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问题语文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批阅大多采用"精批细改"的方式:既有眉批又有尾批,还要画出精彩句段,标出病句,指出错别字,打上等级,写上批阅日期,可谓细之又细,耗费了大量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师对学生习作的批阅大多采用“精批细改”的方式:既有眉批又有尾批,还要画出精彩句段,标出病句,指出错别字,打上等级,写上批阅口朗。可谓细之又细.耗费了大量的精力.真是呕心沥血!  相似文献   

3.
提到作文,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戏。面对习作,有的学生妙笔生花,文思泉涌,佳作让读者赞叹回味。而有的学生则抓耳挠腮,东拼西凑,习作自然是平淡无奇。教师批阅学生的习作对于后者精批细改固然重要,但前期的习作指导同样不可忽视。几年的作文教学经历,让我感觉在以下几方面做足工夫,可  相似文献   

4.
目前的习作评改存在两大误区。一是用教师改代替学生改。有些学校在习作评改中,将"精批细改"作为批阅作文的硬性规定,认为教师只有"呕心沥血"地为学生改出精美的、烙有教师思维痕迹、语言特色、立意高远的佳作,才便于学生在今后的考试中套用,  相似文献   

5.
学生在互相批改习作中互相学习,会形成浓厚的兴趣,领悟到一些习作方法来,而且成效显著。这样,教师也节省了大量精力。学生开始互批习作时,往往不得要领,不知如何批改。教师在指导学生批阅时应该以"批"为主,以"改"为辅,把"改"的主动权交给创作者本人。  相似文献   

6.
当下,小学作文教学仍存在着重指导轻自主、重批阅轻评改的现象,教师指导得越多越细,学生的习作思路就越窄越死。如何才能跳出这一怪圈?笔者认为,把讲评与习作有机  相似文献   

7.
习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语文教师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习作除指导“火候”难以掌握外,其批阅无效现象也是困扰广大一线语文教师的“怪圈”。为能冲破怪圈,提高习作教学效益,笔者经多年反复探索实践研究,在总结众多习作批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实践着习作创新批阔法——导评式习作批阅。  相似文献   

8.
过去批阅学生作文时,我总是习惯于先看作者,然后再评分;如果是后进生,平日里种种不良表现立刻会在眼前重现,心情便一下子变得差起来。这时候,别说是对其习作进行精批细改,就连一两句简单的鼓励也懒得给了,于是草草地凭印象给个等次了之。  相似文献   

9.
怎样改变精批细改这种封闭、单一的作文评价方式?这就要求教师突破对学生习作批改的方式,改变"精批细改,改完罢了"的现象,以赏识的眼光审阅学生习作,以多样形式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长处,满足学生交流的欲望,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促使学生提高习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对学生的习作,教师应做到“精批细改”,一直是领导督查教学工作的要求,并作为衡量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是否认真的依据。对此,笔者反复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结合语文教学实践,觉得对学生的习作“精批细改”,不仅无多大的意义,还会束缚学生手脚,扼制灵气。反思一:“精批细改”会冲淡学生修改的自主性批改作文就是教师依据习作要求对学生已形成的文稿进行润饰修改,肯定长处指出存在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一次习作“学有所获”。这个环节在习作教学中是不容忽视的。然而教师总担心领导会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对一本本学生的作文埋头“精批细改”,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能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激发学生习作热情,提高他们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但是多数学生拿到老师批后的作文,未能细心揣摩老师批改的意图,  相似文献   

11.
徐壮志 《湖南教育》2002,(17):53-53
如何切实有效地做好学生的作文批改工作呢?我们不妨采取“师评”、“互评”、“自评”三者有机结合的方法。做到每篇习作有三种分数、三种评语,即师评分、师评语,互评分、互评语,自评分、自评语。要做到这一点,作文批改需分三步走。教师的指导性批阅。教师对学生的习作不能作精批细改,只能从以下五个方面给出指导性批语:书写,语言,结构,选材,主旨。给出评语后,还应打出师评分。计分也要从五个方面把握标准:书写5%,语句10%,结构20%,选材30%,主题35%。将主观性很强的作文评分尽量客观化。通过这样的指导性批阅…  相似文献   

12.
教会学生习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长期的传统习作教学,让教师畏难。教师把大量时间花在对学生作文的"精批细改"。疲惫之余,又有多少精力去准备习作课的精彩?学生惧怕作文课的枯燥无味,更难说做到"情动而辞发"了。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要注意考查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而从课改到现在,传统的"包批"习作方式在我们教学工作中依然如故,传统的批阅方式明显存在不足,一是批阅时间较长,等批下来,学生对自己的习作已陌生了,没了  相似文献   

14.
批改作文历来是令语文教师头痛的事,既费力,又不讨好.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是教师对学生习作精批细改,大到内容,小到标点,"无微不至",眉批、总批一应俱全.  相似文献   

15.
当下,小学作文教学仍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即重指导轻自主,重批阅轻评改;教师指导越多越细,学生的习作思路就越窄越死。如何才能跳出这一怪圈?笔者认为把讲评与习作有机结合起来才是问题解决的基本途径,而讲评课更是其中的关键一环。为  相似文献   

16.
学生写好作文,誊写完毕,交给老师,老师一般都是带回办公室批改.老师苦于工作繁重,每天备课、上课、辅导,真正静下心来集中时间批改作文的并不多.又加上大部分老师认为作文必须精批细改,从标点字句,到结构安排、内容选择,都要批阅点评,写出眉批总评.这样一来,教师要把一个班四五十本作文批完,少则七天八天,多则十天半月,有时甚至下一次作文学生把草稿已写好了,老师手头上学生的上一次作文尚未批阅完毕.……  相似文献   

17.
对学生作文的批阅与讲评,传统的做法不外乎全班批阅、抽查批阅、面批面改、学生自改互评等方法。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看,全班批阅和抽查批阅,因师生未直接交流,评完后学生不见得细看,以至于效果较差;面批面改因直接交流提高,效果有提升,但耗时较多,不能大面积使用。学生互评互改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但由于高三时间紧,又容易流于形式。显而易见,传统的作文批阅方式在高三紧张备考的情况下,都有明显的弊端。  相似文献   

18.
朱连清 《广东教育》2006,(11):68-68
灯下.我叹气摇头地批阅着学生那些“套”声依旧、无病呻吟的习作.在我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学生“咬着笔头.皱着眉头”艰难写作的场面.我沉思着:我们的作文教学怎么了?学生习作的激情在哪儿呢?  相似文献   

19.
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语文教师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习作除指导“火候”难以掌握外,批阅无效现象也是困扰广大一线语文教师首当其冲的“怪圈”。为冲破怪圈,提高习作教学效益,笔者经多年反复探索实践研究,在总结众多习作批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并实践着习作创新批阅法——导评式习作批阅。  相似文献   

20.
评改小学生习作,是习作指导的重要环节。习作评改,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师最繁重的劳动之一。在教学实践中,绝大部分语文教师习惯于对每个学生的习作进行精批细改,从字斟句酌的个别修改,到眉批、总批的细致周到,当作文批改后发给学生,学生往往更关注的是作文的等第或成绩。至于文句修改、眉批、总批等这些工作量大,消耗教师精力之处,往往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