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构建融入技术进步的产业区位一般均衡模型,并据此推导出应用现实数据估计并进行情景模拟的实证模型;在此基础上,以中国西北地区水泥工业为例,模拟技术进步对产业区位的影响,探索经济活动空间格局的塑造机制。研究结果发现:在投入要素成本不变情况下,技术进步驱使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从而促进新一轮空间竞争;在长期,产业集聚会进一步增强,并聚集到更小的地区范围,原先市场规模大、产业基础好的地区仍为主要集聚地区,其他地区则更会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温州地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的地理区位、产业集聚及创新的相关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一个基于经济地理分析的计量模型,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产业的地理集中和产业集聚是一个动态过程,某一地区的区位竞争优势促成了产业的地理集中和产业集聚,反过来,产业的地理集中和产业集聚又巩固和增强了这个地区的竞争优势;第二,产业的地理集中与产业集聚呈现出较强的正相关性,它们可能强化创新,但创新受这两者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3.
杨力  刘敦虎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9):169-176
重点探讨科技服务业产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利用2014-2018年我国31个省份的统计数据测度科技服务业的集聚程度,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科技服务业集聚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检验教育资本集中度、市场集中度、研发投入度等相关因素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科技服务业在我国不同地区的集聚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在排除区位优势、历史积累等控制变量的影响外科技服务业集聚度对产业升级存在显著影响,且存在时空和区位上的差异.因此,我国未来产业升级应根据各地区特点制定差别化政策,着力提高科技服务业的集聚度.  相似文献   

4.
陕北资源产业集群的区位熵和RIS模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会新  杜跃平  白嘉 《资源科学》2009,31(7):1205-1210
近年来,资源问题和产业集群问题逐步成为经济研究的热点,而作为产业集群特殊组织形式的资源产业集群也开始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陕北地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丰富,运用区位熵法对该地区资源产业进行测算分析可以判断该地区资源产业的集聚程度。本文选取了陕西省主要资源集聚地延安、榆林、铜川、咸阳、渭南五个地区(统称为陕北地区)为研究样本,对这五个地区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产业的区位熵进行了计算,显示出陕北地区的煤、油、气具有很高的集聚程度,2007年的区位熵分别为7.1244、8.6308和7.2955。在产业集群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基于“资源集聚—产业网络—服务体系”的 “RIS模型”来进一步对陕北资源产业集群进行识别。“RIS模型”识别结果反映,陕北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产业已经初步形成了资源产业集群,但仍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配套供应、延长产业链、强化技术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中介服务能力以及加强政府支持等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利用区位熵Eij、区位基尼系数Gi和行业集中度指数CRn指标,对中国31个省、市、区高技术产业2000—2009年的集聚水平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产业内不同子行业在我国不同区域间的集聚程度具有显著差异,且多数子行业的空间集聚程度呈稳定或降低趋势。最后,针对全文的分析提出了我国各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区位优势的概念内涵下,将地区生产成本差异引入标准的新经济地理学框架,研究地区生产成本差异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生产成本优势将引导制造业将向该区域集聚,而区位优势所带来的生产资源节约将进一步强化这种集聚效应。产业集聚带来的运输成本节约将压低优势地区的价格,进而拉大地区收入差距。运输成本的提高将阻碍制造企业向具备区位优势的地区集中,阻止地区间收入差距拉大,制成品消费比重或者企业规模经济程度提高将促进两地制造业活动的分化,并相应地拉大地区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7.
时空耦合视角下中国新能源产业集聚的演变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软科学》2015,(12):27-31
以我国30个省份为观测对象,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区位商、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2003~2012年我国新能源产业集聚的时空动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新能源产业总体上表现出较高水平的地理集聚特点,且集聚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省域新能源产业的集聚水平存在一定的动态差异;同时,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集聚总体上表现出较强的空间依赖,但其依赖程度会随着地理距离增加而逐渐衰减;各省份之间的空间联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并表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和锁定特征。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使用区位熵方法,对我国西部地区11个省高技术产业2002年和2012年的集聚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对比了西部地区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区位熵。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高技术行业在西部不同省份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异,且在变化趋势上也各有不同。最后,在全文分析基础上为我国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基于区位选择的中国工业生产企业空间集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两区域两企业的区位选址模型分析企业生产成本、产品运输成本和需求市场规模对企业区位选择行为的影响机理,为产业空间集聚提供微观经济学解释。两企业博弈的结果是在区域间产品运输成本较低、区域需求市场规模差异大和区域间生产成本差异高时,两企业会在同一选址形成空间集聚。中国的产业集聚实践经验证实了结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区位熵指数测算与分析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的金融人才集聚效应和资本集聚效应,利用面板数据模型中的个体固定效应,分别以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为因变量,以区位熵计算出来的金融人才集聚效应和资本集聚效应为核心解释变量,并引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和政府干预这3个控制变量,实证检验了2003—2015年期间长三角地区26个城市金融集聚对该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及作用大小。研究结果表明:在产业高级化模型中,金融人才集聚对该地区产业高级化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资本集聚对产业高级化却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产业合理化模型中,金融人才集聚对产业合理化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而资本集聚对产业合理化有显著阻碍作用。而3个控制变量中,除了政府干预,其余2个控制变量均对产业结构优化具有明显促进作用。最后总结结论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知识型产业区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铮  孙枫  王瑛  吴慧娟  刘丽 《科研管理》1999,20(3):101-108,33
产业区位是一种主要的地理现象。杜能于1826年提出了农业区位的一般模式,韦伯1909年发展了他的工业区位理论。本文实证研究了知识型产业区位问题,进而讨论了中国知识型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2.
朱泳丽  丁利杰 《资源科学》2022,44(7):1373-1387
长三角城市群协同发展背景下,城市间产业转移频繁,伴随经济和碳排放的连接,对城市碳排放强度产生的影响成为区域低碳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战略问题。本文采用动态偏离-份额模型测度城市间产业转入和转出量。基于空间全局自相关、反距离空间权重和经济地理权重矩阵下的空间杜宾模型,对2005—2017年26个长三角城市的产业转移动态、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在空间溢出视角下对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②长三角城市群内频繁转移的产业多数为非能源密集型产业,产业转移并未产生显著“碳减排”效应。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转移的经济影响开始显现,产业转移实际上不利于长三角城市群整体碳排放量减少。③人均GDP与碳排放强度呈现“倒U型”,技术水平与碳排放强度呈现“U型”,存在“技术进步的反弹效应”,人口数的增加降低了碳排放强度,二产比重正向作用于碳排放强度。因此在制订碳减排计划时,需要考虑不同区域生产效率、能耗强度、人力资本等因素,做好产业转入、转出的碳排放强度监测,避免盲目进行产业转移;壮大优势产业,改善产业结构,培育新增长点,发展符合城市自身禀赋的低能耗产业。  相似文献   

13.
通过相关理论梳理,探讨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变动及其互动作用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并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就技术、产业结构因素及其互动作用对中国碳排放的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发现:(1)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产业结构变动促进了碳排放,但前者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要远低于后者。(2)两个因素对碳排放的作用存在时间和地区上的差异,随着时间推移,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作用有所增强,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则减弱;沿海地区技术进步的减排效果显著大于内陆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对内陆地区的碳排放影响则更大。(3)技术与结构因素的交互效应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分时期和分区域的子样本进一步验证了这种交互效应的稳健性。本文为理解中国碳排放的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如何统筹技术与结构性因素,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Inventive and uninventive clusters: The case of Canadian biotechnolog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e examin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elative productivity of different geographic locations. Our analysis of the Canadian biotechnology industry during the 1990s reveals that inventive and uninventive locations are distinguishable within small geographic areas corresponding to roughly 7000 postal addresses. Inventive locations exhibit greater resource scale and technological focus, as well as greater emphasis on R&D investment and public and private collaboration. Comparison of inventive locations across three major metropolitan areas – Vancouver, Toronto and Montreal – indicates, however, that inventive locations vary in their emphasis on technological scale and focus relative to collaboration, and thus that location advantages can develop in distinctive ways.  相似文献   

15.
云计算是国家“新基建”战略的重要支点。云计算产业空间组织机理存在自上而下政府引导和自下而上企业自组织的双重特性,政府提升产业集聚的地区政策和云计算虚拟化、网络化技术属性之间看似矛盾的关系,是引发本文探索的起点。利用2010-2016年上海市1637家云计算企业数据,描绘城市内部云计算产业空间特性,并分析不同集聚模式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上海云计算产业呈现中心集聚、多点联动的空间格局,随着产业链向后端延伸,企业的空间分布越向中心城区集聚。(2)云计算产业仍然具有地理性,产业链内部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对不同技术类型企业创新的影响呈现梯度变化特征。政府应审视产业链内部不同集聚模式的创新效应差异性,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创新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16.
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西龙  于渤 《科研管理》2012,33(8):35-40
本文采用非参数的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方法测算了1995至2008年间我国工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然后利用交互效应模型,探讨了技术进步、行业结构变动与我国工业二氧化碳排放之间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起到了抑制作用;行业结构变动则促进了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而在不同地区之间则存在着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的技术进步对其工业二氧化碳减排的抑制作用最大;中西部地区的结构变动对该地区工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7.
周璇  陶长琪 《科研管理》2021,42(7):126-136
本文首次提出技术嵌入式创新的概念并将其量化,首先探究技术嵌入式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协调化的驱动机理,继而选择2003—2015年我国分行业的工业企业数据,基于驱动机制下的内外驱动因素,构建水平式知识溢出空间权重矩阵,深入分析水平式知识溢出下技术嵌入式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协调化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显示:人力资源、技术创新战略和经费资源等内部驱动因素和政府支持、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等外部驱动因素是实现技术嵌入式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协调化共生演化系统的推动力和拉动力,两者的相互作用维持系统的动态平衡;全局角度以及局部角度的水平式知识溢出下技术嵌入式创新驱动产业结构协调化的空间效应均显著为正;产业结构协调化存在行业技术嵌入式创新水平的时空异质性,不同行业间的分布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林业产业生态安全效率的SBM-Malmquist测度与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SBM-Malmquist模型对2005—2014年间全国31个省份的林业产业生态安全效率进行空间和时间维度的测度。研究表明,林业产业的技术效率偏低、发展过于依赖规模的粗放型扩张;单靠技术效率的提升已不能解决林业生态安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技术进步指数偏低成为制约我国林业产业与林业生态协调发展的关键;不同省份林业产业生态安全效率发展不平衡且各有侧重,对效率安全区、技术效率主导的效率双高区、规模效率主导的低水平发展区和分解效率双低区等产业政策调整的侧重点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9.
出版业涉及多个领域和多种资源,是基于出版内容、载体和传播方式的集成性的产业。出版技术的进步对出版业发展产生颠覆性创新的效果。正是技术进步的影响,出版业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现在步入到数字时代。本文分析出版技术的变革过程以及产业集成视角下出版技术体系,以及信息技术对出版业的发展产生的颠覆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叶银丹  甄峰 《科研管理》2006,40(12):105-115
本文利用等效益面方法和微观企业数据研究企业的效率问题,推导企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并选取了纺织业和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两个行业的企业纯技术效率不高,有相当比例企业的规模效率递减,进而制约企业的综合效率提升。纺织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在行业规模缩减期,在40%的水平上有所上升,在规模扩张期则有所下降;电子设备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贡献率经历一段30%水平的稳定期后,随着研发投入的增加快速提升;产业集聚未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技术进步贡献水平,核心因素仍是研发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