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体育”不是“身体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体育"是"身体教育"的观点进行了质疑."体育"的发展演变经历了"身体教育"、"通过运动进行的教育"和"运动教育"3个阶段,因而"体育"概念有"身体教育"、"通过运动进行的教育"和"运动教育"3种解释."体育"概念的解释具有普遍意义.由于目前我国"体育"处于"运动教育"阶段,所以"体育"不能解释为"身体教育".  相似文献   

2.
以我国体操在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中的现实状况为出发点,借鉴中国知网上相关文献的调研结果,通过分析体操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初步定义了标准中的"全能思想"和"6选1"两个概念,并指出"全能思想"不适合我国体操的发展,解决不了器材缺乏和师资缺少这两大问题;"6选1"是较好的选择,有助于提高体操练习者的积极性,增加体操练习的人数,扩大体操等级运动员队伍,增强体操师资力量,利于体操的推广与普及.  相似文献   

3.
“体育”,在我国从“体操”到“体育”,从涵盏一切的属概念到广义和狭义之分。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演变历程。本提出将“人体运动”作“体育,竞技,锻炼”的上位概念。  相似文献   

4.
王荷英 《体育文化导刊》2016,(4):165-170,182
采用文献资料法,借助《申报》电子数据库,从传播学的角度研究"体育教师"一词的演变。主要结论:近代体育教师名称早期多为混用;从大众传播媒介《申报》使用频次来看"体育教习"、"体操教师"、"体操教习"使用较低;"体育教师"这一词汇的流行表达方式是从"体操教员"到"体育教员"再到"体育教师",然后是三者并用的词汇报道,其中"体育教员"使用频次高于"体育教师",且两者均高于"体操教员"。  相似文献   

5.
对"体育教育学"的词源——德语"Sportpdagogik"在德语、英语及中文中的概念演变进行了探讨,认为体育教育学是一门从教育角度考察人类各种体育活动的学科,它涉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关注人类各种体育活动与教育意义上的活动(如教学、教养、抚育、训诫)之间的关系,注重通过体育活动使人获得教育意义上的发展。针对我国体育教育学的学科研究,建议在概念表述上回归德语"Sportpdagogik"概念的内涵,在研究对象上进一步丰富,在研究内容上进一步充实,在研究方法上明确两个要点,在未来的发展上注重使人们获得"教育意义上的发展",并通过"教育意义上的发展"这个纽带将体育科学体系内的不同分支学科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6.
《湖北体育科技》2015,(10):847-850
探讨体育概念在台湾的演变历程,旨在架构体育一词的历时性变化轨迹。研究结论认为:体育概念以体操为标记,在光复年间称为"体育"沿用至今。名称虽有变化,但概念内涵的演进,却随不同事件的出现而更丰富多元。从历史痕迹来看,引发概念变化的力量。体育概念的内容因而涵盖休闲、竞技、健康与教育等多元面向,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宏大概念。  相似文献   

7.
从概念史视角对体育概念进行谱系性分析。荷马时代的体育代表着高贵,是英雄的象征;古希腊城邦时期,体育从作为公民身份的标志与公民教育的内容,演变成为一种谋生的工具;在中世纪,体育从彰显暴力的比武大赛,最终演变为一种文明化、仪式化的表演;现代体育伴随着工业革命与启蒙运动的兴起,呈现为人的自由。"体育"一词尽管是从日本传入我国的,但我国近代体育内容表现为欧美体育的属性。对体育概念演变分析,目的是防止一种单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对"体育教育学"的词源--德语"Sportp(a)dagogik"在德语、英语及中文中的概念演变进行了探讨,认为体育教育学是一门从教育角度考察人类各种体育活动的学科,它涉及教育学的基础知识,主要关注人类各种体育活动与教育意义上的活动(如教学、教养、抚育、训诫)之间的关系,注重通过体育活动使人获得教育意义上的发展.针对我国体育教育学的学科研究,建议在概念表述上回归德语"Sportp(a)dagogik"概念的内涵,在研究对象上进一步丰富,在研究内容上进一步充实,在研究方法上明确两个要点,在未来的发展上注重使人们获得"教育意义上的发展",并通过"教育意义上的发展"这个纽带将体育科学体系内的不同分支学科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9.
采用调查访问、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开展“学校体操”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并对学校体育中的“学校体操”,从概念、教学功能、教学策略、教学中需注意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中国知网关于体操内容有代表性的研究加以综述,从体操范畴的不断扩大和体操内容的不同争议两个方面进行讨论,提出体操的“小体育”之说:体操不是一个体育项目,是“体育”中的“体育”;并提出,体操内容的混乱直接导致体操分类等研究的混乱,进而影响体操的研究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增强体质"与"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差异试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体质和健康的内涵及两者之间关系的分析,对“增强体质”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形成背景、包含范畴、实现途径等的深入认识,指出“健康第一”是整个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应在“健康第一”的指导下不断丰富和发展“增强体质”指导思想的内涵,增强体质是学校体育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小学“快乐体育” 的教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沈斌 《体育学刊》2002,9(3):89-91
通过引入“快乐体育”教学思想,采取创建快乐体育园地、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开展家庭体育活动等策略,全面改革现行的学校体育教学。经实践后认为“快乐体育”教学是当前农村小学开展体育工作的一种有益模式,能极大地促进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普通高校"传统型"与"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比较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6  
刘志敏 《体育学刊》2003,10(2):78-80
对我国普通高校“传统型”、“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特点进行比较研究。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是新时期新形势下体育教学改革出现的新事物,实施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与爱好。有利于保持体育教学和课外锻炼的连续性,有利于把大学生的体育教育过程延伸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近几年,我国部分高校结合本校的实际实施了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并收到较好的效果,它必将成为面向21世纪我国高校最具有生命力的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对"快乐体育"思想的再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通过对“快乐体育”教学思想内涵及特点进行研究,客观地分析快乐体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它寓素质教育的内涵于其中,同时又保持了传统教学的精华,克服了传统教学弊端。快乐体育思想是推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和促进体育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重要手段和桥梁。  相似文献   

15.
付建民 《体育学刊》2006,13(6):75-77
依据北京奥运会提出的“三大理念”,结合我国大学体育特性和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用科学发展观,将“绿色、科技、人文”与大学体育的“健康、知识、素质”结合起来,构建“多元整合教育模式”,并从它的必要性、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内涵和特性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6.
要重视中小学"特殊生"体育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特殊生”在儿童少年时期接受体育教育的必要性出发,呼吁体育界前辈、同仁关注特殊体育教育,让“特殊生”获得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受益于体育教育。  相似文献   

17.
通过德育渗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体育教学的新途径。分析德育与体育的关系,探讨学校体育德育的内容,阐述学校体育德育的功能。基于“乐练赛”体育教学理念指导下,探索德育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路径,培养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其主要体现在:从增强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意志力,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规范学生“健康行为”;从培养学生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塑造学生体育品格,促进其“体育品德”的形成。“乐练赛”体育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切身体会,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兼顾技能、体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健身教育论》是林笑峰晚年的重要著作,其中汇集了林笑峰体育思想的精华。在该书中,林笑峰通过论述健身、健身学、健身课等内容,初步构建了“健身教育论”的理论体系。以《健身教育论》为研究重心,剖析了林笑峰“健身教育论”的理论渊源、思维框架与现实价值。研究认为:(1)“健身教育论”的提出是对“真义体育”观的继承与发展;(2)“健身教育论”的核心观点为:健身与体育互为依存、健身学应成为学校体育的主业、体育教学应以健身教育为本职工作;(3)韩丹对“健身教育论”的质疑展现了他与林笑峰不同的学术追求;(4)“健身教育论”的时代价值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有助于唤起大众对体育功能的反思、为个人健康意识与行为的培养提供指导、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方案。  相似文献   

19.
结构定向教学理论与径赛项目的整体教学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体院田径教学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以及体院田径径赛项目教学特点的分析,指出了传统分项教学模式的不足。依据结构化、定向化教学原理,提出了体院田径径赛项目的直线程序与直线分支程序两种整体教学模式的理论构想。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从培养人才的角度认识“扬长教育”的重要性,思考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从转变教育观念出发,重视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以“扬长”为切入点,为成功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