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小麦育种一直徘徊不前,育成品种丰产潜力无突破性进展,主要原因是种质资源匮乏和遗传基础狭窄。目前小麦品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达0.8以上,造成杂种优势幅度降低,缺乏强优势组合,因此,迫切需要拓宽小麦遗传基础和扩大基因多样性。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分析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方法。  相似文献   

2.
作物杂种优势基础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作物杂种优势提高产量是 2 0世纪农业科学的重大创举。相对于作物杂种优势的利用来说 ,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研究进展缓慢。回顾了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从遗传差异、基因效应、基因表达等几个方面分析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并对深入开展杂种优势的基础研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王娅娜 《科技风》2023,(29):167-169
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利用杂种优势培育出适合推广的畜禽品种是现代化畜禽养殖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对乡村养殖业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基于此,文章对现代化畜禽养殖业中动物遗传育种展开杂种优势研究,首先阐述杂种优势的研究现状,再从杂交个体等位基因差异表达产生杂种优势、杂种与双亲间基因的差异表达产生杂种优势、印记基因正确表达影响产生杂种优势、杂交品系DNA甲基化程度低于双亲产生杂种优势四方面说明动物遗传育种的杂种优势形成机制,最后提出四种动物遗传育种的杂种优势预测方法,包括遗传距离法、群间方差与群内方差之比、配合力法和分子标记法,旨在为乡村畜禽养殖业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4.
一、国内开展两系杂交小麦育种概况 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提高小麦单产的重要途径。试验表明,F1代杂种小麦较纯系品种一般增产15%—30%,世界各国从60年代以来,以T型不育系为基础的三系配套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利用。我国小麦杂交优势利用研  相似文献   

5.
稻麦玉米重要基因的鉴定、发掘和高效率利用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粮食生产的国家目标,应用基因组研究的最新成果, 集中探讨与水稻、小麦、玉米3大作物改良密切相关的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上位性遗传效 应,基因效应与环境互作,重要基因的比较基因组分析等重大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大众科技》2007,(7):4-5
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小麦品质遗传改良与硬粒小麦新品种选育”支持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原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和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与意大利国家新技术、能源和环境署(以下简称ENEA)合作,培育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硬粒小麦品种,丰富了我国小麦种质资源,为硬粒小麦在我国的商品化生产创造了基础条件。[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农业技术     
利用基因渗入系研究水稻杂种优势与基因差异表达的关系StudiesontheRelationshipbetweenHeterosisandGeneDifferentialExpressionUsingIntrogressionLinesofRice(OryzasativaL.)摘要:根据以籼稻(Oryzasativassp.indica)品种IR24为遗传背景的粳稻(O.sativassp.japonica)品种Asominori基因渗入系与IR24回交F1在多年、多点杂种优势的表现,筛选出1个强优势组合和1个弱优势组合,其杂种优势的差异主要来源于每穗实粒数.利用cDNA-AFLP技术分析了强优势和弱优势组合在幼穗分化至抽穗的叶片基因表达差异,获得了35个差异表达片段.差异带可…  相似文献   

8.
<正>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进一步提高作物单产的有效途径之一,已在玉米、水稻等20多种作物上得到广泛证实。但杂交小麦是公认的世界性难题,1962年以来,国内外探索了多种小麦杂种优势利用途径,但均因种种原因未能大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业月刊》2005,18(6):F002
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于1992年3月,隶属于国家科技部:该室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延伸。瞄准学科研究,将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实验室研究对象为水稻、油菜、玉米、棉花、小麦等主要农作物和果树、蔬菜等部分园艺作物以及其他一些作物。包括基因图谱研究:重要基因分离克隆;功能基因组研究;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基.因发掘研究:育种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新品种选育等。  相似文献   

10.
种质基础狭窄已成为我国玉米育种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致使玉米高产超高产育种受到阻碍。因此,必须对我国种质进行扩增、创新、改良(引进),丰富育种素材的种质基础,提高优良基因的频率,否则很难选育出综合性状优良的强优势品种,就难以改变我国玉米产量一直徘徊不前的局面。玉米种质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外来种质利用,群体改良,转基因技术等。阐述了利用外来种质尤其是热带、亚热带种质来改良和拓宽温带玉米的遗传基础,构建新的杂种优势模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利用10对STS引物分析142份西藏半野生小麦和136份西藏小麦地方品种的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Glu-B3的遗传多样性,以明确西藏小麦种质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Glu-B3位点分布。结果表明:142份西藏半野生小麦、136份西藏小麦地方品种在Glu-B3位点等位基因分别为6种和9种,且出现频率最高的均为Glu-B3c(分别占总数的85.91%、70.58%),出现频率最小的分别为Glu-B3i(16.90%),Glu-B3g(2.94%)。西藏半野生小麦、西藏小麦地方品种在Glu-B3位点共有51种组成类型,其中前者有31种,后者有28种,出现频率最高的组成类型为c(分别占18.31%、32.35%),两群体中共同出现的组成类型有Glu-B3(b+c)、Glu-B3c、Glu-B3(c+d)、Glu-B3(c+d+i)、Glu-B3(c+i)、Glu-B3(d+i)、Glu-B3fg、Glu-B3i共8种。西藏半野生小麦、西藏小麦地方品种在Glu-B3位点遗传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8108、1.9542,而组成类型遗传多样性指数没有差异;聚类与主座标分析表明,所有材料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09~1.00之间,平均为0.3462。研究表明,西藏半野生小麦和西藏小麦地方品种之间在Glu-B3位点的等位基因种类与组成类型、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均存在差异。西藏小麦种质资源Glu-B3位点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群体间与群体内遗传距离较大。  相似文献   

12.
大学学报     
《中国科技信息》2011,(1):10-14
中国杂交小麦研究现状与趋势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杂种优势利用显著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水稻、玉米、棉花和油菜等作物杂交种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但小麦杂种优势利用仍处于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学基金》1988,2(1):47-47
由南京农业大学马育华教授申请资助和主持的“大豆新品种选育与数量性状遗传研究”,在大豆地方品种资源主要经济性状与遗传变异、大豆杂种优势及配合力、抗大豆花叶病毒等方面均取得很大进展。在新品种选育方面,1983~1985三年内先后育成四个高蛋白质、高脂肪的大豆新品种,并已在南京、南通地区大面积推广。累计推广面积已达上百万亩,一般比当地.品种增产一成以上。有的品种还促成了长江下游地区小麦-玉米-秋豆和小麦-水稻-秋豆复种制度的发展,有利于全年综合增产。几年来育成新品种增加的经济效益达528.6万元。  相似文献   

14.
西藏小麦品质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西藏和国内主要麦区代表小麦品种异地分期播种试验收获样品化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初步明确种植环境条件、品种遗传特性和栽培技术共同作用影响西藏小麦品质形成,在小结中提出了建立西藏优质小麦生产基地,近期生产上以改进栽培技术、科研上加快优质品种选育以期最终实现西藏小麦优质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人们对杂种优势的研究已经有很长历史。直到本世纪末都一致认为是由遗传差异比较大而能互补的雄雌配子结合产生的,公认的有显性学说,超显性学说,上位作用理论,它们都从遗传角度比较明瞭地解释了这种现象。笔者试图以地理、遗传、生态三种因素的综合作用来探讨杂种优势现象,提出了生态型杂优学说,并且把它用于农作物育种。通过十余年的努力,设计出了一批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利用,使这一学说得以初步证实。这是在杂种优势利用和研究方面  相似文献   

16.
项目简介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高梁研究所邹剑秋研究员主持完成的“生物质能源甜高梁品种选育技术创新与应用”囊括了杂种优势利用技术、高糖资源创新技术、亲本系创造技术和不同细胞质利用研究,融合了常规育种、辐照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DNA导入等育种技术。系统研究了能源甜高梁的遗传基础、选育方向和选育技术。该成果的创新与应用使亲本系集聚了群体材料、zerazera族材料、A1细胞质不育系和恢复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杂种小麦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杂种及其杂种优势的研究与利用,多年来一直是农业科学研究中的热点,其研究成果已在玉米、高粱、水稻、油菜等作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量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小麦也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是大  相似文献   

18.
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麦的遗传改良越来越受到重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兴起,使小麦无性系的利用及建立小麦的遗传转化体系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因此,组织培养和基因工程相结合是进行小麦遗传改良的一种高效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试论我省春小麦四级繁种程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志远  王维 《青海科技》1998,5(1):39-41
经过分析青海省春小麦良种“三圃制”生产存在的弊端,提出了四级繁种程序,并以影响品种群体遗传稳定性的四个主要方面了该生产程序在保持品种群体遗传稳定和真实性方面的理论。  相似文献   

20.
小麦品质的形成不仅受品种遗传特性的制约,而且受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的影响。优质品种与适宜的生态环境和优质栽培技术相配套,才‘能充分发挥品种的产量和品质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