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国际合作提高我国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水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是我国的第二大粮食作物,小麦遗传育种一直是农业研究的重点领域。我国小麦面积大,总产量和消费量均居世界首位;生态类型、耕作栽培方式和小麦消费形式多样且特色明显;种质资源丰富;因此中国在国际小麦界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在对我国小麦遗传育种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简要介绍了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通过国际合作在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2.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小麦育种一直徘徊不前,育成品种丰产潜力无突破性进展,主要原因是种质资源匮乏和遗传基础狭窄。目前小麦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达0.8以上,造成杂种优势幅度降低,缺乏强优势组合,因此,迫切需要拓宽小麦遗传基础和扩大基因多样性。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分析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3.
《科学中国人》2018,(17):12-13
开发方法助力小麦等大基因组作物核心基因组低成本组装及新基因挖掘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张一婧研究组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童依平研究组合作,开发并优化实验与计算流程,实现低成本组装小麦等大基因组作物的核心基因组。研究论文发表于Nucleic Acids Research。植物高度的遗传多态性为分子育种提供了丰富的遗传资源,确定重要农艺性状的根本方法在于比较不同群体或比较  相似文献   

4.
利用10对STS引物分析142份西藏半野生小麦和136份西藏小麦地方品种的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Glu-B3的遗传多样性,以明确西藏小麦种质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Glu-B3位点分布。结果表明:142份西藏半野生小麦、136份西藏小麦地方品种在Glu-B3位点等位基因分别为6种和9种,且出现频率最高的均为Glu-B3c(分别占总数的85.91%、70.58%),出现频率最小的分别为Glu-B3i(16.90%),Glu-B3g(2.94%)。西藏半野生小麦、西藏小麦地方品种在Glu-B3位点共有51种组成类型,其中前者有31种,后者有28种,出现频率最高的组成类型为c(分别占18.31%、32.35%),两群体中共同出现的组成类型有Glu-B3(b+c)、Glu-B3c、Glu-B3(c+d)、Glu-B3(c+d+i)、Glu-B3(c+i)、Glu-B3(d+i)、Glu-B3fg、Glu-B3i共8种。西藏半野生小麦、西藏小麦地方品种在Glu-B3位点遗传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8108、1.9542,而组成类型遗传多样性指数没有差异;聚类与主座标分析表明,所有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09~1.00之间,平均为0.3462。研究表明,西藏半野生小麦和西藏小麦地方品种之间在Glu-B3位点的等位基因种类与组成类型、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存在差异。西藏小麦种质资源Glu-B3位点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与群体内遗传距离较大。  相似文献   

5.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小麦育种一直徘徊不前,育成品种丰产潜力无突破性进展,主要原因是种质资源匮乏和遗传基础狭窄。目前小麦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达0.8以上,造成杂种优势幅度降低,缺乏强优势组合,因此,迫切需要拓宽小麦遗传基础和扩大基因多样性。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分析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4,(5):645-646
<正>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所高彩霞课题组和微生物研究所邱金龙课题组紧密合作,利用最新的基因组编辑技术,首次在六倍体小麦中对MLO基因的三个拷贝同时进行了突变,获得了对白粉病具有广谱抗性的小麦材料。该研究利用TALEN和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实现了对小麦MLO基因的定向突变,且诱导的突变在小麦里可以稳定遗传到后代,并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突变体材料经过一代或两代  相似文献   

7.
刘秉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带领研究团队,成功创制了具有矮秆基因标记的太谷核不育小麦——“矮败小麦”,并创立了方便实用的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新体系,被诺贝尔奖获得者布劳格博士誉为“小麦育种的革命”,为我国小麦遗传育种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矮败小麦及其高效育种方法的创建与应用”项目获得了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冬、春青稞、冬、青小麦代表品种的分蘖成穗,幼穗分化,籽粒灌浆规律和产量因于构成特点连续四年的系统观察、比较,分析明确了冬青稞的增产机理。证实:(1)苗期持续时间工,生长缓慢极有利于分蘖发生成穗。(2)幼穗分货物别单棱期比春青稞长140和60多天,从而使三联小穗基分化数猛增。典定了粒多大穗的基础,这是冬稞增产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9.
轮回选择是破解困扰小麦种质资源瓶颈的有效方法与技术手段,“蓝矮败”是用于轮回选择最便捷高效的工具载体。在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滨州综合试验站)及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的资助下,山东省的滨州市作物研究所、山东滨州黑马种业有限公司、滨州市农业科学院/滨州市小麦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研究团队开展了利用“蓝矮败”拓建小麦轮选群体与基因库的研究。自2008年以来展开了包含12个子课题的系统研究,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育成包括“蓝败”在内的多种类型种质,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为了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在国家层面和重点区域水资源问题的综合性战略研究、交叉研究和前瞻性研究的作用,根据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规划的部署,组建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简称“中心”)。中心于2006年12月3日,举行了揭牌仪式。中心是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非法人研究单元,由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大气物理研究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  相似文献   

11.
<正>我研究人员在国际上率先完成了小麦A基因组的供体——乌拉尔图小麦和小麦D基因组供体种——粗山羊草基因组草图的绘制,结束了小麦没有全基因组序列的历史,标志着我国小麦基因组研究跨入了世界先进行列。这是中国农业大学承担,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参与的"十二五"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课题"小麦A、D基因组深度测序和抗病功能基因组"取得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院院刊》1999,14(5):363-364
目前,我国小麦生产面临总量有余,而专用优质小麦缺乏的局面。中国科学院针对国家粮食生产供需基本平衡、主要粮食品种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普遍低下的实际问题,从“八五”时期开始就非常重视优质小麦的育种和产业化工程。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利用偃麦草,通过远缘杂交和染色体工程技术,培育出了面包型小麦新品种──高优503。该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适合当前我国小麦生产水平和农业产业化的要求,深受广大农民喜爱。1997—1998年分别通过了陕西省、河北省的品种审定,现已…  相似文献   

13.
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的方法对可育转基因栽培小麦鄂恩1号(EN1)和鄂麦11号(EM11)植株的T1代种子中的谷蛋白亚基成份进行分析,验证种子中是否含有对增强小麦展弹性有显著作用的转基因胚乳特异性表达产物——优质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转基因株D193种子中连锁表达两种亚基基因1Dx5和1Dy10,转基因株D185和D186则均表达其中的1Dx5亚基基因,不同基因型受体可能影响转基因的连锁表达。Χ^2检验表明鄂麦1号、鄂麦11号二种基因型T代种子中转基因表达蛋白1Dx5和1Dx5+1Dy10产生的表型比均符合预期分离比3:1(P〉0.05),两种外源基因在小麦基因组中可能均为单位点整合。表明遗传转化分子育种可以成为改良我国小麦加工品质的有效途径。同时并讨论了SDS-PAGE有效检测转基因在早期世代表达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14.
正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31430065,31571686,31071445)等资助下,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孔凡江研究组、刘宝辉研究组与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志喜研究组、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侯兴亮研究组合作,在大豆生态适应性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Natural variation at the soybean Jlocus improves adaptation to the tropics and enhances yield"(J基因的自然变异改善大豆在热带地区的适应性并提高大豆产量)为题以Article形式于2017年3月20日在线发表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与农业相关的 3个网站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 ,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 ,国际林木栽培协会的资源状况及其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中国人》2017,(10Z):12-12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程祝宽研究组发现一个新的重组中间体蛋白MEICA1+它是一个非常保守的真核生物蛋白.参与了同源重组保障机制,同时为育种过程中提高重组频率提供了基因资源.相关研究发表于《植物细胞》。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中国人》2017,(10Z):12-12
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程祝宽研究组发现一个新的重组中间体蛋白MEICA1+它是一个非常保守的真核生物蛋白.参与了同源重组保障机制,同时为育种过程中提高重组频率提供了基因资源.相关研究发表于《植物细胞》。  相似文献   

18.
农业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农业遗传资源的概念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农业遗传资源的现状,重点阐述了专利和植物新品种权两种保护形式,并从发展现代农业,保护遗传资源的角度对我国农业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做了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利用火焰干燥涂片方法制备染色体玻片标本。  比较了栽培一粒小麦和野生一粒小麦     10个不同材料的核型。细胞学观察表明,它们的核型很相似,可能同属小麦的A染色体组。它     们都具有7对染色体(2n=14),  即5对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和两对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所有材料的第5对染色体都带有随体。  相似文献   

20.
张正斌,1962年3月27日生于陕西省合阳县,现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中心研究员。从事小麦抗旱节水生理遗传育种研究。曾获2009和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6年度河北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02和2000年度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二届优秀青年科技奖等10多项。组织并发起了2006年第一届国际生物节水理论与实践大会。发表论文170余篇,其中SCI论文20余篇。代表作有:《小麦抗旱生态育种》,《遗传传递力和遗传变异力的概念与发展》,《小麦遗传学》,《作物抗旱节水的生理遗传育种基础》,《中国旱地和高水效农业研究与发展》,《中国水资源和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