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我们倡导“和谐教育”理念,作为校长,要做“和谐教育”的引领者,用丰厚的学养、活跃的思维、先进的理念、创新的管理去打造“和谐教育”。和谐教育呼唤“专家型”“人本型”“民主型”的校长。  相似文献   

2.
王炎斌 《天津教育》2002,(10):12-14
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如果说,过去我们所倡导的学校人本化管理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是由学校管理的内在规律决定的,那么,在“入世”后的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学校人本化管理,则具有全新的意义。我国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说,“入世”对中国社会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方面以及每一个国民都将产生影响。同样,“入世”对学校教育产生的影响也是实实在在的和多层面、多方位的。在教育面对新的挑战的今天,学校实现人本化管理更显示出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入世”对教育的影响1.商品贸易的自由性促进了教育的变革。商品贸易是一种…  相似文献   

3.
论“以人为本”的教育本体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人为本”对教育提出了人本的哲学命题,教育哲学的人本就是“人之为人”。大众化、国际化、现代化背景下的教育本体研究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当前,教育向大众化转换,我国教育哲学本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值得反思。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确立“人之为人”的教育原则,抓住“人之为人”这个哲学的本,这对当前“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试论以人为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继承了费尔巴哈人本学,克服了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的局限性。十六届五中全会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这对于加快教育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在其对象化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属性。因而,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任何一种教育方式自然应当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其属性必然定位于人本教育。然而,在成人教育的现实运作中,以人为本的特质却远未得到彰显,它还在制造着这样或那样的成人书呆子,偏离着教育的初衷和本质。这就是我们把人本教育作为一个概念或一种理念郑重提出,予以讨论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6.
“教育以人为本”是人类干百年来的教育理想.从孔子到苏格拉底.从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杜威、蒙台梭利.到布什总统的教育计划“不让一个孩子落伍”(No Child Left Behind),人们一直追求着尊重学生、促进入充分发展的完美的教育。当代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潮强渊“以人为本”、突出“人文关怀”、力求在教育活动巾做到“科学”、“人文”与个性化的“创造”的和谐统一.强调教育要回归生命的整体性。那么.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我国学者提出了哪些有重要指导价值的人本教育理论呢?从这些理论中能得出什么重要结论?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实现这些人本教育理论?这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李莹 《陕西教育》2010,(3):13-13
何谓“班级管理的人本化”?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但事实上.目前中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的并不是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而是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相对立的非“人本化”倾向。这就需要我们分析原因找出问题。  相似文献   

8.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从生命的角度来研究教育,生命被认为是教育的本源、教育的本体。实际上,教育向生命本体的回归,也就是教育向“以人为本”的回归。在人本教育理念指导下,在教育管理上,我们便有了教育行政对学校教学实行校本管理,学校对教师实行人本管理,教师对学生实行生本管理,三者同属于人本管理。其中,校本管理包含有对教师的人本管理和对学生的生本管理;校本管理、人本管理又都是为了生本管理。  相似文献   

9.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从生命的角度来研究教育,生命被认为是教育的本原、教育的本体。实际上,教育向生命本体的回归,也就是教育向“以人为本”的回归。在人本教育理念指导下,在教育管理上,我们便有了教育行政对学校教学实行校本管理,学校对教师实行人本管理,教师对学生实行生本管理.三者同属于人本管理。其中,校本管理包含有对教师个人管理和对学生的生本管理,校本管理、人本管理又都是为了生本管理。  相似文献   

10.
人本的课堂     
人生最美妙的时光是在学校度过的,因而,学习理应成为生命中最富色彩的体验。 “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我们的教师尊重学生——尊重青春多姿多彩的选择,尊重生命活泼自由的呈现。 由此,自然地,我们要把课堂作为“人本化教育”的主阵地,把课堂教学作为体现生命价值、迸发生命激情的理想舞台。做到目中有活生生的人,心中有渴望发展的学生。 ——现实的教室是有墙  相似文献   

11.
易灿辉 《现代语文》2006,(11):12-13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及其基本内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我国古已有之,孔子、孟子、苟子、董仲舒所倡导的仁义礼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一。直成为了我国封建时期教育的理想追求。在西方,人本主义的教育思想最重要的体现是在艺复兴时代,人主义教育思想是西方近代人本教育观念和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基石。夸美纽斯、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等许多教育家,尽管各持其说、各成一派。“但贯穿近现代两方教育思想的依然是自艺复兴延续而来的人本观念”。人本主义教育观念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对学生实行人本教育是教育落实党的这一战略思想的体现,也是教育活动在现代发展的大势所趋。笔者循着“以人为本”这一现代社会理念发展的脉络,结合多年的教育经验,提出“人本教育”还是应该主要以人的社会属性为本,其核心是以学生为本,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做什么,怎样做?这是我校近年来孜孜以求的一项重大课题。在实践与探索中,我们感悟最深的:“人本德育”是德育工作的灵魂,即新时期的德育工作必须牢牢抓住“以人为本”这条主线,“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关注每个学生发展”,才能真正走出德育工作的困境,凸显时代特征,实现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围绕“人本德育”这条主线,我校在德育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赏识教育下的“校园之星”活动为龙头,扎实的“德育主题月、主题周”活动为主体,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为背景,“倾洒爱心,融注真情”为途径的德育工作格局,更是我校实施德育教育创新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4.
教育“人本论”认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人做个真正的人,离开培育人这一点,教育就不存在。教育必须“以人为本”,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发展他们的个性。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将培养理念化和理想化的人才作为核心,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规矩”与“方圆”的包围之中,缺乏利于个性发展的多元的教育环境,漠视了个体的独特性。因此,培养学生的个性已成为战略性任务。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解读及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确立“以人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是教育管理改革与创新的时代要求。高校管理“以人为本”的内涵就是对教师和学生进行人本化管理,以求达到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世界“以人为本”已成为我们考虑、处理与解决现实问题的首要原则和出发点,教育工作是个极具主观性的工作,更应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师生的主客观需求的“人本管理”模式建设。本文结合延安电大开放教育教学管理实践,探索出了富有特色的人本化管理模式.即:人文管理制度化、支持服务人性化、师生参与民主化、激励教育多样化、教育环境和谐化的“五化”模式.以追求情感策略与制度管理的最佳结合,达到营造和谐愉悦的教学管理氛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在倡导人本教育的今天,只有由“管”转为“导”,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管”在教育中是片面的、有缺陷的、不完整的教育,甚至是不科学的。究其原因: 1、“管”——重在权威,强求服从。它建立在师生不平等的基础之  相似文献   

18.
人本教育观,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在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以人本教育观为指导,改革高等教育传统育人模式势在必行。人本教育育人模式的内容包括五个部分:教育观念、操作系统、评价体系、管理方式、校园文化。五个方面综合运转,才能发挥强大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19.
教育人本论的思想告诉我们,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教育所培养的人,不应“格式化”,而应该是富有个性的。没有个性的人。是只会呼吸的人体标本;没有个性的时代是没有发明创造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所谓人本化教育政策,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政策,人本化教育政策是基于“主观理性的自我实现的复杂人”的人性假设而提出的。人本化教育政策的内涵要求教育政策源于公众,为了公众,依靠公众。实践人本化教育政策要求相关机构和人员通过公众协商机制,自觉地将以人为本的政策理念贯彻于教育政策制定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