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陌上桑》中的秦罗敷这一人物形象在学术界有很大争议,有人认为是采桑女,有人认为是封建贵妇。笔者认为美丽坚贞、不慕荣华、不畏权势、勇敢机智的秦罗敷不管其身份如何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这一虚构的人物是作者道德与情感主题矛盾的产物。这一人物一方面是中国文化发展与积淀的结果,另一方面也初步透露出人的觉醒的曙光,为情的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2.
张其誉同志在《试释《孔雀东南飞》中的“自”》(见《江苏教育》一九八四年十一期)一文中认为,“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中的“自”是第三人称代词“其”,“自名秦罗敷”就是“她的名字叫秦罗敷”。我认为,这是欠妥当的,这里的“自”应是第一人称代词,作主语,可译为“自己”,“自名”既自称其名,有自许、自比的意思。“自名秦罗敷”即自己称自己是秦罗敷。读过汉乐府诗的人都知道,“秦罗敷”是汉乐府民歌中常用的美女共名。东家贤女“自名秦罗敷”,意在以秦罗敷自比,说明自己漂亮俊美。如果将“自名秦罗敷”译  相似文献   

3.
关于《陌上桑》中秦罗敷的身份问题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是贵妇,有人认为是民女.对秦罗敷的身份,不能简单地从字面理解,也不能从主观感觉上想当然地认定,而应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去分析.  相似文献   

4.
《陌上桑》是汉乐府名篇,它成功塑造了秦罗敷的光辉形象。可是,关于秦罗敷是农家女子还是贵妇人的问题,历来多有争议。本文试从秦罗敷的居所和衣饰、采桑所用的工具、斗争的坚定性等方面论证秦罗敷封建社会贵妇人的身份,并认为她的采桑活动是非真正意义的、脱离采桑实用价值的象征性活动。进而从桑林之会的文化背景和汉代风俗改革、皇后亲蚕两方面分析秦罗敷采桑活动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夏明 《学语文》2005,(4):40-40
2005年第一期《学语文》刊有“秦罗敷该是少女”一文,作者认为秦罗敷该是少女,并且给出了他的三个理由。但仔细推敲起来。不能让人信服。  相似文献   

6.
×××同学问:《第二次考试》塑造了两个感人至深的形象——陈伊玲和苏林教授。这两个人物,究竟谁是作品的主要人物? 答:关于谁是《第二次考试》的主要人物,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苏林教授是主要人物,因为他贯穿于文章始终,作者在他身上花的笔墨最多;有人认为陈伊玲是主要人物,因为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作品的中心意思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有人认为两人都是主要人物,因为在他们身上都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相似文献   

7.
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幸福属于情感世界,是一种感觉,是一个人对需求获得满足的感受。有人认为,幸福是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有人认为幸福是一生平安;有人认为幸福是衣食无忧;有人认为幸福是一辈子健康;有人认为幸福是每天都快乐……幸福是不可能全部描写出来的,千人有千种答案,但有一种幸福其他行业的人难以有更深的感受,就是当你看到昔日的学困生变成对学习游刃有余的人,昨天的问题学生变成今天的好学生,自己教的学生一天天健康成长时,心里洋溢的幸福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当教师感受到幸福了,才能把幸福传递给学生,让学生拥有快乐。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中有情。诗中也有人。但在艺术表现上,情感与人物的关系相当复杂微妙。就中国古典爱情诗来说,大致可划分为四种类型:着眼于人物表现内心情感;着重情感刻画,人物形象较为模糊;通过情感抒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情感抒写与人物刻画的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9.
请您依据人本主义理论谈谈高效课堂教学的核心诉求是什么。 人本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罗杰斯注重"意义学习"。他认为"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它把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等结合在一起。当学生以这种方式学习时,他就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所以,依据人本主义理论,高效课堂教学的核心诉求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新课程强调的发展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初中语文第四册的《七根火柴》一文主要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卢进勇,一个是无名战士。这两个人都是红军战土,都具有红军战土的优秀品质。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伟大的时代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那么,他们二人到底谁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呢?有人认为是卢进勇,因为小说的情节是由他作线索的;有人认为是无名战士,因为他的形象鲜明、感人。  相似文献   

11.
曾艳 《海外英语》2012,(3):228-230
该文从张力理论的视角对《傲慢与偏见》中的张力结构进行了分析,认为小说中有四种类型的张力结构。理性与情感之间、艺术与自然之间、利己与利他之间和人物之间的张力结构各成一体,又相互交织在一起,产生了这部世界名著的不朽魅力。  相似文献   

12.
研究汉乐府民歌《陌上桑》者,大多只把目光投向秦罗敷这一美丽动人,机智勇敢的女性形象和塑造这一形象的艺术方法一一反衬与夸张上,却忽视了该诗的结构线索。  相似文献   

13.
邯郸在两千余年的文化传承中,涌现出许多历史人物,其言行影响巨大,成为唐代诗人笔下的歌咏对象。《全唐诗》是唐代较为完整的诗歌总集,其中诗篇所涉邯郸人物众多,择其要者如赵胜、廉蔺、毛遂、赵女、邯郸倡、秦罗敷、铜雀妓等进行述论。并且分析了唐人歌咏邯郸人物的主题选择,有怀古咏史和抒写风俗传统两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众多的富有反抗精神的妇女形象。在汉代文学作品中,刘兰芝、秦罗敷、胡姬便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在诗人的笔下,她们都是美的化身,她们的身上,都闪烁着对不公平待遇极力反抗的斗争光芒。  相似文献   

15.
1.“五马立踟蹰” 这也是东汉乐府诗《陌上桑》中的一句。它的上下旬是:“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妹。”意思是说,使君乘车而来,见到正在路边桑林采桑的秦罗敷后,立刻命车夫停车,并不顾羞耻,在众目睽睽之下派人去打听秦罗敷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乔布斯走了,他已成为一个历史人物。但凡历史人物,都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但是,我们很难说,是历史成就了人物,还是人物创造了历史。这二者总是交织在一起,共同改变我们的世界。乔布斯对世界的改变有目共睹,人们怀念这位时代英雄,有人认为他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也有很多人期待下一位"乔布斯"的出现,人们猜测,谁将会为我们的世界继续带来意想不到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一文的末尾塑造了田父和乌江亭长这两个看似可有可无的小人物。一般认为,田父和乌江亭长的出现及其言行是司马迁的随意之笔,或仅认为是作者给项羽的生命设计了一个合理的终结,有时也对太史公在这一人物刻画方面有曲解的倾向或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本文认为以上看法对司马迁叙述的这一细节在认识上有不足之处,因为,这样只注意到了文章表面的叙述,却忽视了作者在这两个人物背后隐含的思想与强烈的情感。正确地认识这种思想与情感,对读懂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及其创作思想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在文学成就方面有重大的突破,首先是塑造了一个个形象生动的历史人物,像孙权、周瑜、诸葛亮等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众多人物中,曹操这一人物饱受争议,各类人士对曹操的评价褒贬不一、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乱世英雄",也有人说是"奸雄"等等,这也充分证明了罗贯中在塑造曹操这一人物上的成功,笔者认为曹操这一人物形象不能简单地对他进行好坏的评断,他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由于他不同的身份和多样化的性格,其亦奸亦雄、智慧卓越却又阴险奸诈,是封建社会中许多人物的代表与结晶。  相似文献   

19.
《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一首杰出的叙事诗,也是一部带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喜剧作品。秦罗敷是一个高度理想化了的人物.这种理想化不仅表现在她的外在容貌服饰方面。而且表现在她的内在精神智慧方面。《陌上桑》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民歌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赋予了其鲜明的民间色彩和世俗面貌。  相似文献   

20.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新课标所提出的三大课程目标之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引领孩子与书中人物、教师、同学产生情感共鸣,使学生投入语文学习、深入理解人物内心世界,同时,了解朝夕相处的同学的思想。这是顺利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的基础与前提,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的跨世纪人才的基本要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