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的相关理论多角度地探究了现代汉语中常见构式“NP+好+V”的构式语义.“NP+好+V”存在着两个不同的构式语义,体现了构式的多义性.但这两个构式义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紧密联系,一个构式义是对另一构式义的继承,二者属于次部分连接.“NP+好+V”的构式意义家族中存在着构式义的典型成员.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构式语法理论以及语义特征分析法研究“V+不过+NP”这一构式比较义的产生,以及可以进入这一构式的动词的特点,并对这一语法结构衍生出来的相应结构“VOV+不过+NP”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这两种结构之间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一组相关的带“个”实例构式可以被统摄在图式构式“Np(代)+(来)+(V/A)+(数)+个+ C”构式之下,并呈现出两条承继路径。这种承继被统摄在构式义之下,其表现方式为构式语用功能和内部相关成分准入之间的共变,而促使这种共变产生的是构式和词汇之间的相互压制。  相似文献   

4.
“多大+(的)NP”构式在不同的语境中意义并不相同,该构式义的不同取决于该构式在句法中的位置,与不同构式的关系以及NP成分;本文从句法语义功能的角度对该构式在不同语境中的构式义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认知语言学理论考察各个构式义之间的关系,即“多大+(的)NP”构式的语义范畴的“主观化”,“多大”的词汇化趋向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5.
“很”是程度副词,一般用来修饰形容词、副词或动词,加强程度。但汉语中目前有一种流行趋势,直接用它来修饰名词或名词短语,我们把它统称为“很+NP”结构。本文旨在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这一特殊结构做一考察和解释。我们认为,“很+NP”结构是一个构式,它的意义不能从其组成成分“很”和“NP”中推知出来,它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语义和语用价值,整体意义大于部分意义之和。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从认知构式语法角度探讨"V+个+VP"这个汉语中常见结构在形式、功能上的独特性。我们认为"V+个+VP"是不可替代有着独特构式义的构式,具有以下两个主要语用特征:表达"随意,彻底"等特殊情感;"个"突出焦点的作用。在现实需求的基础上,由同一层面的五个图式构式经过传承压制而成,而具体构式又是图式构式的例示,双方互为理据性。形成了由处在两端的原型子构式(动宾构式和动补构式)及介于两者之间的连续体构成。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构式语法的角度对英汉“V+NP”结构中论元成分的语义和语用差异现象进行分析,指出汉语NP在“V+NP”中不一定是受事标记.并说明这种结构可能对中国学生正确掌握英语动词短语搭配造成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8.
从结构和认知的角度剖析了现代汉语中“吃+NP”类表达模式,认为该类表达为结构构式,其内部存在构式压制现象,主要表现为题元角色的抑制或凸显。本文试以“吃食堂/食堂吃”为例,主要依据“语义相容原则”,在动结构式、“把”字句构式与成分嵌入句构式中观察几种不同的构式压制现象。  相似文献   

9.
咸安方言中“把+NP+VP+上”结构形式是一种特殊的“把”字句,有其确定的语法功能和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林忠 《绥化学院学报》2008,28(2):127-129
生成语法将英语构式“NP+BE+NP”解释为“同义反复”;语用学从“量”准则的角度认为整个构式的意义是会话含义;文化语义学将其解释为该构式具有文化与语言个性,他们不一定在所有语言里具有同样的表达式,并企图用“语义元语言”来描写该构式。这些解释都没有关注该构式的意义特征,对产生构式意义的内在过程没有触及。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可以对该构式的语义、句法与功能特征做出统一的解读,它是语言发展过程中的非范畴化的结果,其内部机制为认知转喻,最后从英汉对比的角度探讨了其在汉语的对应表达。  相似文献   

11.
韵律、认知和交互主观性推动“有失X”的构式化,形成“确认”构式“有失NP”、谦辞构式“有失VP双”、指摘构式的“有失NP”。指摘构式“有失NP”在交互主观性和认知类推作用下,分化出表轻量指摘义的三个下位类型:“有失NP”“有失AP积极义”“有失AP指摘义”。伴随“有失X”的构式化,跨层结构“有失”演化为粘宾动词;伴随“有失X”的后构式变化,粘宾动词“有失”演化为评注副词、程度副词。  相似文献   

12.
雍茜 《语文知识》2011,(2):83-86
四类句式"L+VP着+NP"(A式)、"NP+VP+在+L"(B式)、"在+L+VP+NP"(C式)和"L+(正)在+VP+NP"(D式)通过多维度变换分析显现出各自不同的句式义,这四类句式的变换皆有交叉。不同构式对动词的不同选择制约了相互间的自由变换,动词不同的词汇意义使得相同构式浮现出不同的句式义。  相似文献   

13.
文章先简要说明"‘看/瞧’+D/NP+VP+De!"句式句法形式上的特征,即分析了D/NP的构成、VP的动词类型、De的性质及"看/瞧"之前的"空语类"情况,然后,文章重点探讨了句式中D/NP的语义角色及VP的语义特征等问题,并认为对整个句式影响较大的很可能是"看"或"瞧"的虚化与否,而非VP。  相似文献   

14.
从汉语史来看,近代汉语时期是处置式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唐五代以来在“把/将+NP+来”动宾补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的“把/将+NP+来+VP”结构是近代汉语中才存在的一种句法结构形式,它也是现代汉语处置式又一重要来源。其发展演变的途径是:“把,将+NP+来+VP”形成之初是一个连动结构,“来”作为动词“把,将”的补语,为趋向动词,后随着VP语义复杂化以及“把/将”所带宾语的泛化,“来”字逐渐虚化为一个无实义的语助词而脱落,“把,将”表“持拿”“牵引”的动词意义也逐渐弱化,最终语法化为处置式的语法标志。  相似文献   

15.
从构式语法角度出发,对"被+VI/AP"这一特殊结构做出解释。"被+VI/AP"是一个构式,它的意义不能从其组成成分"被"和"VI/AP"直接推导而出,且具有独立的语义和语用价值。其较高的出现频率及应用推广也源于多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6.
借鉴构式语法理论对“数+量+动”结构进行分析。在典型构式“数+量+名”的基础上形成的“数+量+x”构式,其构式义有三项内容,即1、“数+量”对“X”进行计量;2、构式整体上是名词性的。且这种名词性不随其内部成分的变化而变化;3、X位置上的词语在该构式的层面上表现为名词性。而在语义层面上这个位置上的词语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形容词等。因此,“数+量+动”作为非典型构式,是典型构式“数+量+名”的继承和引申,其“动词”及整个结构的名词性是“数+量+X”这一构式赋予的,是一定认知机制制导下构式压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NP1NP2地VP作为一种构式有其存在的理据性,该构式具有表达主观量这一基本构式义,在表达主观量时主要表达的是主观大量义,极少数表达的是主观小量义,还有一些需结合语境才能判断。进入该构式的多项式NP具有以下特征:绝大多数以2+2式节律出现;其语序安排体现量的特征;是构式义实现的必要条件;必须是相同义位的组合。地的隐现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多项式NP组合的临时性的强弱;多项式NP是否是VP的论元成分;整个构式的韵律需求;VP是否具有复杂形式。进入该构式的VP的核心动词主要是动作动词和使令动词,且VP主要以复杂形式出现;VP与多项式NP之间存在有界/无界的匹配原则。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人称代词+来+V(P)”句存在两种不同的语义,其一表示连动义,成分间关系松散;其二取整体义,框架中不宜插入其他成分,“来”语义虚化(学界称“来2”),重音在“人称代词”。本文认为,“人称代词+来2+V(P)”具有构式地位,构式义与“责任”义有关。本文以人称代词“我”为例,考察了“我来1V(P)”句大量真实语料,认为“我来2V(P)”的典型构式义为言者主动承担责任,非典型语义表示言者对行为/话语权的宣示。其中,V(P)的语义特征受到构式整体义的制约。在构式整体语义中,“来2”是起关键作用的成分。  相似文献   

19.
“NP+V+(不)得/C”是指两类构式,一类为表可能的“NP+V不得”;一类为表状态的“NP+V得C”。受事成分在“V不得”、“V得C”这两类述补结构中前置,是受动词、得、补语的凝固化、补语形容词的指动性、补语对述语动词的评价性特征等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20.
《嘉应学院学报》2016,(3):74-77
以认知构式语法为基础,试图探讨现代反讽威胁语中的"NP+再+VP"构式。尝试通过全面分析这一构式的句法形式,语义、语用特征探索该构式的构式义形成机理。认为该构式义产生基于词汇压制和构式压制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