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西方社会学家眼中的“权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19世纪中叶社会学创立以来,功能论、冲突论、交换论的社会学家们都对权力问题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理论探索。帕森斯和吉登斯一致认为权力是个体或组织为了实现某种目标或利益的一种社会资源;福柯认为权力是一种多形态的、流动性的场与网络,具有多元性、分散性和生产性等特征;托夫勒认为权力是有目的性地支配他人的力量,其基本构成要素是暴力、财富和知识;马克思认为权力是社会关系的一种体现,即一方支配另一方的一种力量;韦伯、米尔斯及达伦多夫等冲突论学者一致认为权力就是一个人或一些人在社会行动中不顾参与该行为的其他人的反抗而实现自己意志的一种能力;布劳认为权力是在不平等的交换关系中,个人或群体将其意志强加于其他人的一种能力;在霍曼斯看来,权力是一种为他人提供某种有价值报酬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尼采伦理道德体系的剖析来审视生命价值学说的历史地位,让生命的存在成为你自己,并且通过"权力意志"来实现生命价值,反对"命令式的道德"以及传统柏拉图主义美丽的伪善;掌握自然赋予给生命的权力意志,激发超越自己的力量,追求生命价值的延续.  相似文献   

3.
尼采是19世纪末德国重要哲学家,唯意志论的主要代表之一.要了解尼采的哲学思想的伟大脊髓,就必须把握尼采权力意志思想的主要内容.尼采认为权力意志是一切可能确定的事物中最基本的事物,认为权力意志是对生成的肯定,生命意志即权力意志,人的一切行为和欲望都是由追求权力意志的本能支配的,他用权力意志取代道德.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思想对后世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和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权力意志”是尼采哲学的核心概念。它是尼采的世界观、生命哲学、社会政治观点的基础。“权力意志”、“狄俄尼索斯”、“永久循环”是尼采独创的三个哲学概念,它们构成了尼采学说的基本哲学框架。在评价“权力意志”时,要考虑到它的内涵的复杂性,辩证地对待  相似文献   

5.
路翎是现代文坛独特的作家,他侧重个体原始强力的表现,赞美纯自然的个体生命力量,求生意志和求胜意志在路翎的作品中得以充分的展现。生命的发展不仅要有求生的意志,还要有求胜的意志。如果说求生的意志还停留在人的社会解放层面,求胜意志则触及到了人的自身解放层面,二者互为依托,后者又对前者有所超越。路翎站在"五四"启蒙主义立场上,为中华民族塑造了一种理想人格,而且是有着完整生命的鲜活的人!  相似文献   

6.
尼采的权力意志论源于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尼采哲学开创了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他把人们的注意力从遥远的理性拉回到了距离人们比较近的感性世界里,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观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把世界的根本理解为权力意志,其目的是想表达生命世界的生成、创造和提升的特征,即“权力意志”具有非主观的实在性、追求自身能力之保持或增长的能动性以及价值关系性。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批判地研究尼采的权力意志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家庭教育重要性的哲学新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人类生命体是由个体生命体、家庭生命体、群体生命体三元构成的生命体,教育应该划分为由个体意志主导的个体自我教育、由家庭意志主导的家庭教育和由群体意志主导的群体教育。家庭教育的核心在于给予个体“如何面对自我”的智慧,即建构个体灵魂的雏形或树立个体生活的最初立场,它不但使个体认识到“我”是什么,如何认识和对待“我”之外的一切,而且培养个体完善的心灵。人类家庭教育的行为,内在地实现着人类对后代的生命之爱、后代的独立生存、家庭生命体的利益和家庭的精神追求,外在地构成了教育大厦的基础,制约着个体人生的教育成败和事业成败,进而影响到人类文明的结构和发展。家庭教育的亲和性、内在性和先在性,决定了不能以辅流教育来界定其存在,它也不是社会教育向人生早期的延伸。  相似文献   

8.
唯意志主义哲学思潮是现代西方哲学重要流派之一,是现代人本主义的主要基石.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叔本华和尼采.前者主要强调生存意志,认为生存意志是世界的本原.而后者则将叔本华的生存意志改造为“冲创意志”——权力意志,其实质上.是种占有支配他物的力量.本文首先将两者思想的主要内容作了一个概述,然后从政治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和恋爱...  相似文献   

9.
张明 《文教资料》2010,(35):116-118
叔本华认为世界是表象与意志,生命意志要求人不停地欲求,这导致了无尽的痛苦。要寻得解脱必须摆脱个体的局限,忽视自身的需求,最终否定生命意志,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获得无限宁静与喜悦。  相似文献   

10.
学界对尼采思想的形象描摹有重其破而不重其立的倾向。即或有时看重尼采对生命重新型塑的努力,也多将其归向对作为个体的生命形态及其意义可能的阐发,因而不能充分在突出个体阈限之外的历史和社会层面发挥尼采生命意志的建构作用。文章以此问题为起点,初步探究了尼采的权力意志、永恒轮回和"超人"学说等具有建构性特征的美学思想,以描绘出一个更为立体的后现代视域中的尼采形象,这个形象既驱动当下后现代思想生成,又引领它们以建构性的姿态面向人及其世界的未来。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学观念演变历程的考察 ,认为文化与文学现象中的“雅正”与“雅俗”之辨 ,不简单是一种文学美学价值观念的变化 ,而是代表国家权力意志与代表个人意志的意识形态在权力斗争天平上权衡的结果。任何一种意志都在通过声称自己的“雅正”身份来获取自身存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2.
农业集体化过程中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之间展开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博弈,呈现出外生力量强于内生力量、中央集权强于地方分权、领导权威强于集体意志的特点。它给我们深刻的历史启示:要遵循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规律,保持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之间力量平衡;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要求;遵循商品经济发展规律,科学合理配置资源;尊重农民群众的意志和首创精神,让农村发展充满活力。  相似文献   

13.
爱情观是尼采精神世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爱情的沉重打击后,在痛苦和孤独中尼采孕育了生命的自我扩张,即“权力意志”。爱情的失败成为他“权力意志”提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权力意志”是什么?在其当中是怎样反映他的认识论、世界观和价值观?这一思想对后世有何影响?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蒋韵以广阔的社会为背景,广视角多维度地书写了女性人生历程中承受的苦难、孤独与死亡,展现了弱小的她们颠簸浮沉的坎坷命运,肯定了她们坚强的生命意志、不屈的抗争精神以及对自由与尊严强有力地维护;突破了生命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对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关注上的思维定式,以对女性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关怀,形成了女性悲情书写的审美个性,从反面来凸显女性精神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15.
尼采站在权力意志的立场上认为 ,欧洲文明在走向衰落 ,人类在逐渐退化 ,其根源是基督教文明。他批评以基督教为代表的传统道德在本质上是反自然、反生命和非理性的 ,只有以权力意志为基础的善恶观代替已有的道德观才能使生命进化 ,人类繁荣。尼采在伦理学上的贡献是他试图在宗教禁欲主义和近代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之上寻找第三条道路。虽然这一努力并不成功 ,但他给人类提出了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李幸 《文教资料》2006,(9):64-65
本文通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从文学的角度论证了福柯关于话语与权力的理论。一方面:通过权力控制话语;另一方面:话语衍生出了权力。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相似文献   

17.
尼采认为,悲剧的神韵在于"权力意志"的客观化以及由其客观化而形成的融日神因素与酒神因素为一体的个别形象的毁灭和由此而唤起的本原生命的回归。如果说"日神-酒神说"的底蕴乃是戴着日神面具歌唱的酒神式咏叹,那么尼采代酒神立言的哲学行动就是披着黑格尔外衣舞蹈的叔本华式狂欢。直面以生命的委颓为主要精神表征的西方近现代文化危机,尼采试图在黑格尔与叔本华的运思张力下寻索生命自救的蹊径。但是,尼采所期待的"权力意志"从一开始就被他拔除了善的根荄,缘此,他那单纯地张扬生命强力的"权力意志"终竟因着缺少"境界"之光的烛照而使人自陷于"命运"的罗网却无从使人获得终极的拯救。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作家安妮宝贝的长篇小说《春宴》中,作者通过描述书中三组人物的生存与实践,探讨了理性背后代表意志冲动的生命情感在何种程度上能令人从娱乐至死的时代发现自我、获得解放,意志所开启的非理性世界又究竟是如尼采所言能令人获得绝对的真实,抑或只是以情感探寻生命质地的主体必须穿越的幽暗隧道与海市蜃楼。若意志冲动造成的情感关系不过是现代个体必须穿透的一场幻觉,在这幻觉背后,柏格森所言的“记忆”或能将失陷的物理时间化作内在生命,以审美的方式取代伦理,令沉沦的时代与人重获救赎。  相似文献   

19.
生命意识的文化底蕴与生命教育的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意识是对生命体的一种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以及具有的生命情感与意志,具有广泛的文化基础。人类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各种思想中汲取生命文化的精华,构建个体的生命意识;通过生命文化建设、生命价值伦理观的培育、生命情感与意志教育,激励人们注重生命、尊重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20.
《太原大学学报》2021,(1):89-95
美国亚裔作家李昌来的小说《屈服者》以朝鲜战争为历史背景,以亲历者的身份回忆、再现朝鲜战争和战后生命政治的运作机制。朝鲜战争产生的例外状态使士兵和平民都沦为不受保护的赤裸生命;战后美国社会以医学为运作装置实现对韩国移民个人身体的管控与规训;亲历者的视觉记忆和多视角记忆呈现为生命权力捕获、管控和规训的个体生存状态,也以记忆唤起对"被遗忘的战争"的回忆,批判生命权力对于个体生命的征用和管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