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周文辉  孙杰 《科学学研究》2020,38(11):2040-2047
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孵化平台因其卓有成效受到业界关注,但它为何有能可赋的路径却尚未得到揭示。运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以韩都衣舍为研究对象,从机会-资源-团队适配视角剖析创业孵化平台数字化动态能力构建路径。研究发现:创业孵化平台经历了蓄能期、育能期、赋能期三个阶段,分别面临数量型、质量型与结构型要素失衡,平台相继采取了拼凑式适配、内涵式适配与协同式适配策略,先后形成了数字化组织能力、数字化运营能力与数字化共创能力,提炼出创业孵化平台数字化动态能力构建路径模型。它揭示了创业孵化平台如何有能可赋的过程“黑箱”,丰富和发展了数字化动态能力理论,并为如何构建创业孵化平台数字化动态能力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钉钉的纵向案例研究,剖析了服务型数字平台基于传统组织数字化转型的赋能机制的动态演化过程。研究发现,服务型数字平台赋能方式的形成遵循"需求确定—业务布局—赋能实现"的逻辑路线,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数字化赋能方式呈现"协同赋能—生态赋能—场景赋能"的动态演化规律。本文在已有文献认为数字平台可以在单一维度赋能的基础上,补充揭示了服务型数字平台通过在组织层、行业层、场景层的赋能基础设施布局,对群体组织进行全方位赋能的过程,从而贡献于数字化赋能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3.
数字经济时代,如何应用数字技术改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成为非数字原生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实现价值获取与创造的关键。文章采用案例研究法,以中国家电制造业企业海尔为研究对象,通过追踪其数字化转型及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揭示非数字原生企业构建新型创新生态系统的关键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基于数字平台的创新生态系统是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技术平台以及战略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案例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正是建立在上述组织基础、技术基础和战略基础之上。第二,管理变革是非数字原生企业建立数字化组织以及形成基于数字平台创新生态系统管理基础的重要途径,案例企业通过管理变革建立无边界组织以及数字化转型的组织基础。第三,技术平台是企业获取以及整合数字化资源、赋能生态伙伴的重要工具,能促进企业形成创新生态系统。案例企业正是通过技术平台汇聚数字化资源,以及向合作伙伴提供创新资源与支持性流程。第四,生态品牌战略为数字化情境下企业与生态伙伴确定价值共创方向提供指引,是非数字原生企业通过基于数字平台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基础。案例企业依据其生态品牌战略建设生态品牌和生态场景,并改善其与生态伙伴合作关系,进而提...  相似文献   

4.
李玲  陶厚永 《科学学研究》2023,(8):1507-1516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创新。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和组织变革准备理论,引入了数字化组织准备作为中介传导机制和数字化能力作为调节作用机制,构建了数字化导向对数字化创新影响机制的理论模型。通过回收的336份有效问卷对文中的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导向对数字化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化组织准备在数字化导向和数字化创新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显著;数字化能力在数字化组织准备与数字化创新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并进一步调节数字化组织准备在数字化导向与数字化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即:数字化能力越强,则数字化组织准备的中介效应越显著。研究结果丰富了数字技术赋能企业创新的相关研究,也为企业的信息化、数智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5.
建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创新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嵌入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产业链融通创新机制。研究发现,嵌入工业互联网平台有利于推动产业链融通创新;影响产业链融通创新的因素可以归纳为驱动、阻滞与调节3类;产业链嵌入工业互联网平台后,驱动因素的作用效果更明显,阻滞因素的负作用被弱化,调节因素发挥积极作用的阈值范围更大。政府应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与平台企业一起积极打造健康、共赢、安全、繁荣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提高融通创新收益和企业合作黏性,带动产业链内企业共同发展,增强产业链韧性。  相似文献   

6.
基于“技术-组织-环境”理论框架,以45家制造企业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索企业技术、组织以及环境对制造企业数字化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工业互联网应用、创新资源、高管技术背景、人才基础、市场竞争、政府支持等因素并不是制造企业数字化创新的必要条件,单个因素无法有效促进制造企业数字化创新;(2)形成制造业数字化创新共有5条路径,被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技术-环境协同型、技术-组织协同型、技术-组织-环境协同型;(3)工业互联网应用和人才基础对于推动制造企业数字化创新具有普适作用。研究结论有助于揭示制造企业数字化创新发展背后多重因素的协同作用机制,为中国制造企业数字化创新提供有益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7.
构建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并进行有效战略管理,对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研究缺乏对我国产业情境和数字化情境的充分关注。基于综合优势理论,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探索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综合优势形成机理。研究发现:系统经历数字化创新“蓄能期—赋能期—扩能期”演化;基于我国制度、技术、市场情境的特色驱动机制,系统沿着“主导优势选择—核心能力培育—综合优势形成”的战略路径循环发展;伴随主导优势“数字资源—数字平台—数字生态系统”动态选择,系统依次培育了分布式创新、重组创新和跨界融合创新的核心能力,并促进综合优势同步形成与持续演化。研究旨在推动本土战略管理理论创新,丰富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竞争战略研究,并为新兴产业创新战略及政策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众多组织障碍,本文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视作数字主导的逻辑被引入组织,与原先的制造主导逻辑实现更替,从而在组织和场域层面逐渐获取“数字化”合法性的动态过程。通过对正泰的纵向案例研究,构建了制度视角下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在数字化转型合法性构建与扩散的过程中,试点试验、集体试验、催化这3类机制扮演了重要作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伴随了组织层面和场域层面的相互促进,形成了一种“共时变迁”的双向互动。研究结论既对制度视角下的数字化转型文献有重要启示意义,同时也对技术和能力视角下的数字化转型文献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刘立  王博  潘雄锋 《科研管理》2012,33(6):16-23
本文通过对光洋科技公司成长历程的案例研究,探讨了科技创业企业在不连续技术变化环境中动态能力形成、成长和演化的内在机理。研究发现,以创新成长为目标的动态能力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仅有创业的成功和企业家远见不足以支撑企业的可持续性成长。创新领先战略、创新源发现机制以及包括技术能力在内的组织能力的协同演化是科技创业企业实现成长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基于理论研究和文献分析,提出企业数字化创新实现的跨层机制模型.在该模型中,影响企业数字化创新包括基于生态层和企业层的跨层次投入要素、数字化能力的中介作用、外部环境与组织文化的调节作用.为未来的实证研究夯实理论基础,同时对企业数字化创新实践提供重要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11.
我国“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但目前数字化转型相关研究多集中于单一维度分析,情境与实际不符,因此从组态视角,比较分析企业数字化转型多重影响因素的组态效应,为揭示我国企业高数字化转型强度的多元路径及其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以2010—2020年沪深两市中100家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大数据文本识别手段刻画企业数字化转型强度,检验资源基础、动态能力、行业竞争强度、环境不确定性、高管风险偏好、企业文化6个条件及不同条件组态对转型成效的效应,分析多重因素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复杂因果机制。结果发现:(1)单个数字化转型要素条件并不构成数字化转型高成效的必要条件;(2)存在5条驱动企业高数字化转型的路径;(3)环境不确定性程度要素对动态能力要素有一定的替代性,动态能力要素对资源基础要素有一定的替代作用,行业竞争强度要素对动态能力要素有替代性。最后根据研究发现,对我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出优化环境评估体系、增强环境识别能力,创新企业文化体系、提升高管领导力,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动态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孟科学  候贵生  魏霄 《科研管理》2018,39(10):31-39
拓展适应性信念系统动态演进分析方法,将企业的异质信念和场域压力参数化,揭示了特定场域压力下企业市场信念类型转换,进而影响创新投入波动的内在机制,并通过仿真模拟了波动的条件和特征。发现:场域压力及企业对回应场域压力后所获得要素资源的合意性判断是影响自身生态创新投入决策的关键因素;组织场域压力越强,生态创新投入体系越易于实现持续稳定发展,且非创新投入向创新投入的切换不但初始冲击小而且会更早向均衡状态收敛。设计优良的选择性环境政策对企业生态创新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当今数字经济和VUCA时代,如何提高创新柔性以响应动态环境是摆在所有制造企业面前的难题,对中小制造企业而言,由于自身资源相对短缺和资源管理能力不足,提升创新柔性的机制具有特殊性。本文基于资源编排理论的过程视角,结合中小制造企业固有特性,引入平台生态嵌入作为构建资源组合的新形式、数据赋能作为实现资源连接和供需精准匹配的前提和基础、价值共创活动作为推动资源有效利用的新途径,建立了三者与创新柔性间的理论模型。基于106家嵌入工业互联网平台生态的中小制造企业样本,通过PLS结构方程和层次回归方法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平台生态嵌入对创新柔性具有倒U型影响,并且受到数据赋能的正向调节;价值共创活动在平台生态嵌入与创新柔性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数据赋能对创新柔性具有正向作用,并调节了价值共创活动在平台生态嵌入与创新柔性之间的中介作用。本文在理论上揭开了中小制造企业创新柔性的提升机制,对资源编排理论做出有益补充,同时对中小制造企业如何有效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等资源提升创新柔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应用催生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新趋势。虽然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的重要性已被学界和产业界所认识,但是已有研究未能系统揭示数字资源零基础的制造企业是如何在数字技术动荡背景下构建数据驱动动态能力。本研究从资源编排视角,采用纵向案例研究法,以浙江泰普森公司为研究对象,探讨制造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动态能力的演化问题,构建了“间断-连续”的非线性动态演化模型。研究发现:在数字从属、数字匹配与数字驱动构成的数字化转型三阶段中,动态能力借由资源编排行动,从数字重组、数字捕获与数字感知三个维度逆向递进推动企业数据驱动动态能力的自指性构建;技术动荡性会触发资源编排行动与数据驱动动态能力生成的演化间断,内化关键资源是实现数据驱动动态能力“间断-连续”跃迁的核心所在。本研究打开了制造企业数据驱动动态能力演化过程的“黑箱”,对数字转型背景下扩展资源编排及动态能力理论的应用,指导中国传统制造业数字转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揭示数字化水平对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根据动态能力理论和商业模式冰山理论构建了地区数字化水平与动态能力对商业模式创新跨层次影响的理论模型,基于59个城市的415家制造企业样本数据,采用多层线性模型开展实证研究,并选取典型案例对实证结果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地区数字化水平对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正向影响;吸收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均对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正向影响;吸收能力、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均正向调节地区数字化水平对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本研究拓展了商业模式冰山理论的应用范畴,丰富了商业模式创新前因的研究成果,并为数字化环境下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实践提供了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转型是目前零售业面临的主题,数字化正逐步改变企业的资源能力体系和价值创造模式。本文基于中国4家代表性新零售企业的多案例研究,提出了一个数字化转型机制的解释框架。研究发现,数字化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机制的核心:既要重点提高数字化基础设施构建与应用、数字化治理和数字化陷阱跨越等能力为核心的数字化能力,也要重点拓展基于数字消费者、数字生产要素和数字生态的价值创造及价值获取能力。本文从两种能力视角丰富了数字化转型研究,增强了理论的解释力;同时,运用多案例将以往集中于零售业的研究拓展到品牌商和平台,研究全行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背景下零售的数字化转型机制。研究结论有助于零售数字化转型机制的理论创新,对解决零售数字化转型实践中“转型找死、不转型等死”的现实难题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术界对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聚焦于互补者所具备的不同互补性关系对于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演进的影响机制,基于赋能理论视角,选取以JD集团为核心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及互补者K1和K2作为案例,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分析,探索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核心企业与互补者之间的互动演化以及赋能过程,并通过互补者类型区分揭示赋能过程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核心企业的生态价值主张伴随数字平台的升级迭代不断清晰化和明确化,其动态演化性影响互补者数字创新结果;基于数字创新基础差异性的迁移型和原生型两类互补者表现出不同的互补关系演进路径,前者拥有一定的数字产品开发能力,与核心企业的关系是从双向唯一互补性关系逐步演变为唯一互补和超模互补共存的关系,而后者与核心企业则是从单边依赖的单向唯一互补性关系逐渐演化成双向唯一互补性关系、再到唯一互补和超模互补共存的关系;互补性关系具有动态演进性和差异性,影响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赋能过程,逐渐从核心企业单边输出式赋能转向生态多边共创式赋能。因此,核心企业基于数字平台搭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要重视不同演进阶段赋能机制的特点以有效激发互补者创新,各类企业要拥抱数字创新以获...  相似文献   

18.
现有研究强调了企业大数据能力的作用,但缺乏探讨其如何形成以赋能产品创新绩效。依据“三参照点”与动态能力理论,遵循“CEO认知—CEO行为—企业能力—绩效结果”的分析思路,利用关键威胁与绩效衰退威胁认知分别代表“失败”与“损失”决策功能区,比较分析了两种不同程度的威胁认知通过CEO数字化支持行为形成制造企业大数据能力赋能产品创新绩效的机制差异。利用华南地区两时点调查的311家制造企业问卷数据,采用PLS-SEM工具进行实证检验,结论如下。关键威胁认知(失败)通过提升CEO数字化支持行为形成制造企业大数据能力赋能产品创新绩效的链式中介效应显著,而绩效衰退威胁认知(损失)的链式中介效应未得到支持,但能够提升关键威胁认知,进而促进CEO数字化支持行为形成制造企业大数据能力赋能产品创新绩效。跨群组比较分析表明,产业类型和企业规模会对以上发现产生不同影响。研究结论加深了威胁认知与战略行为关系存在异质性结果的认知,能够为制造企业形成大数据能力赋能产品创新绩效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价值链数字化赋予企业形成以数字为关键要素的新的价值创造函数,以数字化、智能化改变价值创新方式,使能创新主体的交互链接结构网络化,降低创新风险,从而赋能创新绩效。既有研究缺乏对企业价值链数字化和价值链数字化广度与企业创新绩效因果关系的微观证据。研究基于世界银行中国制造企业微观调查数据,考察企业价值链数字化和价值链数字化广度延展产生的创新赋能效应,明晰其赋能机制。研究发现:(1)企业价值链数字化和价值链数字化广度延展能显著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企业价值链数字化和价值链数字化广度均可通过三类中介机制作用于其创新绩效:一是信息共享效应,具体为信息交互与信息交互广度延展;二是知识溢出效应,具体为开放式创新和开放式创新广度延展;三是资源效应,具体为融资约束缓解。(3)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价值链数字化和价值链数字化广度增加对小企业的创新赋能边际影响更大,而对企业开展各类创新活动产生赋能效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平台企业创业往往是从已有制度场域切入进而向新制度场域拓展,这一过程中,企业常常面临旧场域制度压力和新场域制度真空的两难,已有研究对此应对策略尚缺乏深入剖析。本研究以网约车平台企业从出租车业务向专快车业务的场域拓展为例,剖析其制度创业行为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1)新旧制度场域对企业形成制度压力和制度真空,企业的制度工作目标各异,旧制度场域强调保持制度前提下的合法性获取,新制度场域强调创造制度下的合法性构建;(2)旧制度场域(出租车业务),平台企业利用已有供方用户基础,从供方切入快速做大进而吸引需方,属于保持制度下的制度创业;新制度场域(专快车业务),平台企业深入挖掘已有需方的多样化需求,满足需方以创造多元市场,进一步利用需方锁定帮助其创造新制度。(3)平台企业达到旧制度场域“冷启动”时,要从保持制度向创造制度进行转移,一旦进入新制度场域,需以“引爆点”作为发展目标,从而成为细分领域寡头。本文在场域转变视角下分析了平台企业的制度创业行为,结合平台企业特征,揭示了其内在机理,为制度理论在互联网平台情境下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