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校治理问题是当今学校发展中的重要课题。社会学在分析学校治理问题时,首先是把学校看作是一个"嵌入"于社会结构中的教育组织,它是在与其他社会因素互动过程中发挥其教化与社会再生产职能的;社会学视角的学校治理是一个政治、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互相博弈的动态平衡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学校内部的结构性治理和外部的功能性治理实现的;学校的结构性治理实质上是处理学校内部的"权力"分配与支配问题,功能性治理是处理学校外部的"资源"配置与分配问题;政府、社区、其他功能群体、家庭和社会文化等社会力量对学校的治理的影响是通过若干具体的社会因素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牛津大学和斯特灵大学治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责的分析,发现两所大学治理都是以权力共享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权力的制衡,且校长充分参与到大学决策体系之中,但两所大学在制衡机制的具体设计上仍存在差异。由此给我国大学内部治理改革与完善的启示是:"权力共享"是大学内部治理的重要理念,以"权力共享"为基础的制衡是大学应对竞争与实现组织目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推动和完善我国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有效的大学治理结构,它的实质问题是建构可以应对"冲突和多元利益"需要的决策权结构。提高大学治理的有效性是各国政府和大学的追求,在大学有效治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区分大学治理结构和企业治理结构,并注意大学权力划分明确。大学学术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协调高校内部的人际关系,发挥大学多方利益相关主体的作用以及制定并充分发挥大学章程在大学有效治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是大学内外多元利益相关者博弈后处于均衡状态的结果,一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与缓慢变革当中。从变革模式的维度来看,可以将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模式分为内部革命型、内部演化型、外部渗透型和模式移植型四种类型;从变革动因的维度来看,影响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动因包括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内部动因往往起到量的积累作用,而外部动因则起到质的飞跃作用;从变革内容的维度来看,寻找大学内部纵向权力分配的"平衡点"、横向权力的分工合作机制和最高权力主体的权限是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三个重点内容。研究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特征对于我国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更好地推进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主要因素,理清内部治理结构的机理和关系是一个重要课题.高等职业院校内部治理结构上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其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高等职业院校要在坚持与我国基本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前提下,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现代大学制度基本规范为引领,结合自身的教育特性,从组织构架、权力结构、运行机制上优化内部治理结构,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大学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多元化权力的合理配置与有效运行。我国目前大学治理结构中的权力构成虽然具有相应的法律来源,但在运行中却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与失衡。重构现代大学制度下的大学治理结构关键在于明确大学外部治理结构中政府与大学的权力界限,平衡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政治领导权、行政权、学术权以及民主参与权的合理运行。  相似文献   

7.
大学组织处于外部环境影响与内部力量影响的均衡状态,在组织内部具有理性科层组织和政治属性组织的双重属性,使得大学治理呈现模糊性和复杂性。高等教育机构受到的外部环境影响和内部因素制约都处于中等程度,既要受外部特别是政府与市场的影响又要保持一定的自主性,同时既受内部控制又要对外保持一定的开放度。现实的"实然"状态是在三角模型中,出现了学术主导型、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的不同治理模式;理想的"应然"状态是学术、政府、市场的内外部力量保持平衡,大学治理在内外部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保持相对自主的发展状态。从内部的理性科层组织和政治属性组织来看,大学治理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现实的"实然"状态要么是以科层官僚制为主,按照行政机构模式管理大学,要么过分强调某一部分人的利益与权力;理想的"应然治理"是既要发挥理性科层制的作用,提高治理能力,同时更要从政治组织属性看待大学治理,建立沟通协调机制,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组织文化,有效化解冲突。中国的大学治理要从"求变"到"求治",从治理变革走向治理建设,从治理体系转向治理能力,从治理目标转向治理效能,实现从大学治理的"实然"现状走向"应然"改革。  相似文献   

8.
论现代大学制度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大学制度是关于大学管理与运行的规则体系,是以大学的学术性本质为根据的,确定大学存在与发展的规则体系。大学的内部治理结构主要是指大学内部的主要管理权力机构的结合情况。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的特色在于除了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还包括以党委为领导的政治权力。如何处理好这三方面的关系成了搞好我国大学内部治理的关键问题。我国大学目前的内部治理模式是典型的集权模式,其主要的弊病在于党政不分、学术权力地位低微。本文针对这种情况对高校内部治理结构改革进行了分析,希望对我国大学内部治理改革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学内部治理变革承载着调整政府与高校边界、激发高校创新活力、推进依法治校、落实教育综合改革、体现大学"中国特色"等现实诉求。概念内涵上,治理体系是以大学"善治"为目标,以大学精神彰显、活力激发、绩效提升为导向,以民主参与、协商共治为理念,以制度体系为保障的大学秩序体系;框架要素上,围绕权力、权利、利益形成的"结构体系"是治理体系的抽象本质,"价值-制度-行动"体系是实质内容;治理体系的功能影响体现在价值体系、制度体系、行动体系等诸多方面。大学内部治理体系的构建需遵循以下原则:体现中国特色、尊重大学规律、兼顾开放性与耦合性、追求有效治理、平衡稳定性与动态适应性等。大学内部治理体系构建的策略路径需理顺内外部治理关系、完善运行规程、优化资源配置、涵养治理文化。  相似文献   

10.
学校治理问题是当今学校发展中的重要课题。社会学在分析学校治理问题时,首先是把学校看作是一个“嵌入”于社会结构中的教育组织,它是在与其他社会因素互动过程中发挥其教化与社会再生产职能的;社会学视角的学校治理是一个政治、经济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互相博弈的动态平衡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学校内部的结构性治理和外部的功能性治理实现的;学校的结构性治理实质上是处理学校内部的“权力”分配与支配问题.功能性治理是处理学校外部的“资源”配置与分配问题;政府、社区、其他功能群体、家庭和社会文化等社会力量对学校的治理的影响是通过若干具体的社会因素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大学内部治理中最突出的问题为权力配置失衡,学术权力缺乏实质性的话语权。重塑现代大学理念,确立教师在校务治理决策中的权威地位,构建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实行学术自由、民主管理、教授治校,是建设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应持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大学治理结构的核心是多元化权力的合理配置与有效运行。我国目前大学治理结构中多元权力在运行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与失衡。重构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治理结构关键在于明确政府与学校的权力界限,合理配置大学内部的政治领导权、行政权、学术权以及民主参与权。通过建设大学章程、规范权力运行程序、开放民主参与等多种途径监督与制约权力的运行,保障大学治理结构的平衡。  相似文献   

13.
学术自由与外部干预的冲突整合,作为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制度逻辑,为各类法定权力(权利)的互动格局演变提供了合法性支持与法理依据。基于"任务导向型"法权配置模式,世界各国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正在形成行政权力"上移"与学术权力"下沉"的"上下分治"格局。其中,以美国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传统公立大学的共同治理模式,受外部市场竞争机制的冲击而日渐式微。大学"中央控制系统"的行政权力持续增强,而学术权力则"退缩"至基层学术组织。而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欧陆传统的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则日益摆脱"国家管制"与"学术自治"的双重集权体制,表现出"契约治理"与"管理自治"的变革趋势。大学管理自治与学院式治理的持续博弈,构成欧陆传统国家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焦点。应基于任务导向型法权配置理念,依据全局统摄性、最低层次决策与学术事务归属等原则,对各类法权要素进行有效配置,形塑中国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的"互动式"法权结构。  相似文献   

14.
大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具有区别于其他组织的一些本质特性。我国大学构建内部治理结构应该回归大学的本质,把大学基本的组织特性作为切入点,充分考虑大学的职能多样性、主体多类性、权力多元性、权威分散性、结构复杂性等组织特性,满足这些组织特性的对应要求,从而合理做出大学内部组织安排、权力安排和制度安排,形成大学内部具体治理...  相似文献   

15.
完善公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推动高等教育体制变革的关键要素。文章通过对A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动因、内容及过程研究后指出:公立大学内部治理变革将由强制性制度变迁向诱致性制度变迁转变,推动公立大学内部治理变革的重要因素将逐渐由外转向内;平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学校和院系两对关系是公立大学内部治理变革的核心问题,是否能够处理好这两对关系事关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改革成败;以大学章程为首的公立大学制度规范将成为约束大学内部权力运行的“制度笼子”,将权力行使纳入法制框架才能真正实现依法办学、依法治校。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等教育政策从传统的"管理"走上"治理"的过程,其实是响应国家治国方针的重要转型策略,这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性变革。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核心是决策权力的分配,它分为系统层、大学层以及基层学术组织三个方面的治理。本文首先阐述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现状,然后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方式需要解决十个问题,分别是政校分开、社会问责、学校开办体制、法人治理结构、大学董事会、大学校长选取机制、学术权力、大学内部组织结构、基层学术组织、大学章程建设。最后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给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7.
地方大学治理体系现代化包括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程序化、治理方式的法治化和民主化、内部运行体系的效率性和多元价值整合的协调性等基本内涵,其进程受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政策、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高校间资源竞争态势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并面临着改革发展相对滞后、政府依附关系显著和阶段性制度障碍叠加等现实困境。为此,地方大学必须以领导体制创新回应地方政府、大学、业界、社会的多元价值诉求,以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平衡优化内部运行结构,并以大学章程的法制化和投入体制的多元化等路径创新推进管理体制和治理结构的渐进改革,实现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组织结构研究一直是组织研究领域中的核心问题。在高等教育领域,大学的组织结构被认为是影响大学组织运行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开放大学的组织结构是指开放大学在组织定位的引领下,在职责职权等方面分工协作的体系,具体包括开放大学组织的分工形式、层次等级、分校组织架构、权力划分、协作机制等内容。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看,亚洲7所开放大学在组织定位、组织环境、组织特征、组织架构等方面表现出诸多共性。由于所处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亚洲7所开放大学在分校组织构架、内部治理模式、学科组合方式、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配置方面存在一定差异。目前我国开放大学建设已进入实质阶段,探讨和解决开放大学的体制机制等问题已是不争事实,这首先需要从组织结构层面对开放大学进行重新调整和完善。我国开放大学应充分立足本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在组织环境方面加快终身教育立法进程,在分校组织架构方面强调分权管理和合作共赢,在内部治理结构方面注重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互制衡,在学科组合方式上探索多种模式。  相似文献   

19.
我国大学治理的提出,既是治理理论的借鉴与运用,也是形势发展所需。从外部治理看,我国政府角色要重新定位,社会力量要积极参与大学的管理;从内部治理分析,我国大学要提升学术管理的权力和地位,构建内部权力制衡结构。  相似文献   

20.
日本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推动了大学内部权力机构和权力主体重置,形成了决策权、执行权、审议权、监督权、选举权和罢免权分权而立的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事务决策的权力制衡机制。这种混合型治理结构促成了各方利益诉求的有效整合,形成了大学内部动态的价值与利益平衡。日本国立大学改革在带来成功的同时,也暴露出学部权力和责任关系不对等、校长集权缺乏有效监督等一系列问题。我国高校要批判地借鉴日本国立大学内部权力配置变革的经验,完善政策制度顶层设计,优化校院两级权力配置,形成多元参与的决策权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