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义理论由法国释义学派提出,指出翻译时要脱离语言外壳,着重强调口译时的意义表达与传递。如何有效地翻译领导人讲话中蕴含的富有人文底蕴的文化负载词,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是译者面临的挑战。本文采用了近年来外交部领导人讲话中文化负载词的口译实例,运用释义理论进行分析整理,用实例探析表明在翻译外交发言中的文化负载词时,释义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外交是国家进行交流的主要途径,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外交当中的口译等是在两种语言的转换当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外交口译的质量也就决定着外交活动是否能顺利进行。随着中国社会的蓬勃发展,外交口译工作担当了增进国家关系,实现交流、合作与发展的重任。本文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采用释义法、选词法以及简译法对外交语言的翻译方法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3.
巴黎高翻学院提倡的释义理论经久不衰并不断发展,对今天的口译研究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释义理论曾提出,翻译要脱离语言外壳,取其意义与思想。商务口译作为口译的一个重要内容,有着其自身的特点与要求。从释义理论的视角出发,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商务英语口译的特质,并有目的地训练商务英语口译,从而有效地提高商务英语口译能力。  相似文献   

4.
口译不是简单的语际信息传输,而是借助语言转换进行的动态文化交流活动。鉴于东西方两种文化的差异,译者在翻译时要切实考虑目的语接受者的文化接受能力和期待,尽可能准确地传递原语信息。基于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学派的目的论,探讨实现有效文化传播的口译策略对英汉口译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语言文化的差异造成了语言缺失现象,语言缺失是口译现场的一大交流障碍.根据跨文化交际理论,在词汇、短语、语句、段落等语言缺失的几个层面,针对口译现场的语言缺失,有若干翻译技巧可资利用,包括释义、省略或添加、重组或转述等方法,都有助于口译员更有效、更恰当地处理口译现场的语言缺失现象.  相似文献   

6.
作为释意理论的核心,“deverbalization”(脱离原语语言外壳)描述了在原语理解和译语再表达之间,“意义”脱离原语语言的过程。基于释意理论的观点,在口译这个多任务同时处理的认知活动中,译员需有效识别并重构处于不同情境中的翻译单位,摆脱原语的表层结构束缚,才能真正达到信息和意义的动态对等。因此,在口译教学中,情境建构教学模式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7.
耿立 《英语广场》2021,(11):51-53
对于口译译员来说,从掌握语言和言语外知识到完成口译的每个阶段都不容易。掌握语言阶段属于口译的“译境”阶段,而对言语外知识的掌握是口译“意境”的基础。要实现从“译境”走到“意境”,译员必须发挥译者的主体意识,对信息或者言语外知识进行解读,让源语信息能够清楚明白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解读”是和“释义派”理论提倡的“释义”同样重要的口译环节,但是比“释义”更复杂、有效。“解读”是口译“译境”到“意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政府记者招待会中出现的中国特色词汇具有较强文化特征,大多承载着文化历史背景。结合中国特色词汇在记者招待会中口译的例子,对释义理论提出的口译理解、脱离原语外壳、再次表达三个不同阶段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行策略,尤其针对第三阶段的译语产出阶段,列举如语言对等翻译、意译、直译加解释、句式重组等不同策略。  相似文献   

9.
释意派翻译理论指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译意,应是"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本文以释意派理论为基础,阐明教师在培养学生具有语言功底的同时,更需要培养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加强学生处理文化转移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口译教学效率与质量.  相似文献   

10.
随着翻译理论界对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型",越来越多的人从过去关注翻译活动中"语言层次的转换"逐渐过渡到更加关注这种双语转换过程中的"文化因素"。高校口译教学或口译培训机构过分强调语言技能训练,忽视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导致一些译员从事口译活动时,只注重语言表层意思的转换,对文化信息的处理显得无能为力,直接影响到发言人与听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由此可见,高校英语专业在本科阶段的基础口译教学中,应转变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使口译员能真正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用语用学理论解释翻译现象。运用语言顺应理论解释口译过程中的译语如何顺应语境因素 ,顺应原语的语言结构成份 ,顺应口译的动态过程 ,使译语连贯、得体地再现原语的真实意图。  相似文献   

12.
广告翻译既涉及语言转换,又涉及文化信息的传递,而后者往往会给译者造成更大困难。从文化差异、广告翻译的目的着手,结合众多实例,可以探讨英汉广告互译中如何处理文化信息,在广告翻译中可采用保留或重视原语文化信息、替换原语文化信息、增添译语文化信息、对原语文化信息进行删减四种基本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虽然许多学者对语用模糊作了深入研究,但很少分析外交语言中模糊信息的语用功能和翻译策略。本文在分析模糊语言在外交活动中发挥的语用功能的基础上,总结了外交口译活动中模糊语言的口译策略。  相似文献   

14.
口译中处理文化因素的灵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对于口译工作者来说,除了掌握翻译语言表层的信息外,更重要的是掌握翻译语言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口译过程中一些尴尬局面的出现,除了语言技能方面的欠缺之外,往往是由于译者对双语文化差异缺乏深刻的了解造成的。本文指出在口译工作中译者应强化跨文化意识,并提出了口译中处理文化因素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释意派翻译理论指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译意,应是“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的。本文以释意派理论为基础。阐明教师在培养学生具有语言功底的同时,更需要培养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加强学生处理文化转移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口译教学效果与质量。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6,(28):16-17
在现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背景下,我国改革进入一个新时期,与此同时,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日显重要,从新一届国家领导人频繁进行国事访问,到中国举办一系列活动的国际参与度,以及中国提倡的亚洲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银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立,都说明了我国正主动"走出去"。在这一对外交流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加大我国的文化输出。从国家主席习近平不同场合的政治讲话中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文化负载词屡见不鲜。如何高效、巧妙地传播中华文化,成为口译员面临的新任务。本文首先对文化负载词进行定义,其次以释义理论作为理论基础进行阐述,最后从释义理论的角度探讨文化负载词的口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汉语与英语在语言层面以及汉民族与英民族在文化层面都存在诸多差异,翻译过程中使用释义法可以正确传达源语信息,沟通这些差异。释义法包括逻辑释义法和信息释义法,这两种释义法有各自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我国与英语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文化交流更广更深。英汉语言中的文化语词的翻译问题愈来愈显得重要。如何有效翻译两种语言中蕴舍丰富文化底蕴和色彩的语词,直接影响着翻译的质量和交流的畅通。因此,最大限度降低文化差异的可译性限度,提高文化差异的可译性,实现文化语词的信息传递和交流,对英汉语中的文化语词,译者应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采取移植、替代、释义、淡化或注释的方法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不同语言是不同文化的载体,所以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必须尽可能做到文化信息的对等,注重文化信息在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传递。本文认为要真正实现这一点,翻译中必须做到直译意译和释义加注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语言本来应该尽量明确,但模糊性也是语言的固有属性。语言中的模糊信息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交际者在交际活动示意和释义过程中出现的种种不确定的总称。语言的模糊性必然带来翻译的模糊性,在口译中是保留还是去"说穿它",其效果是不同的。本文浅析了口译中模糊语言产生的原因及其一些翻译策略,以求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