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Tapio脱钩模型研究山东省2000—2012年能源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应用LMDI分解法的加法和乘法两种形式对碳排放量的驱动因素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在"十五"期间碳排放量呈快速增长阶段,"十一五"期间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减缓。2000—2012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经历四种脱钩状态:2000—2001年为强脱钩,2001—2005年为扩张负脱钩,2005—2006年为扩张连接,2007—2012年为弱脱钩。此外,经济规模效应是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而能源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增长起微弱负效应。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及脱钩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最新修订的农业能源消费数据,本文测算了中国农业1980—2014年的能耗碳排放情况,并对其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和脱钩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样本期内农业能耗碳排放量总体上保持了向上增长的趋势,累计排放碳3325.68万吨;产值的增加是推动农业能耗碳排放量增长的主导力量,能源强度的下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产值增加带来的碳排放增长,但由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未能发生明显改观,其抑制效应近年来已趋于减弱;过去30多年里,农业部门节能减排努力所达到的"脱钩"效果甚微,总体呈弱脱钩效应,离实现强脱钩的差距越来越大;未来实现农业能耗碳排放"脱钩",更需要通过优化用能结构和降低碳排放因子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脱钩理论分析2001—2013年我国远洋渔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之间脱钩关系的变化轨迹,进而采用LMDI分解法对远洋渔业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分解,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与碳排放强度效应3方面探究我国远洋渔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响应关系的深层次原因。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3年间,我国远洋渔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并不稳定,但近3年均处于增长负脱钩状态,因此远洋渔业的减排行动势在必行;在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中,规模与碳排放强度的贡献值近年来均在不断增大,而产业结构的贡献值出现负值。基于实证结果及行业发展现状,提出推动远洋渔业装备转型升级、加快海外基地建设以促进产业链延伸以及探索远洋渔业碳平衡交易制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利用脱钩理论,分析了2001-2013年我国远洋渔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之间脱钩关系的变化轨迹,进而又采用LMDI分解法,对远洋渔业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分解,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与碳排放强度效应三方面探究了远洋渔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响应关系的深层次原因。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3年间,我国远洋渔业碳排放与行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并不稳定,但近三年均处于增长负脱钩状态,因此远洋渔业的减排行动势在必行;在碳排放的驱动因素中,规模与碳排放强度的贡献值近年来均在不断增大,而产业结构的贡献值出现负值。基于实证结果及行业发展现状,提出推动远洋渔业装备转型升级、加快海外基地建设以促进产业链延伸以及探索远洋渔业碳平衡交易制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梁青青 《软科学》2017,(1):81-84
以1995~2014年农业能源消耗为基础数据,利用碳排放估算公式对我国农地资源利用的碳排放规模、强度和结构进行测算。基于改进的Kaya等式与LMDI分解法,结合计量模型,对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业碳排放量逐年增加,1995年为3882.8293万吨,2014年达到8385.9491万吨,年均增长4.15%。农药、化肥等所产生的碳排放量随着经济增长和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农业人均碳排放总量、单位耕地面积碳排放量不断递增。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用柴油与农业碳排放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6.
电力行业低碳转型是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关键,控制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是推动我国碳排放尽早达峰的重要举措。本文以电力行业的上游发电端为主,以中游传输端以及下游需求端为辅,研究电力行业中的脱碳问题。首先,结合电力行业各个环节碳排放的主要途径构建理论模型。其次,选定衡量碳排放的能源消耗量、发电量和营业收入为初步指标,获取我国典型的20家电力企业2015—2022年的面板数据,应用Tapio脱钩模型衡量碳排放量与电力行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运用LMDI模型探讨碳排放量的影响机理,从供应端到传输端再到需求端,对电力行业的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近三年电力行业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一直处于增长负脱钩状态;20家企业中除了华能国际处于衰退脱钩状态,其余19家企业的碳排放量总趋势均在不断增加,大多企业处于增长负脱钩状态或者增长连接状态,其中国电电力处于最不理想状态;企业进行绿色转型以及能源结构优化可以有效实现碳减排以及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国性企业应当先有序降低碳排放量的增长速率,再逐步进行绿色转型;地区性企业应当形成经济增长—发展可再生能源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在提高企业经济实力的同时逐步进行...  相似文献   

7.
基于Tapio脱钩模型和Kaya恒等式,运用LMDI方法,构建了扩展的Tapio脱钩模型。选取1990—2011年中国碳排放和出口贸易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国碳排放与出口贸易的脱钩关系进行定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990—2011年期间中国碳排放与出口贸易总体呈弱脱钩关系,而16个分行业的脱钩状态存在差异;出口贸易增长与碳排放增加正相关,1990—2011年中国碳排放与出口贸易脱钩弹性指数及分解指标显示,能源结构与能源碳排放强度因素应当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8.
应用STIRPAT模型分析影响南京市2000—2015年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并结合灰色模型GM(1,1)预测南京市2016—2025年农业碳排放量。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5年南京市农业碳排放量呈下降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07%;农村人口、富裕度、技术水平、能源效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林业面积、城镇化率每发生1%的变动分别会引起南京市农业碳排放0.26%、0.11%、0.06%、0.31%、-0.07%、-0.06%、-0.09%的变化。根据GM(1,1)模型预测,南京市农业碳排放逐年下降,从2016年的57.96万t下降到2025年的45.41万t。研究得出南京市为进一步降低农业碳排放量,实现低碳农业发展,应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行绿色农业生产方式,降低农业能源消耗,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25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1996年-2007年碳排放效应分析得出:①江苏省近12年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14%,2007年达到14370万t,碳排放增长过快问题突出;②提出了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两个新指标,并计算得出2007年全省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分别达到2.06t/hm2和84.32t/hm2:③2007年江苏全省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都呈现苏南>苏中>苏北的分布格局,13市地均碳排放强度差异显著,其排放强度总体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建设用地碳排放对总碳排放贡献最大是各地市共同之处;(④江苏省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呈倒U型曲线关系,曲线的拐点在(2.0~2.1)万元/人附近;⑤能源消耗是碳排放的主体,建设用地是最主要的碳源,1996年-2007年全省虽然其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但全省万元CDP碳排放强度从2004年开始逐年下降的,说明江苏全省碳减排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减排压力仍然巨大,减排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0.
运用1995—2012年的统计数据,采用IPCC(2006)测算方法估计江西省能源碳排放总量,通过构建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数模型实证分析江西省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存在不稳定的脱钩状态,强脱钩、弱脱钩、扩张负脱钩等状态交替出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江西能源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变化的原因并对江西发展低碳经济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识别中国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将其分解为能源结构、(交通)能源强度、交通强度、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6个驱动因素,分析不同脱钩状态下各因素驱动效果尤为关键,其中,所采用的广义费雪指数(GFI)因素分解法具有消除残值、分解更完全的优势。研究发现,中国交通碳排放持续增长,但理想脱钩状态省份从0个上升到8个;经济和土地城市化是阻碍碳减排最关键因素,人口城市化、交通强度、能源结构促进碳减排;能源强度、交通强度是形成不同脱钩状态主因。构建“高效、紧凑、智能”城市交运体系有助于交通部门更早实现碳达峰。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土地承载碳排放及其脱钩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兰  刘友兆  郑华伟 《资源科学》2012,34(6):1108-11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是江苏省面对外部减排压力和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迫切需要。为此,本文分析了2002年-2008年江苏省土地承载碳排放的变化情况,采用LMDI分解法探讨了土地承载碳排放变化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因素分解结果建立"脱钩"努力指标来考察政府减排努力取得的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效果。研究发现,2002年-2008年江苏省土地承载碳排放总体持续增加,只有能源强度因素对土地承载碳排放表现为负效应,其他几种正效应因素对碳排放增加的贡献值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地产出〉产业结构〉能源碳排放强度〉土地规模〉能源结构,且能源强度效应抑制碳排放的作用有限,江苏省实现碳减排任重道远;2002年-2008年年间政府的减排努力达到的"脱钩"效果不理想,但有效缩小了碳排放增加快于经济增长的差距,使得年度上脱钩程度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3.
袁伟彦  方柳莉  罗明 《资源科学》2022,44(7):1422-1434
中国平衡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关键在工业。本文引入时变参数C-D生产函数修正LMDI分解法和Tapio脱钩模型,实证分析2004—2019年中国工业及其分行业的碳排放驱动因素与脱钩动态。结果发现:①除了能源强度下降持续促进碳减排外,各个年度能源消费碳强度、工业行业结构、技术进步、资本存量和劳动投入的碳排放影响方向和强度均不稳定;样本期间能源强度下降的累积碳减排作用最强、能源消费碳强度的作用次之,资本存量扩张的碳增排作用最强、劳动投入的作用次之。资本存量对工业碳排放的分阶段累积影响具有明显的先促增后促减再促增的“U”型变化趋势,劳动投入的影响变化正好相反。②得益于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碳强度和劳动投入碳减排作用增强,碳排放与工业增长正从弱脱钩向强脱钩变化,采矿业和电热燃水业由连接或负脱钩向强脱钩改善,制造业由弱脱钩向强脱钩改进。因此,强化制度设计与政策调控,引导工业投资调整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并放大技术进步的碳减排作用,有利于在推动工业增长的同时减少碳排放,实现中国经济增长与“双碳”目标协同。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与农业碳排放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学测算江苏省农业碳排放基础上,应用STIRPAT模型研究江苏省2000—2015年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与农业碳排放增长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5年江苏省农业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13%;城镇化率、农村人口、富裕度、农业产业结构、农业技术人员数量每发生1%的变动分别会引起江苏省农业碳排放1.04%、0.82%、0.23%、0.18%、0.13%的变化,研究表明江苏省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对农业碳排放有重大影响。为推动江苏省农业碳减排,必须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走绿色低碳农业发展之路;推行低碳农业生产技术改革,降低农业生产能源消耗;加大低碳农业政策扶持力度,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全局最优角度建立了省区低碳经济增长优化模型,找到了在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约束下各省经济增长最优路径,预测了各省碳排放、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结果表明,若2010-2015年各省能耗强度与碳排放强度均能够实现政府制定的降低目标,将会阻碍山西、宁夏、内蒙古和贵州的经济增长,但能促进其他省区的经济增长;提高北京、河北、上海、浙江和广东的经济增长有利于带动山西、内蒙古和贵州的经济发展,但会提高部分省区的能源结构碳强度;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最优降幅分别为18.19%和19.56%。除海南或青海的碳排放、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处于增长连接状态外,其他省区均处于弱脱钩状态,说明在经济增长最优路径上各省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各省碳排放增速均小于能源消耗增速,说明各省能源结构将逐渐优化。  相似文献   

16.
研究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及作用强度,可针对性的为区域碳排放管理及碳减排政策的制定实施提供一定科学依据。首先,本文分年度测算了河北省2005-2014年的碳排放总量;然后,基于LMDI分解法,选取人口规模、经济规模、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排放强度六个经济指标,构建了河北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模型;最后,定量分析了各经济指标对河北省碳排放的作用强度。实证研究表明:能源消费结构是促进河北省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效率次之;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对河北省碳排放增长有一定促进作用,但影响力较弱;产业结构抑制了河北省碳排放增长。在此基础之上,针对性的提出了河北省加强碳排放管理及碳减排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碳排放脱钩效应及减排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提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及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背景下,本文采用2006-2019年黄河流域地级市面板数据,基于Tapio脱钩弹性指数及追赶脱钩模型考察黄河流域碳排放特征及脱钩状态.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碳排放总量与人均量增速放缓,两项指标的年均增速分别由2006-2010年期间的6.5%和5.4%下...  相似文献   

18.
从驱动因素和制动因素两个方面建立了碳减排效率影响因素框架并进行理论分析,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构建了影响碳减排效率的制动因素模型,收集我国30个地区2011年至2016年相关数据,选取合理指标,实证分析了产业结构、碳权市场、技术创新对碳减排效率的影响。依照分析结论,进一步测算出各地区能源效率,继而得出不同地区的二氧化碳减排潜力、节能空间以及减排空间。引入碳排放退耦概念,测算我国各地区四个阶段退耦指数并分析退耦程度变化。结果表明:(1)产业结构较大程度影响碳减排效率,第二产业比重的增加会增大碳排放量变动率,降低碳减排效率,而碳权市场的设立以及技术创新能力能够有效提高碳减排效率;(2)我国各地区能源效率存在不均衡问题,仍具有较大的碳减排潜力、节能和减排空间;(3)各地区不同阶段的退耦指数差异较大,但退耦程度逐年加强,同时减排空间逐渐减小,说明经济增长与减排压力之间总体趋于缓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