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单一评价方法适用条件各异,都有不可避免的缺陷,为克服单一评价方法的不足,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AHP法、熵权TOPSIS法、熵权灰色关联投影法对我国30个省市区的制造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单一评价,然后构建基于漂移度的组合评价模型,根据相容单一评价结果对我国区域制造业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组合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陕西省排名第21名,处于较落后位置,制造业低碳经济的提升还有相当大的空间,并从制定经济政策、调整能源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和重视技术研发四个方面提出促进陕西省制造业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构建基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优化、能源转型的城市低碳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评价法和障碍度模型测度我国低碳城市试点天津市的低碳发展水平,识别不同时期阻碍其实现低碳目标的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天津市低碳发展水平呈整体上升趋势,绩效指数从2008年的0.229 8增加到2015年的0.726 5;社会进步和能源转型障碍度总体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速度为18.45%和4.97%;经济发展和环境优化障碍度总体呈减少趋势,年均下降速度为9.37%和7.57%。在此基础上,从能源效率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环境治理提升和基础设施加强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低碳城市水平绩效评价及其障碍度诊断是实现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依据。以低碳城市试点天津市作为研究区域,构建基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优化、能源转型的城市低碳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评价法和障碍度模型测度天津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识别不同时期阻碍实现低碳目标的制约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内天津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呈现整体上升趋势,绩效指数从2008年的0.2306增加到2014年的0.6989,社会进步和能源转型障碍度总体呈现增长趋势;经济发展和能源转型的障碍度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年均增长速度24.18%和7.19%。在此基础上从能源效率提高、产业结构优化、环境治理提升和基础设施加强等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熵值-主成分分析法的天津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将主成分分析法与熵值法结合,建立低碳经济评价模型,分析天津市2000—2015年低碳经济的发展状况。实证结果表明,低碳环境水平、低碳产业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是天津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据实证分析结果,从优化低碳市场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倡导低碳生活、鼓励低碳出行四方面提出有利于天津市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韶华  于维洋  张伟 《资源科学》2014,36(12):2500-2507
在深入分析产业结构低碳化内涵的基础上,从低碳产出、低碳排放和低碳能源3个维度构建了综合反映产业结构低碳化水平的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1996-2011年数据实证测度我国产业结构低碳化水平。然后以历年产业结构低碳化测度值为因变量,以技术进步、环保投资和出口结构为自变量,运用通径分析方法,定量研究各因素对产业结构低碳化的作用。研究发现:1996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低碳化水平呈现逐渐提升趋势;技术进步、环保投资和出口结构均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低碳化;由于技术进步和出口结构优化的限制因素较多,因此现阶段应重点依靠投资提升产业结构低碳化水平。  相似文献   

6.
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可拓综合评价——以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准确地评价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可以为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指明方向和提供决策依据。从经济技术、能源排放、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四个方面构建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可拓工程方法建立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可拓评价模型,并以武汉市为例,从单项指标和整体上对其低碳经济发展进行全面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低碳经济发展的几点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收集2005—2014年30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全局因子分析法将创新分解成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产业结构3个要素,从基础异质和环境规制双重视角出发,构建了创新驱动低碳发展的理论假设模型,并运用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取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在省域层面,创新的减排效应大于增长效应,可以促进低碳发展,具体包括提高创新能力和优化创新产业结构这两条路径,但创新环境对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显著;(2)各地区低碳发展的基础异质性显著影响创新能力和创新产业结构对低碳发展的促进作用,落后地区存在后发优势,即发展基础越差,创新促进低碳发展的作用越显著,并且该优势对排在后20%~30%的省份更加明显;(3)加强环境规制可以提升创新能力对低碳发展的促进效果,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但分别受创新瓶颈和技术基础影响,该调节作用在最先进地区和最落后地区失效。  相似文献   

8.
中国火电企业低碳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国芳 《资源科学》2012,34(12):2390-2397
结合中国火电企业发展的特点,采用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和经验选取相结合的方法,从低碳经济、低碳生产、低碳社会、低碳环境和低碳资源五个方面构建了火电企业低碳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设置了火电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的基准情景、受挫情景和低碳情景;构建了三种情景下火电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的IAHP-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以托电企业为实例,运用此评价模型对该企业三种情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预测评价,得出托电企业的三种情景在模拟期间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得分都是一直上升的。最后,对于各模拟期内如何实现低碳情景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借助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这一准自然实验和双重差分方法,运用290个地级市2004—2019年面板数据,考察了新型城镇化下低碳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结果发现:低碳城市建设显著促进了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作用机制上,低碳试点的设立能够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引导FDI流入和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等路径,助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低碳城市建设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对不同区位和特征的城市产生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0.
国家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低碳创新系统是面向低碳技术创新的由多个组成要素构成的国家创新网络体系,构建促进国家低碳技术进步和低碳经济发展的结构—功能框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需构建国家低碳创新系统,选择加强低碳技术支撑、强化低碳制度保障、优化低碳产业结构、构建低碳创新合作框架、夯实低碳创新的社会基础等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张悦  王晶晶  程钰 《资源科学》2022,44(7):1435-1448
从细分行业及区域视角切入,运用Super-SBM及双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分析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明确技术创新对工业碳排放绩效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在时序上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行业及区域变化具有一定差异,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38%、9.66%,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造纸和纸制品业等碳排放绩效较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碳排放绩效较高;②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空间分异与关联特征明显,大致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递减,Moran’s I由1999年0.338上升至2019年0.509,空间集聚类型逐渐转变为高高集聚。中国工业碳排放绩效划分为14种类型,“低低低低”类型占主导地位;③R&D经费内部支出、R&D人员全时当量、专利申请数与工业碳排放绩效大致呈显著正相关,主要通过能源替代、工艺优化、产品创新等路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碳排放绩效稳步提升。最后从创新投入、政策体系及区域协调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中国区域及细分行业提高技术创新水平与促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周迪  周丰年  王雪芹 《资源科学》2019,41(3):546-556
低碳试点是实现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政策,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不仅有利于低碳试点地区更好地推进低碳工作,而且对于低碳试点政策的进一步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但低碳试点政策能否实现碳排放绩效的提升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本文以第二批低碳试点政策为例,基于2012—2016年的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方法研究低碳试点政策对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以有效降低样本自选择及政策内生性等问题导致的处理效应偏差。研究发现:低碳试点政策对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下降具有显著且持续的推动作用;进一步的机制识别结果显示,低碳试点城市主要是通过能源效率的提高以及产业结构升级等方式实现碳强度的下降,且产业升级的效果有逐年增强的趋势,但通过城市绿地碳汇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碳排放的目标尚未实现。基于此结论,本文认为中国应进一步推广低碳试点政策,积极探索低碳城市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提升宜居绿色的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3.
范德成  王韶华  张伟 《资源科学》2012,34(4):696-703
低碳经济实现的重点在于能源结构的优化。本文通过文献回顾的方式提炼了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路径分析测算各影响因素对能源消费结构的总影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明确了影响机理。其中,能耗量约束和GDP增长对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起直接推动作用;但在碳强度和能耗强度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碳排放约束和能耗量约束总影响上对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起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岭回归方法消除各因素的多重共线性,构建了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预测模型,并据此得出,为实现2020年低碳经济目标,煤炭消费比重应降至65.99%~66.72%,在增加GDP的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相似文献   

14.
探索基于能源转型相关理论框架构建评价指标,从宏观上量化研究中国能源绿色消费水平的时空特征。以中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从“社会—技术”系统转型视角构建包含7个维度共20个具体指标的中国能源绿色消费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其2006-2019年相关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法、空间计量模型从时空双维度对其能源绿色消费水平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区域能源绿色消费水平呈波动、稳升、速升3阶段的螺旋攀升趋势,具有明显马太效应,呈“东高西低”的集聚发展态势。(2)在影响区域能源绿色消费水平的7类驱动因素中,低碳产业结构、能源新基建、科学技术发展、环境规制、城镇化、城市绿化具有正向空间直接效应,高碳能源消费结构具有负向空间直接效应;科学技术发展、城镇化具有正向空间间接效应,低碳产业结构、能源新基建具有负向空间间接效应,其余因素的空间间接效应不明显。因此,应注意加强区域间科学技术合作、深化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中国能源绿色消费水平稳步上升。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结构对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峰  王琢卓  杨海余 《资源科学》2013,35(2):388-395
本文以STIRPAT模型为基础,采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就产业结构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看,伴随产业结构构成效应和竞争效应的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的集约化水平分别表现出显著的U型和倒U型曲线关系,且产业结构构成效应和竞争效应的提高均有利于土地集约利用.从地区层面看,现阶段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水平仍未达到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的有效区间;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对土地利用影响不显著.各地区产业结构竞争效应有利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其中西部地区多数省份的产业结构竞争效应指数最接近最优阀值,而中部地区偏离最优阀值最远.  相似文献   

16.
利用改进的泰尔指数、熵权法、灰色关联度模型探讨主要科技大国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的驱动作用。研究表明,科技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保持高度关联,其中科创投入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影响较科创产出、环境大,高科技出口与经济发展有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结构优化水平较低,主要受产业高级化和绿色化制约;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成效不够显著,受科创投入影响较大,但发展态势良好,创新驱动发展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