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国内外人才竞争的现状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首要资源,人才的竞争已完全国际化.现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的人才,谁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为此,各国相继出台了各式各样的吸引人才政策.欧美正在修改移民法,加大科技人才的吸引,如美国基于科技人才特别是计算机人才的供需矛盾,于2000年又一次修改移民法,进一步放宽外国科技人才移民美国的限制,并将每年移民11.5万人增至19.5万人,德国、法国和英国等也修改了其相应的法律,以加强对外国高技术人才的吸引工作.同时大部分发达国家还依靠增加专项经费投入、调整留学生政策和在发展中国家设立奖学金等措施,吸引高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统计数据,揭示了近年来中国赴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的层级分布变化趋势,以及获得美国大学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的青年人才的回流状况。考虑到美国2016年针对国际学生出台的就业政策以及签证政策对海外学者回归可能造成的影响,结合当前中美贸易和科学技术摩擦背景分析了未来中国留学生,特别是获得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的高层次人才的回流前景,提出下一阶段吸引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信息》2014,(2):17-17
正当前,各国不断修改移民政策、开放人才市场,提供高薪、设立人才专项计划等,面向世界吸引顶尖人才,一场以争夺人才为目标的世界"人才战争"已经打响。在此背景下,对人才的战略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才的战略管理是国家战略需求、目标、布局和导向的集中体现,总的来说,战略管理,是包含了主动发现和挖掘,以及通过宏观政策环境优化吸引和培养人才的一系列措施。近10年来,我国科技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从2002~2012年,全国RD人员从100万人已增至超过320万人,增长速度非常快,总量世界第一。但是,问题  相似文献   

4.
促进高层次人才回流是以色列重要的国家战略和政策目标。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色列实施了一系列政府主导的高技能人才回流计划,利用公共资源为高端人才回归提供帮助和经济激励。伴随着以色列社会经济以及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高技能人才政策体系也经历了广泛的政策变迁和话语结构转向。从政策话语来看,从早期强调种族认同和国家利益这一“国家主义”的政治性描述,逐渐向强调个体职业发展机会这一“职业主义”的经济性描述转变;在组织模式上,从“政府主导”日益向公私合作模式转变,强调政策过程的多元利益主体参与;在战略转型方面,通过强调人才吸引政策的准公共物品属性、高度选择性和差异化补偿机制,强调高端人才与优势产业的精准匹配。  相似文献   

5.
摘要:进入21世纪以后,各国政府越来越认识到,国家间的竞争,体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战略的竞争。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人才流动国际化的情况下,海外人才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人才资源之一。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等通过制定法律、政策和人才战略,采取得力措施,吸引了全世界的优秀海外人才为其国家战略服务。中国的海外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这与中国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滞后有较大关系。中国要想在海外人才争夺战中取得成功,必须从吸引海外人才的法律建设、制度完善、环境改善、创新体制和机制改革等方面付出努力和实际行动。  相似文献   

6.
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陕西作为拥有丰富中医药资源大省,有其独特的中医药文化资源,肩负着向国际传播中医文化的使命。文章提出制定吸引留学生政策、加强海外孔子学院建设、培养中医双语人才及等措施,以加速陕西省中医药与丝路沿线国家学术交流,扩大陕西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世界出现了高科技人才的紧缺危机,人才争夺也愈演愈烈,使研究型大学在全球人才争夺局面中人才流失显著。指出研究型大学在人才竞争中自身的问题制约吸引和稳定人才的瓶颈,从政策环境、用人机制、人才培训、多元分配、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的环境等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8.
科技创新人才对于“一带一路”发展至关重要,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面对当前人才全球化竞争日趋激烈、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出台政策吸引国际学生和科技创新人才的严峻态势,急需探索解决如何吸引高质量优秀人才来华深造、如何科学高效地培养更多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一带一路”发展等重要问题。文章基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中国科教发展现状对比、共建国家来华留学情况及关键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提出了设立“一带一路”海外人才培养中心、选培海外青年科学家、选拔高层次留学生、开展科创管理高端培训等4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关键路径和相关政策建议,以期提升中国高教国际影响并为“一带一路”培养更多高层次人才。  相似文献   

9.
作为海外人才回流的主体,海外留学归国人员是一国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而如何吸引并留住海归人才是当前中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问题.本文将海外人才回流引入开放经济条件下的CES生产函数,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讨了影响海外人才回流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当前影响中国海外人才回流的因素主要有中国经济增长、中国国内工资水平、国外收入水平以及中国失业劳动力总量等因素.中国人才强国战略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潜力仍相对不足.文章最后根据上述结论给出了吸引海外人才回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梳理了美国与中国科技脱钩的政策工具,分析了其对中美贸易、投资、人才流动的影响,按照政策目标,将美国的政策工具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技术脱钩”的政策工具,第二类是“市场脱钩”的政策工具,第三类是“人才脱钩”的政策工具。在美国政策工具的打压下,近年来中美在科技领域呈现脱钩态势,主要体现在高技术产品贸易、知识产权服务贸易、高技术领域的直接投资和风险投资、中国赴美留学生以及中美科研人员合著论文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利用重大科学计划和战略创新平台的竞争优势,吸引、聘用和激励一大批高水平科技人才,是各国国家科研机构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文章以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国的国家科研机构为案例,重点分析了其在人才集聚、人才环流、人才激励中的作用机制。文章指出,我国国家科研机构应加大国际化人才吸引与集聚能力,优化稳定与流动适度结合的人才结构,改进科研人员薪酬结构与水平。  相似文献   

12.
青年科技人才发展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多个方面,因此将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看作一个复杂巨系统问题,基于WSR系统方法论视角,从物理发展、事理发展和人理发展三大维度构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针对上海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并结合2035年远景目标,利用2010—2020年的相关数据,运用熵值法对其纵、横向发展态势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上海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水平呈现整体递增、稳中向好趋势,但综合得分低于江苏和浙江两省,尤其在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科研条件及人才科技创新产出等方面与上述两省仍有一定差距。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对上海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评价提出构建多元化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评价体系、建立“政产学研”科技创新人才评价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创立长江经济带省市人才协同评价机制等建议,并对上海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高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率、深化国际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发展合作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稀土是支撑高端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原材料,也是国际争夺的重要战略性矿产资源。2011年以来,美西方加大稀土供应链及产业链“去中国化”的步伐,世界稀土多元供应格局正在加速形成。文章立足于全球稀土的全产业链视角,系统开展对稀土全产业链的国际格局现状分析与演变研判,剖析识别稀土在大国博弈中的战略价值,为构建我国稀土全球化发展战略提供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4.
陈冰冰 《科教文汇》2014,(4):169-170
本文首先分析了开放大学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以及开放大学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之后,文章提出了新时期开放大学在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发展思路,主要包括:加快开放大学办学思路改革,提升高技能人才培养意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构建开放大学与人才培养对接体系;不断完善开放大学办学机制,构建良好的人才培养氛围。本文旨在结合开放大学的特点,探索其在新时期高技能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发展思路,为更好挖掘开放大学的价值和促进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问题广受关注,我国在该领域开展了诸多有益实践,尤其是高等教育阶段已形成各具特色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北京大学元培学院、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和深圳零一学院的人才选拔与培养经验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分析得出当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教育凸显多元化选拔、进阶式培养和理解性支持的特色。面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要从选拔、培养和支持服务等方面为人才提供适合的成长途径与发展环境,拓宽人才选拔视野,重视人才早期培养,并通过政策保障特色化育人实践。  相似文献   

16.
汪群  梁秋璐  张勤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1):119-128
基于勒温的场论和ERG理论,遵循"外部环境——心理认知——行为倾向"的逻辑,探讨东道国人才生态环境通过中介变量人才成长预期对于人才根植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1)东道国人才生态环境的四个维度中,经济发展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对人才根植意愿具有正向影响;(2)经济发展环境、生活环境、人才政策环境、文化环境对人才成长预期有正向影响;(3)人才成长预期对人才根植意愿有正向影响;(4)人才成长预期在东道国人才生态环境与人才根植意愿间起中介作用;(5)东道国人才生态环境的四个维度及人才成长预期对人才根植意愿影响的总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经济发展环境、文化环境、生活环境、人才政策环境、人才成长预期.  相似文献   

17.
从深空探测大国迈向行星科学强国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伽利略1609年将望远镜指向星空迄今,已逾400年。1959年苏联"月球2号"首次抵达月球,开启深空探测时代。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首次载人登月,催生建立行星科学。纵观人类深空探测60年,先后出现两次探测热潮、两个深空探测大国(美国、苏联)。苏联领先又衰落,仅留给历史一个深空探测大国的背影,而美国成功转型为深空探测强国,至今在世界行星科学最前沿领航。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作为正在发展中的深空探测大国,我国应该怎样立足国情,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行星科学强国之路?文章参照历史,梳理现状,畅想未来,给出我们的思考:大力培养行星科学人才,尽快实现科学引领深空探测。  相似文献   

18.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集成电路产业作为新发展格局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柱,正面临严峻的“卡脖子”问题。中国“缺芯”之痛本质上始于人才之痛,产业总体层面发展不均等结构性问题导致人才聚集扩散效应更加难以有效形成。实现产业高水平自立自强要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不仅要关注集成电路核心技术创新,更要关注集成电路的人才供给体系。文章从我国集成电路人才培养阶段、流通阶段和结构性问题等维度,系统性剖析新形势下我国集成电路行业人才培养与发展体系的痛点,并提出形成分层次、多梯队和“需求—供给—流通”环节横纵协同的新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体系理论模型,为构建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分层次、多梯队、应用性复合型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发展体系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人才政策不断优化,已形成多层纵横联动的政策体系。科技人才教育与培养政策不断完备,使用与发展政策逐步改善,评价与激励政策更加丰富,有效保障了我国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不过,现有科技人才政策体系仍存在系统性不足、精准性不高、联动性不强,以及对青年科技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以下简称“青基人才”)支持不够等问题,无法充分满足新时期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下对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的迫切需求。在新形势下,要夯实科技人才建设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引领作用,面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未来的科技人才政策需强化自主培养、服务国家战略与聚焦产业需求,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青年科技人才政策、基础研究人才政策、战略科学家和卓越工程师发展政策落地;深化科教融合,推进面向科技发展需求的科技人才教育、培养和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设,建立遵循科研活动规律的研究生教育制度;系统思考优化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政策体系,推进科技人才生活保障政策的有效实施;多部门协同推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技人才机制,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相似文献   

20.
考察各国内部的数字治理格局,在认清现状的基础上,厘清其各自的内在生成逻辑,对于中国更好参与国际数字化发展而言至关重要。文章利用数字生态视角对中国、美国、欧盟(以下简称“中美欧”)内部数字治理格局进行了比较研究,试图阐明中美欧各自的数字生态发展模式,并分析发展模式与其数字规制体系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美国形成全要素领先的发展模式及以鼓励创新为核心的规制体系;欧盟国家多元的发展模式影响欧盟层面形成了以市场建构为核心的规制体系;中国的发展模式表现出应用驱动的特征,规制体系以发展与安全为双核心。文章据此对中国如何优化调整自身数字规制体系,转型升级自身数字生态发展模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