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力学中常见绳、杆连结体问题,解决这种问题的关键,是搞清绳或杆相连的两物体的运动关系.中学物理中一般地只涉及到两物体的速度关系,对此人们已总结出一些可行的方法.一种简单且易接受的方法是,利用绳或杆不可伸缩的特点,根据两物体在绳或杆长方向的速度分量相等,建立起两物体间的速度关系.但其中的加速度关系就不是那么简单了.  相似文献   

2.
所谓关联速度模型,就是两个物体通过绳、杆或直接接触发生联系,求两物体速度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是微元法,即两物体在相同的极小时间内发生极小位移,由于绳、杆不可伸长,或直接接触的物体不可形变,两物体沿绳、杆或垂直于接触面方向的分位移相同,即分速度相同.在微元法的基础上,还可以衍变出效果分解法、瞬时功率法、相对运动...  相似文献   

3.
用一条绳连结两个物体且发生运动时,如绳与物体连结端速度方向一致,则绳的速度与物体的速度等大,如绳与物体连结端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则绳的速度就是物体在沿绳方向上的一个分速度,而同一绳上各处不同的点速度必然是大小相等的,所以两物体在沿绳方向的分速度必定相等,  相似文献   

4.
由于绳、杆的长度一定,所以用绳、杆连接的物体在沿绳、杆方向上的分速度相等.将物体的运动沿绳、杆的方向和垂直于绳、杆的方向分解,就能找到各速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约束系统中的物体,由于相互制约,速度间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而建立这种关系,恰是我们教学的难点,通常根据运动情况来确定分运动,从而进行速度分解,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本刊1993年第3期周久璘同志介绍了一种很好的研究方法。现笔者根据教学的实践,介绍另一种研究途径。 1 约束系统特征分析我们研究的约束体,是指物体间受到轻质硬杆或刚性细绳的约束,以及物体间通过一定的接触而约束。不论是哪种情况,组成约束系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间存在相互的约束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由  相似文献   

6.
在学习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后,我们经常会碰到涉及相互关联的物体的速度求解.几个物体或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或借助其它媒介(如轻绳、细杆)等发生相互作用.在运动过程中常常具有不同的速度表现,但它们的速度却是有联系的,我们称之为“关联”速度.解决“关联”速度问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物体的实际运动是合运动,分速度的方向要按实际运动效果分解,二是沿着相互作用的方向(如沿绳、沿杆)的分速度大小相等.  相似文献   

7.
分解速度有两个要点:一是物体的实际运动是合运动,分速度的方向要按实际运动的效果分解,二是沿着相互作用的方向(如沿绳、沿杆)的分速度大小相等.  相似文献   

8.
蔡同欢 《物理教师》2003,24(2):49-49,52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 ,经常遇到这一类问题 :几个物体的运动存在着某种关系 ,根据其中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求其它物体的运动速度 ,这类问题称为相关速度问题 .相关速度问题一般用速度分解法或微元法求解 ,这两种方法对于中学生来说难度较大 ,不易理解和掌握 .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功能角度分析相关速度问题 ,解题过程简捷且容易理解和掌握 .现介绍如下 .1 从能量守恒角度分析相关速度问题图 1由轻绳、轻杆连结的物体 ,由于轻绳、轻杆的质量为零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 ,其中一个物体对轻绳、轻杆的做功功率等于轻绳、轻杆对其它物体做功的功率 .…  相似文献   

9.
林辉庆 《物理教师》2002,23(8):29-29,39
刚性杆连结体在力学中是很常见的 ,解决这种问题的关键 ,是要搞清用杆相连的两物体的运动关系 .中学物理中一般地只涉及到两物体的速度关系 ,对此人们已总结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 .一种简单且易接受的方法是 ,利用杆不可伸缩的特点 ,根据两物体在杆长方向的速度分量相等 ,建立起两物体间的速度关系 .题 :如图 1所示 ,长l的均匀直杆两端固定着两个小球A和B ,A球在竖直墙壁上运动 ,B球在水平地面上运动 .当杆与竖直墙壁的夹角为α ,B球向右的速度为vB 时 ,A球的速度为多少 ?解析 :将B球的速度沿杆长和垂直于杆的方向分解 (如图 2 ) ,…  相似文献   

10.
分子动能组成物质的分子总是不停地运动着,因此,像运动着物体一样,运动的分子也具有动能. 分子运动是比较复杂的,在同一时刻,同一物体内部各个分子运动方向、速度大小各不相同,每个分子具有的动能也不同,速度大的分子  相似文献   

11.
绳拉物体运动的速度分解方法是:先确定合运动的速度,即物体的实际运动速度,再根据合速度产生的实际效果确定两个分速度,一是沿绳方向的分速度(即绳子运动的速度);另一个是垂直于绳方向的分速度.  相似文献   

12.
<正>物体与轻绳连接这一模型是高中物理中的一种常见模型,我对这类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变式拓展,下面举例说明。一、思路在进行速度分解时,首先要分清合速度与分速度(合速度就是物体实际运动的速度);其次由物体的实际运动确定其是由哪些分运动合成的,从而找出相应的分速度。一般的分解思路,沿着绳子方向和垂直于绳子方向将实际运动分解即可。另外还可依据速度投影定理。速度投影定理:不可伸长的杆和绳,尽管  相似文献   

13.
在高三专题复习中,通常会遇到绳、杆模型中有关能量守恒的综合问题,而这类问题往往让学生感觉到很困难.在解决这类题型时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在正确选择研究对象的基础上分解速度,分解时必须弄清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实质,找准合运动和分运动,合速度和分速度.这种题型通常将物体的速度v分解为沿绳方向的分速度v1和垂直绳方向的分速度v2.其中分速度v1就是使绳子拉长或缩短的速度,另一个分速度v2就是使绳子摆动的速度.二是需要仔细分析物体的运动过程及运动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再利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这类问题.下面就这种题型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4.
周琪兵 《物理教师》2007,28(7):66-67
在力学问题中,运动着的物体往往通过绳、杆或接触面相互牵连着,弄清两者速度间的联系,并以此为根据列出相关数学表达式,是解决这种问题的重要环节.1用绳连接的两物体间的速度关系例1.如图1所示,有一半径为R的半圆形弧面MPQ,质量为2m的A球与质量为m的B球,用一根足够长的轻质细绳  相似文献   

15.
<正>物体受到绳或刚性杆的牵动与约束,从而引起的物体与绳或杆之间运动的相互关系称之为相关运动。解答此问题的最佳方法是按效果进行速度分解法。推导:如图1所示,光滑AB杆水平固定,另一细光滑轻杆可绕AB正上方的轴O以角速度ω匀速转动,二杆均穿过光滑小  相似文献   

16.
<正>我们在研究高中物理力学时,经常会遇到跟弹簧有关的问题,弹簧上的弹力和轻绳、轻杆上的弹力是有区别的,弹簧的弹力大小和方向由弹簧的形变而决定,弹簧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时刻要与当时的形变相对应.解此类问题时从弹簧的形变分析入手,先确定弹簧的三个位置:即原长位置、形变位置、平衡位置;再找出弹簧形变量与物体位置变化的几何关系,分析形变应对应的弹力大小、方向;最后结合物体受其他外力的情况来分析物体运动状态.求弹簧的弹力做功时,因该变力为线性变化的,可以先求平均作用力,再用做功公式进行计算,也可依据功能关系和动能定理求解.现列举几例,以加深同学们  相似文献   

17.
力学问题中常涉及到“轻杆”、“轻绳”模型 ,特别是在中学物理竞赛题中 ,则更是屡见不鲜 .轻杆、轻绳是由各种实际情况中的杆和绳抽象出来的理想物理模型 ,作为这一模型 ,一般情况下 ,“轻”往往是 (相对于其它物体来说 )指其质量可以忽略 ,所受重力可以忽略 ,而杆和绳则往往是其形体在同一直线上且其长度是不发生变化的 .由此导致这一模型在运动学和静力学中都有其特有的规律 .本文拟对此规律及其应用、特别是在解中学物理竞赛题中的应用作一些简单的探讨 .一、杆、绳上任意两点的速度沿其自身方向上的投影值相等这是杆、绳在运动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18.
物理竞赛中常设置刚性物系相关速度的试题,本文将它们归纳成三类:1.绳、杆约束物系的接触点速度;2.接触物系的接触点速度;3.相交物系的交叉点速度。解决这三类问题时除依据共同的运动法则和刚体性质以外,本文对这三类问题各给出一条解题原则,即1.刚性杆、绳上各点在同一时刻具有相同的沿杆、绳的分速度;2.接触物系在接触面法线方向的分速度相同,切向分速度在无相对滑动时亦相同;3.线状相交物系交叉点的速度是相交物系双方沿对方切向运动分速度的夫量和。文章对每一类问题各给出3道例题,展示每一条原则在不同情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梁树颖 《中学理科》2009,(10):29-32
轻绳连接体问题,由于轻绳的柔软性使问题有了许多的变化,也使题目难度变大.笔者对这类题作了些分析研究.将这类问题大致分为:1.绳端连接的两个物体都静止类问题;2.绳端连接的两个物体一个静止,另一个运动类问题;3.绳端连接的两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相同,方向不同类问题;4.绳端连接的两个物体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同类问题,下面进行分类说明。  相似文献   

20.
速度的分解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涉及速度分解的问题,感到比较难以掌握,解题的错误率比较高。分析其错误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分不清是合运动,还是分运动在对物体的运动进行分析时,往往只考虑物体的一个分运动而忽略了另一个分运动,因此错把分运动看成合运动。例1.用绳跨过定滑轮把湖中小船拉靠岸(如图1),已知某时刻绳的速度为V,拉船的绳与水面成θ角,求此刻小船的速度。一些学生看到地面上的水平绳速度为V(如图2),从而把V沿水平面和竖直方向分解为V1,V2,认为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