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胡弼成教授有关教育学的论述始终围绕"人的幸福"这一价值取向,努力尝试从教育学理论的多个方面解读教育的"幸福"所在,形成了独具个人风格的教育学观点。这些观点主要包括:人性假设基础上的教育本质观;立足学生"现有"基础面向"待完成性"的发展指向的课程观;以学习为主的师生共通活动的教学过程观;师生关系的"一体两面"观;以精神活动为主的教育投入观;以个体质量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  相似文献   

2.
最有价值的教育学是与人类幸福相关的教育学,表现在:它是成为人类生活方式或存在方式的教育学;能够在对生活的直观中,深度介入人类生活,创新生活意义:既能面向人类的幸福,也能直面人类的苦难。教育学的幸福观与对教育的理解、与教育对生命的态度有关。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3.
最有价值的教育学是与人类幸福相关的教育学,表现在:它是成为人类生活方式或存在方式的教育学;能够在对生活的直观中,深度介入人类生活,创新生活意义:既能面向人类的幸福,也能直面人类的苦难。教育学的幸福观与对教育的理解、与教育对生命的态度有关。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4.
对教育学人来说,幸福主要表现为一种良好的学术生存状态.它大致由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一是学科归属感,二是身份认同感,三是事业成就感。然而,由于教育学长期以来被视为是一门游移不定的边缘学科,教育学人时常缺乏学术家园的归属感;由于教育学人往往跟从其他学科后面寻找理论研究的视点,致使他们缺乏明确的学术身份特征:由于教育学人不仅需要面向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而且需要对教育实践活动做出学科说明与价值判断,这导致对于他们的事业成就的评判十分困难。为此,面对当下我国教育研究者津津乐道的“幸福与教育”研究,教育学人尚需弄清楚走向职业幸福的路途。  相似文献   

5.
关于教育学研究对象,目前学界的观点主要为教育事实观、教育现象及其规律观、教育现象观以及教育问题观四类。梳理四类教育学对象观的基本观点,由于各自对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教育现象等概念理解的模糊化和随意性,致使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陷入似是而非之地。剖析各派之局限性,可推论":教育现象"作为教育学研究对象具有合理性。因为教育现象体现了教育学的学科独特性,教育现象具有高度概括性,教育现象体现出了研究话题的公共性,只有研究教育现象才能揭示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6.
从人类生存角度看教育的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人类生存角度看教育的本质●白世国以“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教育本质,是目前教育学中最普通、最流行的一种界定,亦是众多教育学教科书中使用的观点。然而,今日重新审视这一教育本质的命题,似乎值得进一步探讨。在“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界定...  相似文献   

7.
斯托利亚尔在他的著作《数学教育学》中,开宗明义地提出“数学教学就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标志着“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的观点已成为我国数学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的一种重要的教学观.  相似文献   

8.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提出了颇具世界影响的解放教育思想。在其代表作《被压迫者教育学》中,他关于解放教育的目的——“人性化”的观点,他对传统“银行储蓄式”教育的批判和对“对话式”教育的提倡。以及他的“原生主题论”的课程观,均体现了他强烈的民主诉求。他的思想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对教育学人来说,幸福主要表现为一种良好的学术生存状态,它大致由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一是学科归属感,二是身份认同感,三是事业成就感。然而,由于教育学长期以来被视为是一门游移不定的边缘学科,教育学人时常缺乏学术家园的归属感;由于教育学人往往跟从其他学科后面寻找理论研究的视点,致使他们缺乏明确的学术身份特征;由于教育学人不仅需要面向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而且需要对教育实践活动做出学科说明与价值判断,这导致对于他们的事业成就的评判十分困难。为此,面对当下我国教育研究者津津乐道的"幸福与教育"研究,教育学人尚需弄清楚走向职业幸福的路途。  相似文献   

10.
教育学系统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学应包括对教育原理的解释和对教育活动的规范两个部分。应使基本理论部分的“学”与指导具体实践的“术”分化。按照系统论和科学学的观点,从教育学的理论——中间环节——应用这一链式结构出发,可以将教育学系统划分为:基础教育学、“技术”教育学、学科教育学。各个部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形成了普遍适用性与抽象概括性的不同层次,从而使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矛盾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1.
教育学是人学,教育学意识就是要强调在教学情境中教师的"人"的意识。教育学意识为创新型师资的培养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创新型教师必须有不断创新的教育理念、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在教育学意识视野中,创新型师资的培养要从教师生命自觉、教师角色转换、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三个方面开展。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develops and defends a notion of trust in higher learning, and examines the pedagogical challenges of its pursuit within the sphere of higher education. It argues that the experience of trus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a necessary foundation for a critical, dialogical learning environment, yet it is a pursuit and sensation that can be imperiled by many of the demands and restrictions placed upon teachers in higher education. This discussion is of a philosophical nature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a perspective on a concept that has often been neglected in recent educational debate.  相似文献   

13.
韩愈是儒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地位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儒学思想包括道统观与心性观两个部分,并是其教育思想的来源和基础。在道统观的基础上,韩愈作《师说》,大力倡导师道尊严;在心性观的基础上,韩愈提出了以教传道、育才兴国、因材施教、兼采众家等一系列教育思想主张。  相似文献   

14.
继续教育是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与保障。我们认识和实践的现代性意义上的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实际上是应对“职业要求”而为的技术理性型教育。而从后现代的视角来看,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应该是以关注教师的生命发展、生命幸福为旨归的价值理性型教育。高校教师继续教育要实现从“职业要求”到“生命关怀”的超越,就必须转变观念,构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模式——内生性组织协同模式,以实现教师发展的“外在自由”和“内心自由”。  相似文献   

15.
教育活动要帮助学生成就幸福的追求,就必须帮助学生发展关怀能力。深圳市红树林外国语小学确立了基于关怀的学校文化内核,把师生关系作为落实关怀教育的核心和突破口,实施关怀视角下的班级导师制。班级导师制的实施,提升了教师和学生的关怀力,增进师生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课堂教学公平是教育公平实现的基本保障,它的实现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公平的实现。文章从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学生等角度分析影响课堂教学公平的因素,并从社会环境角度提出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和树立、贯彻科学的人才观;从学校教育体系层面提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和构建学校课堂教学公平评价机制;从师资队伍方面提出加强教师课堂教学公平理念认识并帮助教师掌握体现课堂教学公平原则的知识和技巧;针对课堂氛围环节提出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从有效发挥家长作用方面提出引导家长形成有利于课堂教学公平的正确教育观念等诸多有利于创建课堂教学公平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7.
Despite the Bologna agreement implementation in 2008, teachers' education in Portugal has not changed significantly from earlier practice. The major modification in the requirements of master’s level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was the introduction of a strong component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in a master’s degree; this is designed to replace an educational monograph in the typical 5-year ‘Licenciatura’. Both a professional one-year in-school pedagogical stage and a fifth year as a university student continue to be mandatory, as well as the stage co-supervision of the university and the school. However, existing government regulations imply that in the very near future the full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teachers will have to be complemented with an in-service probation year conducted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a school mentor. The current study has been designed to try to determine: (a) how the activities of the probation year should be organis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is stage of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b) how probation years could be used to promote school–university partnerships that could provide for more effective in-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and/or possible shared educational action research. Drawing on the survey data from pre-service students from four different universities, novice teachers, stage supervisors and school principals, information was collected on the perceptions of the quality and scope of th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of future teacher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ir programmes through their pedagogical stage. A high degree of agreement among all the respondents enables us to point towards the perceived high quality of several components of the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e.g, teachers’ ability to plan a lesson using different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he high value-accorded school–university collaborations. The results also show the weaknesses of other components, e.g, teachers’ skill with controlling badly behaved students and their ability to capture students’ attention and motivation. Based on these results and on our knowledge about the type of professional support needed to promote teaching practice, we conclude with a holistic plan designed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education during the pre-service pedagogical stage and the in-service probation year.  相似文献   

18.
教育创新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唤醒师生的生命意识。激活师生的生命潜能;追寻师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升师生生命的质量;彰显教师生命的本性,超越“习惯化”的生存状态;唤醒教师主体性,增强教师自主发展动力;彰显教师教育生活的意义,实现教师的职业幸福。实现教育创新的可能路径主要有:问题意识是教育创新的前提:自我反思是教育创新的途径;教育研究是教育创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多种原因,我国农村地区教师学历结构不合理,表现为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水平低,整体素质不高,不能有效满足实现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也难以为新农村建设培养新型的高素质人才。为此,应健全农村教师“出入”机制,严格农村教师准入制度,扩大免费师范生招生规模,保证足量合格农村师资的供给,以有效解决农村师资缺乏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教育病理学是运用社会病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中的病理现象.从教育病理学的角度看,幼儿园教师的失德行为使教师教育职能的发挥受到了阻碍.其背景是“教育的歪曲条件”,本体是“教育功能障碍”,表现是“教师脱轨行为”.应对教师失德行为的策略要从社会大环境与教育系统内部小环境入手,严格入口,抬高门槛,杜绝不合格者进入幼儿教师队伍;科学评价,让幼儿教师有成就感;合理出口,及时将不合格教师清理出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