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的发展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帮助处在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学会面对机遇和挑战,完成其自身的政治成长,以成熟的姿态参与网络政治活动,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构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文化平台提出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如何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有效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思考的焦点.文章针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研究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大学生网上现状调查分析;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创新的有效路径,同时,又分别从网络管理法律规章制度的健全、教育体系的构建、资源环境整合优化等方面重点论述了第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引发的现实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的飞速发展为公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政治参与的渠道,网络政治参与正日益成为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文章以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作为研究主体,通过分析当今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和现状问题,认为应该从政府制度规范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层面引导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促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拓宽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网络政治参与正在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存在着薄弱环节,影响并制约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际效果.笔者从分析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入手,深刻剖析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完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谭忠毅 《时代教育》2010,(7):49-49,51
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最大化,必须要适应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本文将结合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特点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形势,从这两个方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途径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广西三所工科类高校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状况进行调查,从政治知识、政治价值倾向、政治参与倾向、政治参与行为四个方面,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状况进行了分析.发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存在如下特点:政治知识总体上掌握较好,政治价值倾向基本符合国家倡导的主流价值,政治参与倾向表现出政治效能感较低和政治参与积极性不高,政治参与行为呈多样性等.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丰富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也使得网络政治参与正在成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重要形式。近几年来,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并制约着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际效果。全面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在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完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志国 《时代教育》2009,(9):9-9,11
网络政治参与对大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它激发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兴趣和热情、拓宽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增强了大学生的民主参政意识.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政治参与也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它易使大学生被信息误导而造成思想混乱、易使大学生政治参与失范、易使大学生的现实政治参与能力弱化.为此,应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完善网络立法、推进电子政务工程,实现大学生有序网络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途径,微博、人人网、微信等新媒体的普及及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更增加了网络政治参与的便捷性。但现实中,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差异较大,部分比较积极,同时消极参与的也占相当比重,这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状。从网络政治参与和社会责任感的关联入手,探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及行动动因,有利于提出引导大学生有序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动力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成为当代大学生进行政治参与最重要的平台之一。网络扩大了大学生的知情权和表达权,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精神,扩大大学生群体的政治影响力,但不当使用网络也会造成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失范等问题,应该通过思想教育、社会实践、舆论宣传、法律规范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有序地进行网络政治参与,优化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有了更为便捷的途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政治参与行为不规范的现象。本文以市本科高校学生作为研究主体,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其网络政治参与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两方面,提出规范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运用网络动员的策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全新的经验和实践探索。本文对政府、高校和学生等三个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网络动员策略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从制度建设、实践落实以及队伍管理三个层面对政府和高校的网络动员现状进行了调查、归纳和总结,从大学生参与网络动员的范围、网络动员的行为以及网络动员参与心态三个维度对大学生网络动员现状进行了调研和分析。以此理清脉络,从网络动员的视角切入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日常工作以及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也深刻影响着公民的政治生活,使得网络政治参与逐渐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为了激发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网络群体参与网络政治的热情,培养大学生有序网络政治参与行为,提高理性有序地进行网络政治参与的能力,应该从实践管理入手,把学校网络平台、社会网络平台、政府网络平台科学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践平台体系。  相似文献   

14.
微文化的兴起和发展正在对当代大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处于微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开始多彩呈现;尽管当前大学生群体的网络政治参与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同时也出现了情绪化、自由化、圈群化等非理性现象;应从跟进热点微话题、重视微社交活动、发挥微示范效应、加强微文化监管和注重微民主建设这五个维度来进行应对,促进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和谐、有序地进行.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作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主要群体,其网络政治参与的水平和程度,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文章对承德市5所高校的23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对部分学生干部进行访谈,分析承德市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进而探寻促进承德市大学生健康、理性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通过分析得出承德市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水平偏低。基于此,文章建议政府扩充大学生网络参政渠道、媒体加强政治知识的引导、高校加强思政课的建设、大学生增强自身的政治素养等,以此来提高承德市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水平以及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是网络信息的时代,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机遇的同时也经受着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如何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和发展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着力研究并解决的课题。笔者从确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革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制度四个方面对网络文化背景下如何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传递信息、表达意愿、评论时政的重要渠道,但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着不够理性、不够科学等问题,对高校和社会稳定形成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需要社会、政府和高校共同努力,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进行积极引导,使其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政治参与的渠道和发表政治见解的平台,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参与政治的热情。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出现非理性政治参与行为。本次调查以安徽财经大学部分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他们的政治认知、政治参与的方式及态度的调查,发现部分大学生受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等方面因素影响,容易产生非理性行为。唯有加强他们的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以及完善有关政治参与平台,并正确引导网络参与,才可能减少大学生非理性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其政治参与意识与行为对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重要作用。以江西省豫章师范学院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网络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包括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积极性与效能感,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多样化的平台与途径,为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提供便利,重塑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等,网络的低准入与匿名性也容易导致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盲目性,国外意识形态也容易通过网络冲击大学生政治价值。  相似文献   

20.
当前我国大学生政治能力比较薄弱,参政议政的渠道少,而网络以其交互性、快捷性、开放性、平等性的特点,在培养提升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方面迅速显示出其优势,并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产生了重大影响,因而必须完善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因势利导,扬长避短,从而推动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的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