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鸿佳  王亚婧 《科学学研究》2024,(1):146-157+182
数字经济时代下,制造企业利用大数据资源促进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必然选择,并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运用Mplus8.0软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方法(SEM),以427家制造企业为样本,结合动态能力理论和组织惯例理论,对制造企业大数据资源、数字动态能力、组织惯例更新与数字化转型绩效之间的影响展开研究。实证结果表明:大数据资源、数字动态能力的3个子维度:数字感知能力、数字利用能力和数字重构能力以及组织惯例更新都正向影响数字化转型绩效;数字利用能力、数字重构能力和组织惯例更新分别对大数据资源与数字化转型绩效关系具有中介效应;数字动态能力和组织惯例更新对大数据资源与数字化转型绩效关系具有链式中介效应。本文将在理论上拓展数字化情境下大数据资源对数字化转型绩效的影响研究,推动从动态能力理论和组织惯例理论研究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探索;在实践上有助于指导制造企业在动态环境下借助大数据资源,提升数字动态能力,加快组织惯例更新,进而实现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2.
随着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连续数字化转型成为一种重要现象。数字化能力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先决条件,成为企业撬动转型发展的支点,但文献对数字化能力的前因及动态性缺乏充分的理论解释。针对飞贷2010-2019年的连续数字化转型实践,基于资源编排视角探索连续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化能力的形成前因、效应机制和进阶路径。研究发现:(1)连续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数字化能力呈现数智技术能力到技术复用能力的转变;(2)资源编排呈现集成式资源构建与自洽式资源协调到解耦式资源构建与外植式资源协调的转变;(3)集成式资源构建与自洽式资源协调分别发挥资源短时重构效应和创新迭代效应形成数智技术能力,解耦式资源构建与外植式资源协调分别发挥模块耦合效应和迁移外生效应形成技术复用能力。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转型彻底颠覆了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组织要素联结关系,但其驱动组织协同管理与创新的内在机理仍然不甚清晰。从资源编排理论视角出发,对人瑞集团2010—2021年从需求拉动型人力资源服务模式到智能匹配型人力资源服务模式的数字化转型过程进行了全景展现。结果表明,数字时代的资源编排过程包括业务资源数据化、数据资源场景化、数据资源智能化三个阶段,数字技术的发展通过影响组织的资源编排过程,继而影响企业为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同时,数字资源编排基础上的数字化转型还重构了人力资源服务的价值创造机制,包括价值感知机制、价值联结机制和价值共创机制,继而驱动形成“客户—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劳动者”多主体间协同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4.
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制造企业智能化。基于TOE理论从技术、组织和环境层面构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驱动因素模型,借助爬虫技术归集基期企业年报中“数字化转型”特征词,筛选出175家开展一定规模数字化转型的制造企业作为样本案例,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从组态视角探究6个前因要素如何协同驱动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发现: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多重前因变量协同发力,任何单一因素均无法作为结果产生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制造企业高数字化转型组态主要有4条,进一步可归纳为技术-组织主导型和全要素驱动型,具有“殊途同归”的特点;各组态之间存在重叠和潜在替代关系,其中数字技术创新和知识密集度是推动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研究结果揭示了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多重驱动因素之间的复杂组态效应,对制造企业数字化具有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文章基于TOE分析框架,以2016—2020年68家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利用NCA和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探究“技术-组织-环境”维度的前因条件驱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研究表明:任何单一的前因条件均无法独立成为驱动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高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受到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企业数字人才投入、企业数字专利数、企业数字化业务模式和数字技术市场成交额六个条件的“多重并发”影响,并形成了数字环境孕育和内外联动渐进两类组态路径。环境维度因素是导致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失败的重要原因。结合该研究结论,从加强前因条件联动匹配、因地制宜探索驱动路径、统筹优化数字环境等方面提出促进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数字赋能和商业模式创新理论,本研究结合案例研究和定性比较分析探究两者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协同机制,并追踪其转型过程的进化路径。研究发现:(1)数字赋能转型机制可分为管控赋能、价值赋能和级联赋能;(2)制造企业商业模式创新主要有创收型和编排型商业模式,且对数字化转型具有倒推作用;(3)协同驱动路径有集群创导驱动、价值创新驱动、资源连接驱动和精益管控驱动路径;(4)在协同推动转型过程中,价值赋能、级联赋能、创收型商业模式和编排型商业模式均是推动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条件,管控赋能是边缘条件。本研究拓展揭示了数字赋能和商业模式创新对数字化转型协同推进的轨迹,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数字化转型是推动我国制造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TOE理论框架,构建了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模型,并运用fsQCA方法探究6个前因条件与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复杂组态效应。研究发现: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并非由单一因素驱动,而是技术、组织、环境条件协同作用的结果。制造企业高数字化转型存在4条驱动路径,根据核心条件不同可归纳为“全要素驱动型”、“技术导向型”、“规模优化型”和“内外联动型”;而非高数字化转型仅存在1条“要素缺失型”路径。研究结果不仅从组态视角丰富了数字化转型的相关研究,而且也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8.
数字经济背景下,科学衡量我国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程度并深入探讨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和主要驱动路径对于区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从数字化技术转型、数字化创新能力转型和数字化效益转型三方面构建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体系,并将改进熵权法和灰色关联模型相结合,对各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程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法,从技术、市场、政府三个维度的“组态效应”研究数字化转型的路径选择。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区域发展不平衡,但总体仍遵循东、中、西梯度空间分布格局。各地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程度高的驱动路径有5条,可将其归纳为资源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两种模式。研究结果揭示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背后的多重因素间复杂本质,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9.
基于资源编排视角,通过艾默生与奥的斯的纵向案例研究,探索制造企业如何通过资源动态编排构建服务创新能力及其演化路径。研究结果显示:(1)制造企业资源编排包含三个过程:构建资源组合、资源归拢整合与资源转化利用,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资源编排有不同的表现形式;(2)环境动荡性引发企业能力与其所嵌入情境之间的冲突是企业培育服务创新能力的前提,对关键资源的编排是企业构建服务创新能力、提高市场适应性的基础;(3)服务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服务覆盖能力、服务流程化能力和服务开发能力,资源编排的不同方式导致服务创新能力的跃迁和序列效应。  相似文献   

10.
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众多组织障碍,本文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视作数字主导的逻辑被引入组织,与原先的制造主导逻辑实现更替,从而在组织和场域层面逐渐获取“数字化”合法性的动态过程。通过对正泰的纵向案例研究,构建了制度视角下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在数字化转型合法性构建与扩散的过程中,试点试验、集体试验、催化这3类机制扮演了重要作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伴随了组织层面和场域层面的相互促进,形成了一种“共时变迁”的双向互动。研究结论既对制度视角下的数字化转型文献有重要启示意义,同时也对技术和能力视角下的数字化转型文献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数字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企业的竞争基础,“强弱易势”成为行业发展常态。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建设制造强国是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保障,在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背景下我国如何紧抓数字化发展机遇,依托数字技术驱动制造业技术赶超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战略意义。研究以机会窗口和动态能力为理论视角,基于2011—2020年中国先进制造企业微观层面数据,以技术、需求、政策三大机会窗口为桥梁,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动态能力条件下数字化对技术赶超的影响和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缩小了追赶企业与前沿企业间的技术差距,促进了技术赶超,该结论在经过更换变量、改变固定效应等稳健性检验和考虑内生性后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显示,数字化对技术赶超的推动效果在国有企业、技术相对密集型或技术与资本均相对稀疏企业、外围城市和中部地区企业更加明显。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能够通过增加技术、需求与政策机会窗口促进企业技术赶超;进一步分维度机制检验显示,突破性技术创新与研发性政策支持相比渐进性技术创新与生产性政策支持,在数字化与技术赶超间构建了更为有效的追赶路径;此外...  相似文献   

12.
为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企业绿色转型,以中石化为例,基于资源编排视角,遵循“情境—过程—绩效”的逻辑主线,探索重污染企业资源识别、资源行动和价值创造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1)认知结合情境所对应的资源状况,依托资源识别能力,匹配绿色转型需求,推动企业采取差异化的行动策略。(2)受情境驱动的影响,资源行动在资源识别和价值创造之间发挥着显著的中介作用,按照“资源构建—资源转化—资源协奏”的渐进式轨迹演化。(3)资源行动带来了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汇集,通过开展高质量的价值创造活动,实现了从单点突破、双向融合到全价值链交融的不断进阶的价值优化。  相似文献   

13.
数字化转型是我国制造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研究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TOE理论框架,以江苏省内128家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采用必要条件分析(NCA)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从组态视角研究“技术—组织—环境”层面的6个因素如何协同作用影响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结果表明:上述6个因素均不足以独立成为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条件;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多个前因条件协同作用的结果,具有多种前因组态;制造企业高制造过程数字化水平的前因组态包括数字技术推动型和数字生态主导型;制造企业高商业模式数字化水平的前因组态包括全价值链数字化型和数字生态孕育型。同时,本文亦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非高水平前因组态进行了分析,发现数字技术和业务数字化的不足分别是导致制造过程和商业模式数字化非高水平的关键原因。本文不仅为数字化转型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对我国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提供了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是中国制造业从“制造”向“创造”转变的重要前提,也是破解“卡脖子”难题、应对“科技脱钩”的根本举措。本文基于资源编排理论,探究了初始创新资源紧缺的中小制造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路径与机制。研究发现:(1)依据驱动因素与资源条件不同,中小制造企业分别采取集聚型资源结构化、重构型资源能力化、开放型资源杠杆化的资源编排方式,内外资源编排行动匹配差异化机制有效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2)中小制造企业采取正向适应性逻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趋向间隔性突破式创新与持续性微创新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路径,企业在技术网络深度的精耕与市场运营广度的拓展中实现快速成长与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丰富了技术创新理论与资源编排理论,为中小制造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是否开展数字化战略变革中扮演着决定因素,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整合管理者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数字化转型意愿—企业数字化转型行动于一个理论框架,根据263家传统制造业企业有效问卷调查,探索传统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企业管理者的预期收益(行为态度)、竞争压力(主观规范)、组织敏捷性(知觉行为控制)通过数字化转型意愿的中介作用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产生正向影响;设置数字官职位的企业,更能提升数字化转型意愿;冗余资源和组织学习分别正向地调节了数字化转型意愿与数字化转型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数字经济背景下,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成为创新发展和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的关键。研究运用扎根理论方法选取15家数字化转型领先的农业企业进行编码提炼,探究构建影响因素TOE模型,并从横向要素协同和纵向动态演进两方面比较归纳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机制。研究表明,(1)数字技术应用、数字技术跃迁、组织基础要素、组织管理跃迁、外部宏观环境、内部微观环境是影响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因素;(2)案例横向比较,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大致分为技术驱动组织环境协同型、组织驱动技术环境协同型、环境驱动技术组织协同型;案例纵向比较,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经历了试点(局部试点、补短优化)、扩展(平台扩展、跃迁变革)、整合(资源整合、数字农业)3个阶段。以期为我国农业企业全面布局和有效推进数字化转型提供借鉴经验和指引,加速以农业企业为核心的农业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进程。  相似文献   

17.
   一方面,大数据使整合更大范围内的互补资源成为可能,制造业服务供给能力日益集中;另一方面,大数据也提供了满足服务需要的更多实现形式与获取途径,制造业服务需求日益异质;如何响应数据赋能对制造业服务化的供给侧、需求侧以及两者匹配的三重冲击决定了制造企业服务化的成败。基于“供给-需求”匹配视角,本文利用美的单案例扎根探究,采用商业模式创新框架分析数据赋能驱动制造企业服务化的作用路径,研究表明:(1)数据赋能分别通过战略导向、数据特征利用与多主体实时交互,继之以资源利用为共通媒介,然后影响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捕获三个维度来驱动制造企业服务化;(2)数据赋能驱动制造业服务化表现为“数据赋能-工业数字化能力、产品数据利用能力、客户价值互动能力的提升-工业服务化、客户服务化与价值服务化的组合影响”的动态过程。本研究引入了制造业服务化的需求侧,扩展了数据赋能驱动制造企业服务化的作用路径,为制造企业服务化提供了以“供给-需求”匹配为核心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以261家制造业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协同理论,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索企业外部因素(数字环境、融资环境、技术环境)和内部因素(内部管理能力、资源获取能力、自主创新能力)对制造业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多重联动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单个因素并不会构成高企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但自主创新能力对推动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具有普适作用;数字环境主导下资源与创新驱动型、数字环境助力下自主创新驱动型和企业内部自主创新驱动型三种组态可以促进高企业转型升级,不同组态代表着不同内外部环境下转型升级的多重实现方式,尤其对于一线城市来说,数字环境与企业内部环境对企业转型升级存在协同效应;非高企业转型升级也包含三种组态,它们均显现出自主创新能力缺失的问题,再次印证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对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作用。研究结论丰富了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因素,并从整合视角挖掘了国有企业转型升级的内外部协同机制,从而推动了数字经济背景下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研究。  相似文献   

19.
数字经济背景下,数字化转型与创新成为企业紧迫而现实任务。与传统创新相比,数字创新的融合性和生成性特点使其具有前所未有的复杂性。企业需要系统构建数字创新动态能力才能适应数字化经营环境和获取持续竞争优势。以动态能力观为视角,考察了哪些流程、程序、组织结构和指导原则,即动态能力的微观基础,使现有企业能够有效地进行数字创新。通过对15次半结构化专家访谈数据以及补充数据分析与编码,研究发现了数字创新背景下动态能力的感知、捕获和转型三方面的八个关键微观基础。研究结果不仅为数字创新和动态能力理论文献提供了增量贡献,还为企业开展数字创新实践活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我国制造业面临产品生产、组织治理、生态构建等现实困境,而数字化可以为悖论治理提供助益。本文按照“悖论困境—悖论治理”的分析思路,探究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悖论治理机理。依据文献梳理和“灯塔工厂”案例实践,聚焦于制造业的特殊性,挖掘产品、企业和产业三个层面的独特现实困境与解决方案,发现制造产品层面存在“流程—离散”与“规模—定制”的悖论困境,制造企业层面存在“集中—分布”与“产品—服务”的悖论困境,制造产业层面存在“竞争—合作”与“依附—自建”的悖论困境。从产品的生产转型、企业的战略转型和产业的生态转型三方面解构了六对悖论困境的数字化治理过程,并相应细化了六对悖论困境的治理手段和治理效果。考察数字化转型启动期、过渡期和平稳期下制造业悖论的变化演进,并基于资源聚合作用和能力催化作用两方面剖析数字化转型的阶段跃迁机制,明确了多对悖论困境的具体表现、演进过程和辩证关系。研究结论为制造业提供更加明确、清晰和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