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9 毫秒
1.
近代国人自办的女子师范教育发端于晚清新政时期。国人自办的男子师范教育为女子师范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教会女子师范教育及西方女子师范教育为清末女子师范教育提供了直接的实物模式。国人自办的女子师范教育对于中国来说,它既是传统女学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传统女学在新式学堂中的绵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历史使命使得国人自办的女子师范教育发展的各个时段拥有不同的特点,同时,也使得女子师范教育所存在的历史意义超出了女性教育近代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的历史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教会女学开启了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之门,随后国人自办女学也开始了中国幼儿师范教育的早期自我探索,而分别于1904年和1907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与《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则标志着中国制度化幼儿师范教育的确立。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中国近代幼儿师范教育迎来了其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呈现出了独立化、科学化、民族化等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3.
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女子教育真正开始受到国人重视并在社会上产生广泛影响。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提倡女子教育,把它视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并创办了第一所国人自办女学——经正女学。随后,社会上兴起了办女学运动。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女子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部分,有着积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清末新政时期国人自办的近代女子师范教育孕育而生,作为新生事物的清末民初女师教育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和规模.同时,它打破了传统的"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等级思想,促进了近代中国女性的觉醒,提高了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对现代女子教育及女子师范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赵静 《华章》2011,(36)
本文试探析从清末到民初十年间,国人自办女学的历史进程.清末民初时期女子教育的发展,对近代中国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对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也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晚清女子教育与女子职业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虽然在外资、官办和民办的缫丝、棉纺等轻工企业中,已经有了一定数量女工的使用,但这些女工与明清传统社会时期的女工在性质上并无二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女学在中国大地的产生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女子开始步出困门、走向社会,通过接受新式教育,成为职业女性。至此,伴随着女子教育的发展,真正具有近代意义的女子职业才得以产生且逐渐扩大,并成为当时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之一。1898年5月,由维新派参与创办的以培养贤妻良母、保国保种为目的的中国第一所自办女学——经正女学在上海诞生。不幸的是,她随着戊…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女子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侯鸿鉴认为,女子教育首在养成健全人格,亦要培养"贤妻良母",而给女子施以师范教育和适当的职业教育是达成其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在其思想基础之上,他还不遗余力地开展了积极全面的女子教育实践,例如,创办和经营竞志女学、开设内容广泛的课程、采用新式教材教法等,为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和示范。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女子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侯鸿鉴认为,女子教育首在养成健全人格,亦要培养“贤妻良母”,而给女子施以师范教育和适当的职业教育是达成其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在其思想基础之上,他还不遗余力地开展了积极全面的女子教育实践,例如,创办和经营竞志女学、开设内容广泛的课程、采用新式教材教法等,为近代中国女子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参考和示范.  相似文献   

9.
<正>清末民初是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兴起的重要时期。1892年,郑观应在《女教》一文中呼吁效仿他国,兴办女学;梁启超曾经在《论女学》一文中写道:"欲强国,非造国民不可;欲造国民,非兴女学不可!"这几乎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先觉者的共识。1898年,中国第一所自办女学堂经正女学堂创办。1902年,蔡元培等人创立了上海爱国女学。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外国教会女学也在中国兴起,女子学校教育在中国历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后中国女子教育在教会、官方和民间的推动下打破了男子独享教育的特权,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逐渐被国人所关注和认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逐步被历史所抛弃。由于历史的推动,清季形成了一股兴办女学的思潮,女子教育运动得以开展,兴办女学在清季蔚然成风。然而,兴办女学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在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近代安庆的社会变革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相同步。影响安庆社会变革和城市转型的主要因素是传统素质、西方影响和政治领导。安庆女子教育产生于清末,既是近代安庆社会变革的必然产物,又是推动安庆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安庆女子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教会女校与自办女学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安庆女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普及。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后中国女子教育在教会、官方和民间的推动下打破了男子独享教育的特权,女子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逐渐被国人所关注和认同.“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逐步被历史所抛弃.由于历史的推动,清季形成了一股兴办女学的思潮,女子教育运动得以开展,兴办女学在清季蔚然成风.然而,兴办女学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在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产生的.  相似文献   

13.
女子教育问题被埋没了数千年,直到近代维新运动时期才被提上日程,真正开始受到国人的重视并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即掀起了一股兴办女学运动的浪潮。然而女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必然遭到封建顽固势力的极力反对与破坏。所以在维新时期,主张发展女子教育的维新派与阻止发展女子教育的顽固派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场激烈的论争。这一论争的结果客观上有利于女子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1898年,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经正女学诞生。但是,经正女学面世并没有一花引来万花开,在其后的数年内女子教育却音讯全无,沉寂失语。到辛亥革命前后,女子教育又走上了康庄大道。之所以出现如此之大的变化,主要得益于辛亥革命时期文化教育界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猛烈批  相似文献   

15.
徐敢良 《文教资料》2006,(21):28-29
中国古代虽有女教,但无女学,没有正式的女子学校教育。到了近代,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兴办教会女学,在其启蒙下,妇女的教育权利及其自身价值逐步被国人关注。中国女子学校教育缓慢登上历史舞台,推动了社会风气的转变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端。  相似文献   

16.
陆晓容 《考试周刊》2012,(41):152-153
1898年6月,上海桂墅里中国女子会创办了桂墅里女学堂,为近代中国第一所自办女子学校。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陷入了困境,最终因“力乏难支”而在1900年秋被迫结束.前后不过两年。即使女学堂只存在了两年,但其影响力并没有因此而结束,相反,女子学校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经过努力.在1907年取得其合法开办的地位.由于列强入侵,清末民初之际,尤其是20世纪初,社会发生转型。中国自办女学也呈现出办学艰难、发展缓慢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为挽救国家危亡并实现强国富民的理想,梁启超大力宣扬其兴女学思想并力行兴女学实践。他认为兴女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不仅可培养新型贤妻、良母、生利者,而且能开民智、培养新民,为当时的救国以及强国富民做出贡献。尽管其兴女学思想存在着种种局限,但在中国的女子教育史、思想史和近代化史上仍占重要的历史地位,不仅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产生深刻影响,而且可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教会在华兴办女学之沿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会势力在华兴办女子学校教育是中国历史上很特殊的产物。本主要介绍了教会在华兴办女学的历史沿革,剖析了教会女学为宗教服务的实质及其特征。中还阐述了教会女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以期对教会女学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张謇诞辰150周年。他率先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独立的师范教育机构——通州师范学校和中国最早的私立女子师范学校及多所速成师范教育机构。在长期的师范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他富有个性的师范教育思想,至今仍极具借鉴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幼儿师范教育在诞生之初呈现出了依附于蒙养院、依附于传统女学、依附于洋教习的特点,我国幼儿师范教育从一开始就在进行本土化、科学化的努力。通过对幼儿师范教育发展脉络的分析发现:幼儿师范教育的健康发展都必须加强政府立法,强化幼儿师范的专业权利;必须坚持中国化、本土化的发展方向;必须树立适宜的教育宗旨;必须规范课程设置,加强幼儿师范生的实习,增强其专业素养和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