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选取家电制造企业引进型管理创新的管理实践,对管理创新中认知惯性、学习惯性以及组织惯性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在管理创新引进的不同阶段,不同维度惯性所起作用不同。认知惯性是管理创新引进前期的主导惯性,主要通过企业家警觉、知识搜索、企业家意图、成功欲等体现;学习惯性在管理创新引进的执行期起关键作用,企业通过学习惯性完成资源的获取,实现组织对资源的控制以及内部化过程,是组织实现引进型管理创新的重要支撑条件;组织惯性在引进后期起主导作用,是组织在原有知识体系模式的基础上,对新的管理创新实践和理论的吸纳。最后,提出了引进型管理创新过程的三维模型。  相似文献   

2.
持续创新与企业惯性形成的认知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影响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诸多因素中,企业惯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本文认为各类创新角色在认知上的心理障碍是形成企业惯性的深层次原因。借助马斯洛的标签化理论,文章从注意中的标签化、感知中的标签化、学习中的标签化、思维中的标签化等不同层次进行研究,从而认清企业惯性形成的认知根源。分析企业惯性形成的认知根源,有助于企业克服企业惯性的影响进而实现持续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3.
惯性问题在企业组织运行过程中是切实存在的,惯性的存在严重束缚了企业的创新和变革。从"生态演化"和"认知惯性"两个方面分析组织惯性的形成原因,并进一步分析我国特殊情境因素——传统文化以及企业成长历史对惯性形成的影响;基于惯性因素探讨我国民营企业在转型期出现的两个突出问题——权力交接中的"接班问题"和管理创新中新管理方法及技术的"不匹配",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力求解决问题的钥匙。通过惯性分析为民营企业提高创新能力指明方向。最后,对克服组织惯性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党兴华  魏龙  闫海 《科学学研究》2016,34(9):1432-1440
针对创新组织的适应性行为,通过分析技术创新网络组织惯性产生的根源性,从结构惯性和认知惯性两个维度,探究组织惯性对渐进式创新和突破式创新的差异性影响,并引入网络嵌入性作为调节变量。以研发强度较高的行业为对象进行问卷调研,运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惯性对渐进式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相比认知惯性,结构惯性更有助于促进渐进式创新;组织惯性与突破式创新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相比结构惯性,适度的认知惯性更有助于促进突破式创新;关系嵌入在组织惯性对双元创新的影响过程中起到了显著的调控作用,结构嵌入的调控作用部分支持。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的适应性行为特征,对于提升组织创新能力、维持网络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崔淼  周晓雪 《科研管理》2022,43(10):89-98
摘要:数字经济下的企业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开展数字导向战略更新活动成为传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为此,本研究选取林清轩的单案例研究,探索数字导向战略更新的实现机理和演进路径。研究发现:(1)企业在开展数字化活动时,存在着认知、行动及商业模式等惯性力量,而组织学习是一种克服组织惯性的有效方式;(2)实现数字导向战略更新是一个过程,经过了数字化探索、数字化提升和数字化赋能阶段,在各阶段中,企业依次克服了认知惯性、行动惯性和商业模式惯性;(3)数字导向战略更新活动呈现出从IT端、营销端到流程端的数字基础设施改进、数字营销活动推广和数字业务流程构建的演进路径。  相似文献   

6.
根据和谐技术创新的定义,和谐技术创新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国家经济安全效益。加强和谐技术创新,可以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物质资源浪费、环境恶化、宏观及微观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在技术创新的流程中,企业处于后置主体的地位。国有企业要成为和谐技术创新的后置主体,必须采取措施,不断深化改革。比如改善治理结构;发展和谐企业家阶层,建立企业家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开展和谐技术创新的组织保障体系;大力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等。同时,政府应从体制、政策和具体措施等多方面为国有企业和谐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环境:一是营造有利于企业和谐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二是大力支持共性技术的研发;三是不断完善促进企业和谐技术创新的政策;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五是引导国有企业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7.
协同创新以开放、信任、共享为前提,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流动与共享,实现1+1+13的协同效应。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等不同主体以及各主体的内部功能单元均可成为网络组织的活性结点,形成多层次的网络组织。基于网络组织这一组织形式,对研发协同创新机制进行研究,提出从战略、契约、资源、利益分享、持续改进等5个方面构建研发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8.
组织惯性的动因与管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龙伟  李垣  王刊良 《预测》2004,23(6):1-4,42
尽管目前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在不断的变化,但组织惯性却严重的阻碍了企业变革与发展。本文试图从企业员工认知的有限理性和组织变化过程中的转换成本这两个角度来探讨组织惯性出现的根本原因;并从组织资源、组织结构、企业员工和企业文化这四个具体的方面分析了组织惯性的产生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克服组织惯性的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根据和谐技术创新的定义,和谐技术创新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国家经济安全效益.加强和谐技术创新,可以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物质资源浪费、环境恶化、宏观及微观经济效益不高等问题.在技术创新的流程中,企业处于后置主体的地位.国有企业要成为和谐技术创新的后置主体,必须采取措施,不断深化改革.比如改善治理结构;发展和谐企业家阶层,建立企业家创新激励机制;完善开展和谐技术创新的组织保障体系;大力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等.同时,政府应从体制、政策和具体措施等多方面为国有企业和谐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环境:一是营造有利于企业和谐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二是大力支持共性技术的研发;三是不断完善促进企业和谐技术创新的政策;四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五是引导国有企业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开放式创新与互补性资产为理论基础,选择腾讯众创空间为代表,采用案例研究方法探究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共创机制.研究发现:创新生态系统中各主体通过开放协作满足各自价值获取目标和生态系统整体目标,实现价值共创;创新生态系统各主体角色不同,大企业应该肩负引领作用,政府应该提供政策保障,其他组织机构给予资源支持,共同助力中小企业与初创企业的创新活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大企业通过双向流动开放式创新机制帮扶中小企业与初创企业创新成长,创新生态系统各主体开放资源,为中小企业与初创企业提供互补性资产,帮助中小企业与初创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获得收益.  相似文献   

11.
在产业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在创新网络中的惯性行为究竟如何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尤其是如何作用于渐进性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热点。基于开放式创新视角,以智能手机产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产业2000—2014年间主要企业间的专利引用数据进行专利网络分析和层次回归分析,探讨不同技术发展阶段企业惯性行为对其渐进性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企业渐进性创新能力主要受其在创新网络中开放度水平的直接影响,组织惯性通过调节二者关系间接影响渐进性创新能力;(2)在产业技术发展的萌芽期,仅结构惯性正向调节企业创新开放度对其渐进性创新能力的影响;(3)在产业技术发展的涌现期,组织惯性的调节作用消失;(4)在产业技术发展的稳定期,结构惯性正向调节企业开放度对渐进性创新能力的影响,认知惯性负向调节开放度对渐进性创新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东北振兴亟待从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但我国东北地区科研机构的大量科研成果并没有在东北本地转化。文章以中国科学院为例,在总结东北地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和成效的基础上,从主体和环境角度,对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虽然东北地区创新资源匮乏、中介机构能力较弱、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不强等因素在短期内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但全球经济发展长波也为科技成果转化活动创造了新空间,并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创新和技术进步是各种创新主体在生产、分配和应用各种知识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企业是创新的主要主体,无法发挥系统整合资源的功能,必须发挥国家和政府的组织功能,与大学、公共及私人研究机构、知识传播机构等主体共同创新。因此各种主体必须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相似文献   

14.
在企业、产业组织泛平台化发展的趋势下,平台化组织的创新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其作用机理又是需要深入研究。本文以员工的创新激情为着眼点,以创新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剖析了平台化企业的人岗匹配和资源赋能所具有的创新优势。以77家企业数据为样本,通过建立跨层次的结构方程模型,得到如下结果:人岗匹配和资源赋能对员工创新激情具有跨层次的正向影响,其中创新自我效能感部分中介了人岗匹配对创新激情的影响,完全中介了资源赋能对创新激情的影响;资源赋能正向调节了人岗匹配对创新激情的直接正向影响;平台化企业的人岗匹配和资源赋能的平均水平要高于非平台企业,平台化企业员工创新激情的平均水平也要高于非平台化企业。该研究有助于解析平台化组织的创新优势,有助于为企业的平台化组织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滕宇汯  卢现祥 《科研管理》2023,(11):124-133
基于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的典型事实,本文从企业内源性创新动力视角,运用PVAR模型,实证检验现阶段中国制造业企业是否陷入“创新驱动发展困境”及其内在原因。研究发现:制造业企业创新资源的吸收和转化能力不足,企业创新活动正向效应的长期性和贡献度并不理想,企业内源性创新动力普遍偏低,创新尚未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制造业企业仍陷入“创新驱动发展困境”,并且这一现象在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更加明显。因此,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新格局,加强制造业企业对创新资源的吸收和转化能力,是解决制造业企业发展困境的突破口。对于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而言,激发内源性创新动力、纠正“策略懈怠”的态度是重中之重。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依靠国家“支持中小微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的制度红利,积极从事基础研究,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道。  相似文献   

16.
科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面临资源约束情境下其如何通过提升突破性创新能力实现自主创新,并获得持续竞争优势,仍未得到充分的理论解释。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单案例分析方法,从资源编排视角出发,基于“认知-资源-能力”的理论逻辑,解析科创企业如何打破资源魔咒、突破路径依赖、实现创新能力进阶。研究发现,突破性创新萌芽阶段,市场领先化导向的创新使命在资源匮乏情境下促使企业采取资源拼凑策略,为以改变市场态势为核心的突破性创新能力提供信息支持。突破性创新推进阶段,产品本土化导向的创新使命在资源受限情境下促使企业采取资源探索策略,为以提高行业标准为核心的突破性创新能力供给产品资源。突破性创新实现阶段,技术自主化导向的创新使命在资源延伸情境下促使企业采取资源撬动策略,为以掌握关键技术为核心的突破性创新能力提供技术条件。本研究发现为科创企业基于资源视角制定管理策略、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7.
胡凯  汪兴东 《科技广场》2012,(12):30-35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合作为主要形式的协同创新战略对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意义.创新过程包括认知机会、形成创意、解决问题、形成原型方案、商业发展、技术运用和扩散等几个阶段.本文基于创新过程,对企业实施协同创新必须解决的选择合作伙伴、确定合作组织形式、提高合作效率等几个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DEA模型对陕西省制造业企业科技创新的研发效率,价值化效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医药制造业企业的价值化效率达到了DEA有效,但是研发效率较弱;小型企业的研发效率和价值化效率均达到了最佳;而大型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投入冗余,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所以医药制造业企业应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创新模式的优势,获取外部创新成果;充分发挥小型企业资源利用率较高的优势,鼓励大众创业,有效激发社会创新活力;政府应稳步推进大型国有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大型国有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基于创业认知理论,研究了资源可获得性认知通过创业导向影响企业成长绩效的作用路径。通过多元回归方法,对189个企业样本的实证研究发现,资源可获得性认知及创业导向都对企业成长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资源可获得性认知各维度与创业导向的关系中,除了人力资源认知、组织资源认知与风险承担性以及人力资源认知与创新性的关系不显著外,其他资源认知维度对创业导向各维度都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结果表明,创业导向各维度在资源认知与成长绩效之间的中介效应存在差异:对物质资源认知而言,创新性、超前行动性和风险承担性在其与企业成长绩效之间都起着部分中介作用;对人力资源认知而言,只有创新性和超前行动性在其与企业成长绩效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明显;而组织资源认知与企业成长绩效之间只有超前行动性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梁天宝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0):144-149
为探明科技型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前因,促进新创企业突破创业初期发展瓶颈,采用扎根理论挖掘提炼出影响科技型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因素,然后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建立各影响因素的逻辑层次关系.研究发现:影响科技型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主要因素有市场驱动、创新主体、创新协作方、创新协同、创业资源、宏观环境及创新期望等7个,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可分为4个层级,其中商业模式创新期望结果是最核心和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市场驱动和宏观环境因素共同组成外部不可控制因素.最后为进一步推动科技型新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发展,提出塑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文化、整合企业内外创新资源、强化企业与创新协作方的创新协同、保障商业模式创新资源供给与共享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