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打开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的课本,我们不难发现:前6组2l篇课文,有10篇是精读课文,11篇是略读课文,在小学阶段的教材编排中,首次出现略读课文多于精读课文的现象,这说明略读课文的地位是何等重要.然而,略读课文的教学状况是令人担忧的,据笔者调查,存在着两种倾向:一是等同于精读课文的教学,略读课文的功能被精读课文所取代,削弱了学生的自主作用.二是由于略读课文既没有识字、写字的任务,也没有词语、句子、段落积累的要求,因此一些教师把略读课文视为自读课文、课外阅读课文,根本谈不上略读课文的教学,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两种倾向使得略读课文或多或少地丧失了它应有的功能.那么,如何正确理解略读课文的教学呢?  相似文献   

2.
钟亚丽 《学语文》2014,(5):76-76
"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这是叶圣陶先生对精读与略读之间关系及作用的辩证分析。一线课堂上,师生都十分关注精读课文,殊不知略读课文的学习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上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略读课文,但篇目比例较小,且每篇略读课文基本只安排一个课时完成。因此,要想上好略读课文,教师必须在这一个课时上做足功夫。大量的教学实践让我体会到,略读课文教学必须抓住以下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3.
在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课文一般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许多误区。如有的老师认为略读教学就是简略地读,老师往往只花半节课时间甚至更少时间,让学生自己读读说说,完全变成学生的舞台,老师不加评论、不予总结。还有老师就容易把略读课文当精读课讲,面对一些经典名篇时,用一课时来消化,意犹未尽,于是将略读课文的字词句段、篇章结构,精雕细琢,  相似文献   

4.
略读课文在中等师范学校的《文选和写作》课中占有一半篇目。认真搞好略读课文的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有重要作用。实际情况是,目前对略读课文的教学还有不够重视的现象。有的把它放在课外读,但缺乏检查和指导;有的虽然在课内读,但没有具体要求,实际上也走了过场。《文选和写作》的篇目每学期一般在三十四篇以上,精读和略读各占一半。以每学期实授18周90课时计算,精读课文要占60课时,作文12课时,略读课文只有18课时,即每篇略读课文平均只有一课时。所以,怎样在有限的课时内,使学生对略读课文“学有所得”,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几年来,我在略读课文教学中,经过摸索和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5.
略读课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年级越高.略读课文所占的比重越大。但是在略读教学中.由于教师没能合理制定教学目标.使教学常常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复杂化处理。也称精读化处理.由于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过全、过多、过细,导致教学内容繁杂精深.略读课文被上成几课时的精读课文;  相似文献   

6.
一篇略读课文只有一课时的教学时同,占单元课时的零头,一学期算起来,也只不过是十多课时.在教学中,我们常常认为略读课文是学生"略读",教师可以"略教",甚至不教,让学生自学,把略读课文当成学生学习生活中可有可无的"零食".其实,这种想法大错特错.荀子说:"略则举大.""略读"是要求学生能掌握课文的大要,能阅读更多的书,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回归.  相似文献   

7.
目前,略读课文的教学大多陷人了误区,其主要表现有二:一是略教略学。即把“略读课文”中的“略读”同“略读能力”中的“略读”混为一谈;以为既然是“略读”,那么教师只要引导学生粗略地感知一下课文内容就算万事大吉。这种教学不但导致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非常肤浅,而且使学习方法得不到迁移、运用,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二是精教精读。即以为既然略读课文是语文教材中和精读课文一样重要的课文类型,  相似文献   

8.
一、略读课文教学“略”“精”不分的现状 1.面面俱到,不敢“略”。 有的教师不清楚略读课文的课程价值.不清楚精读课型和略读课型在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形态方面的不同,不知道略读课文在阅读内容上应“不求甚解”.在阅读技能培养上更强调运用.教师的教要“略”.学生的学不能“略”等教学特点.所以不知略读课文教学要“略”教。这些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担心略读课文略教了.自己的学生会在统考时栽跟斗.所以不敢“略”。把一课时的教学时间变成两课时、三课时.结果造成课时不够.匆匆忙忙赶进度.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得不到培养。  相似文献   

9.
<正>"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略读教学无需像精读教学一样精雕细琢,面面俱到。但它却又在我们的整组单元的课文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略读课文是相对于精读课文提出的,是精读课文方法习得后的综合实践运用。但是在现实教学中,还存在两种倾向:现象一:精读与略读"并驾齐驱",一课时上成两三课时,词句品析、朗读感悟、积累运用、人文熏陶、篇章结构等面面俱到,精雕细琢,结果造成课时不够,千方百计挤时间,匆匆忙忙赶进度。  相似文献   

10.
略读课文教学一直以来处在两难的境地:教浅了,担心略读变成自读,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教深了,课时吃紧,与精读课文混为一谈,给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培养造成一定的困扰。因此,一定要对略读课文进行全新的认识,积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本文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入手,依托课堂教学实践,科学有效的去实践,从而使略读课文达到预期的目的,促使精读与略读实现有机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第三学段教材每单元的精读课文后,编者都会安排一定量的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应怎样实施教学?不少教师常常感到困惑。他们有的没有准确把握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自读课文的区别,有的没有顾及编者安排不同课文的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或将略读课文几乎等同于精读课文,条分缕析、精雕细琢、费时费力,还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或将略读课文几乎等同于自读课文,  相似文献   

12.
略读课文教学一直以来处在两难的境地:教浅了,担心略读变成自读,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教深了,课时吃紧,与精读课文混为一谈,给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培养造成一定的困扰.因此,一定要对略读课文进行全新的认识,积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本文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入手,依托课堂教学实践,科学有效的去实践,从而使略读课文达到预期的目的,促使精读与略读实现有机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关成明 《学子》2013,(1):35-35
小学语文课文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略读课文一般都排在本单元的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就精读课文习惯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让略读课文发挥总结与延伸的作用。然而,在教学中,略读课文往往处于较尴尬的境地,教师要么当自读课文轻描淡写一读而过,要么当成精读课文教得过细,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小学语文中的阅读课文,如果...  相似文献   

14.
略读课文的教学,存在着三种主要方式:一是等同于精读课文教学,略读课文的功能被精读课文教学取代,略读课文徒有虚名;二是指导感知,粗知大意,而这种训练完全可以在精读课文的教学中实施,专设略读课文似乎没有必要;三是将其略为自读,根本就谈不上略读课文的教学。这三种方式,都反映了长期普遍存在的对略读课文教学误解的现象,这种误解使得略读课文或多或少地丧失了它应有的课程功能。  相似文献   

15.
正人教版第三学段教材每单元的精读课文后,编者都会安排一定量的略读课文。略读课文应怎样实施教学?不少教师常常感到困惑。他们有的没有准确把握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自读课文的区别,有的没有顾及编者安排不同课文的意图,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或将略读课文几乎等同于精读课文,条分缕析、精雕细琢、费时费力,还严重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或将略读课文几乎等同于自读课文,走马观  相似文献   

16.
褚晓泓 《广西教育》2014,(25):41-41
正略读课文一般文字较浅显,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与精读课文教学相比,略读课文教学对学生的自学要求有所提高,但理解的深度有所下降。叶圣陶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略读课文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获取信息的同时,学会略读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略读能力。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或者把略读课上成精读课,字词句篇面面俱到,或者是放羊式的让学生自读、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在大型的公开课、教学评优活动及下校听课时,我们很少听到略读课文的教学,有关的文章、论著及教案也很少见到。教学中,有的忽视对略读课文学习的指导,略读课成了自读课;有的甚至以课时紧张为由,把略读课文变成了学生课外阅读材料。略读课文的教学之所以被忽视,其主要原因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略读课文不在考试范围内)。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许多教师对略读课文教学的重要性有所认识。但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不少教师对略读课文怎样教、怎样学,仍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18.
一"把精读课文当作略读课文来教,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你怎么像上精读课文一样?你没见标题前面有星号吗?""线条太粗了,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至少得用两个课时,你一课时就上完,还不蜻蜓点水才怪?"这是我们在听课评课中经常可以听到的话语。现如今,小学语文教学中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分是相当讲究的,好像旧社会中大户人家的正房与偏房那样,身份和地位分得一清二楚。精读课文就要  相似文献   

19.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打开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我们不难发现:从二年级开始,每一组课文都安排了略读课文,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增加略读课文的篇目。可见略读课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从三年级开始,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把课文分为精读和略读两大部分,但是许多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存在种种误区,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笔者认为,略读课文的教学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施。一、粗中求精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经过前面精读课文的学习,已经理解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所以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并不重视,只是任由学生读几遍课文就结束了;而有的教师却把略读课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