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汉唐人文精神之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的讨论是近年来的一大文化热点,然而,由于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发展源流缺乏严格学理意义上的系统的清理与概括,故使讨论缺乏必要的学理基础。中国人文精神从殷周之际初步生成和春秋战国时期确立后,到汉唐时代得到了多方面的拓展。在这一时期,人文教养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一时期的人文观念和人文教化,始终体现着这样一种精神,那就是为了张扬自强不息的人的主体性而特别强调人禽之别和文野之分,而这正体现着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一种“原始的圆满”。  相似文献   

2.
刘知几《史通》是唐代一部重要的史学评论著作,它从理论和方法层面着重阐述了史书的编纂体裁体例。在文学上,《史通》也成就巨大,体现了对人性的高扬,对人之价值的敬重,张扬着炽热的生命脉动。从崇儒重德的政治伦理色彩、不以人为因素而屈笔的直书精神、对人事作用的高度重视三方面对《史通》中的生命美学思想进行学理型的阐释与梳理。  相似文献   

3.
王元化倡导建立多元化、包容性的学风。这是灌注着现代学术精神的学风观,体现着五元化作为一个学者的现实关怀精神。王元化学风观的形成与他的人生经历和个人体验有关;从学理角度讲,生成于黑格尔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4.
浅谈高校弘扬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精神体现的是对主体与世界的关系、对人自身价值和人生存在的意义、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体现着人精神,这与我国儒学的人精神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中大力弘扬人主义精神,是提高自身人素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需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大和弘扬人精神显得尤为紧迫。  相似文献   

5.
科学与人文分别标识着人类两种不同的精神取向.从儿童精神的自我中心化到人文取向的人之自我意识的表达,从儿童感知世界的整体混沌化到人文生成与承纳的主客统一,从儿童潜意识化的精神涌动到人文存在的不可言明性或隐喻性,从儿童生活的诗性逻辑到人文文化的性情化理解,从儿童的游戏精神到人文自由的永恒追求,可以发现儿童精神与人文文化的精神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吻合一致.儿童精神是一种人文性的精神,儿童精神所呈现的是一幅"活"了的人文文化之景观.在技术理性主宰的现代文明中,儿童教育对于童心的呵护从根本上而言就是在履行重塑人文价值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6.
王元化倡导建立多元化、包容性的学风。这是灌注着现代学术精神的学风观 ,体现着王元化作为一个学者的现实关怀精神。王元化学风观的形成与他的人生经历和个人化体验有关 ;从学理角度讲 ,生成于黑格尔的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西方化中所涵盖的“太阳情结”与中国化中所隐含的“月亮情结”,体现着不同化审美情趣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性;西方化对太阳这一客体赋予了浓厚的宗教精神,中国化赋予月亮于人性德性的内涵,分别体现着追求“崇高”与“中和”之美的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8.
人文精神体现的是对主体与世界的关系、对人自身价值和人生存在的意义、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体现着人文精神,这与我国儒学的人文精神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在当代大学生中大力弘扬人文主义精神,是提高自身人文素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需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显得尤为紧迫。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历史发展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自始至终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相依相成,它包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状况的深刻理解。这种理解不仅是实践层面的,而且更深藏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内在的理论逻辑之中。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本身即体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对理论的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从提出到现实的展开过程,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创新的理论勇气和实践精神,这一精神将继续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大业的胜利实现。  相似文献   

10.
文学的艺术精神是指文学内在的艺术本质和精神诉求,它是一种触及人的本体存在和精神生成的深层思考,它不仅指导着各种艺术活动,而且作为一种精神理念渗透于社会、人生的各个领域。新时期小说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为一种哲学意义的人文关怀,体现出一种可贵的对“人”的尊严与价值的呼唤及其自觉的主体意识的张扬。关注人的生存状态,表现人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表达人的内在需求和深层欲望,成为新时期小说的主导话语。新时期小说在人文关怀的主题之下也包含着人的发现和启蒙以及对旧的观念和成规的批判。虽然这其中少不了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及“五四”的精神传统,但它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学而言,还是具有一些新的开创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科学精神的内涵是求真、务实、创新、怀疑和坚持,人文精神的内涵是求善、以人为本,二者具有统一性.但是目前我国大学教育中存在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分离与缺失的现状.因此,大学教育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而实现这一融合的现实途径是变革教育观念、教育体制,优化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素质,完善管理体制、评价制度,改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为切入点反思当代法治建设的理论渊源和借鉴蓝本,透视当代中国法治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同时以人文精神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探寻法治缺失人文精神的表征,并以此为法治改革的视域,以期弘扬21世纪法治人文精神的本有属性。  相似文献   

13.
中华和谐人文精神构成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主题。它涵盖了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灵魂。它主要涉及了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三是人与自身的关系。从生命伦理角度看,中华和谐人文精神要求关爱生命,突出生命伦理的基础性;勇于担当,提升生命伦理的根本性;家国一体,注重生命伦理的社会性;天人合一,实现生命伦理的全面性;博采众长,增强生命伦理的融合性;与时俱进,实现生命伦理的创新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推进中华人文精神和生命伦理建设,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人文精神博大精深,其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钻研和敬仰,那就是独立精神、韧性精神和泥土精神。,独立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脊梁的正气和胆识;韧性精神体现了华夏儿女顽强拼搏的意志和秉性;泥土精神则是中国知识分子踏实勤谨的品质和风格。这三种精神最能展示鲁迅的风骨,最能体现世所推崇的中华“民族魂”。在物欲横流和官本位猖獗的当下社会风潮中,鲁迅有助于我们感受华夏民族魂的召唤,重振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在时代呼唤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力度不断增强。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大学语文相对于哲学、历史等其他人文学科独具特色和优势。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想真正实现其人文教育功能,就必须突出人文精神。本文从当代社会的现实需要、大学语文在人文学科中的独特地位、大学语文教学中突出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和实现途径等方面对这一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6.
重建第一实体--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文化的历时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观念现代化的核心是“重建第一实体”,亦即重建人主义的个体精神:既要重新激活前轴心期的神学时代的个体精神,但又不抛弃轴心期以来的世俗的人精神遗产。具体来说,就是:在作为先验哲学的儒家心学传统的基础上,吸收道家思想的积极因素,重建个体精神。  相似文献   

17.
科学本身不只具有科学性,还具有一定的人文性,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科学教育注重其科学性,忽略其人文性,导致在科学教育中过分注重基础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文章分析了在现代科学教育中体现人文精神的必然性,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人文精神在初中科学教育中的体现,结合实际探讨了初中科学教育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的策略,包括制订包含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挖掘科学教材的人文素材,改进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倡导包括人文精神教育在内的完整的科学教育。  相似文献   

18.
人文精神是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人文精神具有内在统一性。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文化视野,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目标,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人文价值,重点在课程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的转化过程中,寻求理论逻辑与生命成长逻辑的一致性,寻求理论的抽象性与生动的生命体验的融合性,在关注学生的生存与生命的状态、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和生命价值中实现课程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文化视野的拓展,需要教师自身在对马克思主义精髓的认识、对理论教学观念的认识上都应有一个大的突破,把马克思主义的人文精神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19.
章认为,财富原罪观不仅抑制了中国人发明创造的兴趣和动机,妨碍了中国人科学精神的养成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且也压抑了中国人的人精神。章从中国人科学精神和人精神两个方面分析了财富原罪观的影响,认为财富原罪观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结构,使中国人的精神天平上的科学精神不足,而人精神又具有一定的虚伪性。所以,要使中国人的精神(科学精神和人精神)得以充实和平衡,必须尽快消除财富原罪观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