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裳”是一个多音字,《新华字典》注:①cháng遮蔽下体的衣裙;②shang[衣裳]衣服。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首联“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农裳”中的“裳”字,不少教师在教学中读成“shang”,笔者认为此处的“裳”应谈“cháng”,理由有三点: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十二册第15课《古诗两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一些词语,如果理解错了,就会在解释诗句时产生偏差。“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里的“衣裳”是两个词:“衣”和“裳”。古人称上衣为“衣”,下衣为“裳(chang)”。所谓“下衣”,也不完全像现代人穿的裤子,而像今天妇女穿的裙裤,不过古人男女都穿。而在现代汉语中,“衣裳”是一个词,泛指衣服,  相似文献   

3.
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与初本在内容上有不少增删和修改,其中最为明显者是对诗律中的“平平仄平仄”(七言为“仄仄平平仄平仄”)拗救句的解释截然不同。先看修订前的说法;近体诗中的“二、四、六”有时可以不分明。这主要是指下列两种句式中的七言的第六字可以改变平仄(拗),其条件是必须有“救”:(1)在(丙)抻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六字可以不用仄而用平(拗),但第五字要由平改为仄(救),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注意:  相似文献   

4.
《古诗两首》包括《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中作者以遗嘱的口吻,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主要表现了诗人听到“安史之乱”被彻底平息,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这一胜利喜讯后无比激动和喜悦的心情。  相似文献   

5.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充分表达了杜甫骤闻平定叛乱的消息时的兴奋心情。这首诗明白如话,浅显易懂,但于诗中“却看妻子愁何在”一句的理解,我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三、下衣古代的下衣有裳、绔(袴)、裤.裳,又写作常,也就是裙.古代男女服装没有多大区别,男子也著裙,所谓“裙”,刘载《释名》上说:“裙,群也,联接群幅也.”即由多幅布制成.裳,《说文解字》说“下裙也”.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初闻涕泪满衣裳”,是说他悲喜交加,老泪纵横,泪水连下衣都打湿了.  相似文献   

7.
自学报考汉语言文学的同学都免不了要过《古代汉语》这个“鬼门关”,它之所以难学难过,是因为它远离了我们现实生活,并且它又不是光靠背诵、记忆所能奏效的。在《古代汉语》中诗词律部分又是难中之难。下面我就诗的平仄部分谈一点学习过程中总结的小技巧,提供给广大同学。讲究平仄是近体诗最主要的特点,所谓“平”是指平声,“仄”即不平,指的是上、去、入三声。近体诗的平仄格式看似复杂,其实每首诗不过由四种句式组合而成。其中五言律诗的四种句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我们姑且把它定…  相似文献   

8.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律诗,唐人称为近体诗,是初唐以降逐渐形成的。由于诗人对诗歌的对偶、音节、声调的研究逐渐深入,律也从宽疏发展到细密。律诗的律,虽有各种  相似文献   

9.
杜甫流寓梓州,欣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喜极而泣,挥毫写下流传千古的七言律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本文谈谈个人对这首诗的阅读。  相似文献   

10.
近体诗是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声调系统来调平仄的,从普通话声调分析近体诗平仄的关键在于辨认古人声字,这里以古今声调的对应关系为依据,归纳了排除法,声母辨认法,方言声调与普通话声调对应法等3种方法,使古代诗歌爱好能以他们所熟练掌握的今声调准确分析近体诗的平仄。  相似文献   

11.
应用数学四阶矩阵描述五言诗组句结联的集合,并用聚类分析法将矩阵内五言诗二、四字位平仄一致或相异的句簇与唐代律诗句、联的声律规则进行对照分析.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符合唐代五言律诗声律规则的句、联聚类在句中第二、第四字平仄不同和联内第二、第七字平仄不同的句簇中.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诗联聚类在opopo,ozopo句簇中,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诗联聚类在opozo,ozopo句簇中.二、四同平的"平平仄平仄"句不是平平平仄仄第三第四两字位置的互换,是"特拗而律"的特别律句.  相似文献   

12.
一、什么是平仄? 平仄是一种声调关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就是“侧”,就是不平。平声和仄声是对立的。按声调性质(即发音的高低升降),平声是长的,不升不降的,上去入声都是短的,或升或降的(上声是升的,去声是降的,入声特别短促);因此,四声被自然地分为平仄两类。近体诗要求平仄交错。就是在两个诗句中,在本句中平仄是交错的,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的。例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金沙水拍云崖暖仄仄|平平|仄仄|平大渡桥横铁索寒  相似文献   

13.
古诗文中,有些表示地理位置的词,很容易与现在的一些地名混淆。如《史记·项羽本纪》有句“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唐代诗人杜甫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可是《史  相似文献   

14.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解答1~3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却看”就是,“青春”指。 2.尾联“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语文第三册《古诗两首》中的《山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诗中“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在教材生字表中标读“xié”。依我愚见,该字在这里应该读“xiá”才正确。根据诗歌的表现形式,该诗属于格律诗。格律诗是唐代产生的诗体,讲究字数、韵脚、平仄和对仗。这首诗中“,斜”“、家”和“花”必须押韵。查看《辞源》《、辞海》,斜”字在古代读“xiá”,在现代读“xié”。《山行》是属于今体诗平仄格式中的“仄起入韵”格式,首句必须入韵。试看《山行》的平仄格式:仄仄平平(平)仄平,远上寒山石径斜·,平平(平)仄仄平平。白云…  相似文献   

16.
初三语文课本所选杜甫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这两句诗,有的学生解释为“我白天放声歌唱,纵情饮酒;年轻人和我作伴,一起回到故乡。”  相似文献   

17.
杜甫七言律诗《秋兴八首》之一的“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两句历来被推为倒置的范例,至于因何而倒,则见仁见智了。今有人认为:“只有按倒置句排列,才符合平仄节奏的要求: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否则就不合规律了。”这个观点是值得认真讨论的。我们先抄录这两句凡十四字《广韵》中的音韵地位,然后比较一下“正序”句与倒置句的平仄。  相似文献   

18.
唐朝伟大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成诗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杜甫当时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后,内心感慨万千,饱含激情地写下了这首流传后世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9.
中学语文课本及《唐诗三百首》、《唐诗一百首》等选本均选入了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确实是脍炙人口的。我在备课中发现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对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里的“巴峡”  相似文献   

20.
说“青春”     
杜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有“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之句。“青春”一词在这里指季节中的春季。典出汉代刘向《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即春季来临,万物复苏,呈现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