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英语习语汉译中的“似是而非”现象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语和汉语是差别巨大的两种语言。前体现的是西方化,后体现的是东方化。无论在语言层面上还是在思维层面上,英语和汉语都有很多不同之处。而习语是语言和思维的浓缩,是化的典型体现。由于东西方语言化的差异,有些英语习语看似与某些汉语习语含义相同或近似,而实质上却大相径庭。正是这些“似同实异”或“似是而非”的情况给英语习语的汉译增加了困难。只有了解这些“似是而非”之处才能在英汉翻译时避免“失足于陷阱”,避免出笑话,防止出大错。本拟就英语习语汉译时的“似是而非”现象进行初步探讨,以期能为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习语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和文化特征的集中反映,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习语,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富有民族特色的习语。要了解英语习语的内涵,就要探求习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差异,了解两种文化的异同之处,将对我们学习英语习语的汉译大有益处。文章通过对英汉文化差异的分析.探讨几种常用的英语习语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3.
王保宇 《天中学刊》2002,17(3):122-123
文化的研究对象和范畴包罗万象,不一而足,但它首先应指向语言,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沉淀着使用它的那个特定民族在文化和传统上的历史集体无意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堪称是语言的精华,因而习语在体现语言的文化特征方面,比之其他语言成分,更具有典型性。 从广义上讲,习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涵盖面是大致相同的。英语习语除了固定的短语或表达法外,还包括口语体、谚语、格言,乃至一些俚语。习语在汉语中也叫熟语,《辞海》(1989)说它“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惯用语、歇后语等”。英汉习语在性质上有其共同…  相似文献   

4.
由于英汉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习语翻译中难免有望文生义现象。英语中有的习语与汉语的某种说法相似,但实际意义不同,有的字面意义所指不明确或不符合逻辑,有的字面意义与实际涵义相反,这些情况下容易产生误解。英语学习者不仅要学好语言,而且要充分了解英美文化。翻译中还要认真分析、考察其真实涵义,才能避免望文生义,准确理解和翻译英语习语。  相似文献   

5.
习语较多是英语的一大特点,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产生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不同,使得英语的学习者很难从渠道和来源上正确了解和使用英语习语。本文从英语习语起源的分类入手,比较英汉习语在意义上的异同,展现英语习语的丰富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无法避免汉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利用汉语的正方向牵引,准确有效地利用好英语习语,并从中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学到更地道的英语。  相似文献   

6.
习语较多是英语的一大特点,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产生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不同,使得英语的学习者很难从渠道和来源上正确了解和使用英语习语.本文从英语习语起源的分类入手,比较英汉习语在意义上的异同,展现英语习语的丰富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在无法避免汉语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利用汉语的正方向牵引,准确有效地利用好英语习语,并从中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知识,学到更地道的英语.  相似文献   

7.
“中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在语言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的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的畸形英语”。在汉译英中克服和消除“中式英语”,首先有必要认清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汉语负迁移。本文从词汇、句法两方面分析汉语负迁移对汉译英中的“中式英语”的影响并探索其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承载着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是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的。因此,在翻译英语习语时,我们要特别注意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的较大差异。而四字短语是汉语中的一大词汇特色。本文着重探讨如何恰当地将四字短语融入习语汉译中,既忠实表达出原文含义,且发挥锦上添花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艳丽 《考试周刊》2012,(54):37-38
习语既是语言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语言文化的镜子。这些习语承载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英语中丰富的习语表现了语言所蕴涵的多姿多彩的西方文化。为再现原文的表现力,在翻译中,除了力求忠实原文之外.还应根据目的语的文化特点,对不同的源语言作相应的艺术加工,以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的文化共性和差异,探讨如何翻译英语习语。  相似文献   

10.
武丹丹 《考试周刊》2011,(30):30-31
由于受到汉语语言文化习惯以及文化思维因素的影响,在把汉语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中式英语的现象,这种"中式英语"译文可表现在单词、词组、语法及句子等各个层面上。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就是中式英语在汉译英译文中的种种表现及成因。  相似文献   

11.
罗萍 《考试周刊》2011,(54):108-108
习语既是语言文化的一部分,又是语言文化的镜子。这些习语承载了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英语中丰富的习语表现了语言所蕴含的多姿多彩的西方文化。为再现原文的表现力,在翻译中,除了力求忠实原文,还应根据目的语的文化特点,对不同的源语言作相应的艺术加工,以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英语和汉语的文化共性和差异,探讨如何实现英语习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与西方人由于地理、历史、化、人丈的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句法结构特点的不同。英语表达比较抽象,汉语表达比较具体;英语语序是从“个体”到“整体”。而汉语则是从“整体”到“个体”;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本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特点。概述了英汉两种语言结构在中西方民族各自思维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3.
习语是各民族语言的精华,受文化因素的影响,英语习语承载了浓厚的西方(尤其英美)文化信息,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研究英语习语的文化翻译旨在消除文化中的文化障碍,进行积极而又高效的文化翻译。要研究英语习语的文化翻译,首先要了解英语习语的语言特征。本文试图从文化角度来分析英语习语的语言特征,以更好地研究英语习语的文化翻译。  相似文献   

14.
李晓霞 《英语沙龙》2014,(11):56-57
无论是在汉语还是英语里,抑或是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一旦我们谈起这些语言的习语,包括谚语、俗语、以及成语等,就会毫无例外地发现,动物的形象可谓无处不在。这些和动物有关的习语,是人们在历史长河中生活经验与智慧的直接体现,是每个英语学习者了解英语文化的绝佳途径。  相似文献   

15.
汉式英语(Chinglish)又称中国式英语,是中国人在使用英语时因受汉语思维方式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而拼造出的不地道或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中介语。文章以中国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的汉式英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汉式英语在词汇层面、句子结构层面和语篇层面的表现形式,指出汉式英语的产生受到汉语思维方式和中西方文化差异影响,并提出培养学生英语思维方式及在教学中导入英美国家文化的解决办法,旨在帮助学生写出地道的英语,提高其英语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要正确运用英语习语,必须了解西方文化。因为,具有民族色彩的习语都是以本民族文化为背景的。例如,“Hard words break no bones”(恶语伤不到人)与汉语“恶语伤人恨不消”及“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刚好相反。再如,“Call a spade a spade”(直言不讳)这个习语来自吉福德(Humphrey Gifford,  相似文献   

17.
訾韦力 《海外英语》2014,(5):265-267
隐喻、转喻思维在语言阐释中是一种有效的认知手段。带有颜色词英语习语,作为语言基本组成部分之一,是西方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涉及颜色文化的文化生活体现。认知语言学理论有助于对英语颜色习语中的隐、转喻用法进行全新的阐释,同时在文化常识语境下的认知解读对颜色习语的理解更具有效性。研究表明一定文化常识背景下的隐、转喻思维在英语颜色习语阐释中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该研究为颜色词语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刘文欢  胡燕 《考试周刊》2009,(16):36-37
习语是指在一种语言的漫长演变中形成的特有的、固定的表达方式,具备强烈的民族、历史和地域特征。因此,习语的翻译是相当有难度的。本文结合英语动物习语汉译时的归化成语现象旨在探讨以下问题:英语动物习语汉译时归化成语现象的类型;英语动物习语汉译时归化成语现象的成因;英语动物习语汉译时归化成语现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俊娟 《考试周刊》2007,(29):63-64
英译汉译者在处理英语含有文化色彩词语时要尽可能将语言形式上承载的文化内涵呈现给汉语读者。习语具有生动形象的比喻,将形象直接翻译出来比意译好。因为直译形象保留了英语的文化色彩,符合翻译的忠实原则,还能让汉语读者了解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同时普通汉语读者也会积极主动地通过直译接受异域文化,开阔视野,丰富汉语知识。  相似文献   

20.
文化差异对汉英写作句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写作是英语学习的高级阶段,不仅需要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技巧,还需要了解汉英文化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了东方人与西方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而作为思维的载体———语言,必然在表达时体现出双方文化的特征。通过英汉两种语言在句子语义结构和内含的差异对比,寻找到用英语写作时,与汉语写作迥然不同的文化信息差别及思维规律,以更好地提高英语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