先简单从隐性教育的含义和隐性教育的表现特点对隐性教育作了概述,然后分析了加强隐性教育的必要性,最后具体讲述了加强隐性教育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微博、人人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重要的载体在大学生的思维模式选择上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给高校的思政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政治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校需要发挥新媒体的影响力,加大对大学生的社会政治心态教育,培养学生有正确的心态和政治观。  相似文献   

17.
在工业经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公园以其独特的环境优势、人文气息、休闲设施等优势,成了人们户外欣赏自然、休闲娱乐的首选场所。公园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其潜在的教育功能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和家长的重视。有学者指出,公园是社区中的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有助于促进儿童在体力、认知、情感、社会性、审美等方面的发展。学前教育中利用公园资源对幼儿进行教育是指学前教育机构在教育中,利用公园潜在的教育资源对幼儿进行各种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发展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国外学前教育中十分注重对公园资源的利用,这对我国幼儿园和家庭注重公园教育功能的发挥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成人教育应紧跟社会发展步伐,紧跟社会市场需求。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成人教育要不断的打破旧的、固有的模式,寻求新的、更加适合市场的模式,才能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本文对成人教育创新发展的策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强调创新是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强调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新比发明更有意义是在于创新一定要产生经济价值。基于熊彼特创新理论的这一观点,研究探讨创新型人格特质的心理开发与培训,让创新型人才在我们这个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人才辈出,硕果累累,通过对熊彼特创新理论以及创新人格特质理论的探讨研究和实验训练,总结、归纳、提炼出创新型人才人格特质激励与心理开发的培训模式,并从创新的社会经济发展实用性出发给基于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种新颖的、科学的心理描述。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的日益加剧,"就业难"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关系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未来职业的发展,意义重大。然而,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模式在课程安排、课程内容、师资力量等方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课程模式亟待改革与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