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晓颖 《海外英语》2011,(8):337-338
康拉德的小说《吉姆爷》被视为英国小说史上的丰碑,在这部小说中存在着一系列的二重性问题,即在肯定一个事物的同时也肯定其反面,两种相互对立的因素共存。主人公吉姆的行为体现了一系列的二重性,主要表现为忠诚与背叛、勇敢与怯懦、生存与死亡三个方面。而这些二重性则是作者本身二重性的反映,主要表现为身份的二重性、职业的二重性和政治立场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就社会心理的二重性和社会心理特征两个方面,对新时期各种类型特别是性格小说中人物的社会心理特征和丰富内涵,进行了多视角、多层面的分析考察,探寻了新时期的小说创作演变的趋向和线索。  相似文献   

3.
俳优小说为“谐谑文学”文体之一,其渊源与谐谑文学各种文体都相关;俳优小说兴起的现实土壤,主要有汉魏晋之通脱、玄学和佛学三种风尚;俳优小说的品格有大俗大雅二重性,具有深刻的文学史和审丑的意蕴。  相似文献   

4.
于连是法国杰出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品《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他具有真与假、美与丑的二重性格,体现出当时社会关系的两极对立、矛盾和冲突。按照司汤达的本意,小说书名中的“红”象征着于连想成为拿破仑手下一名士兵;“黑”象征着于连不得不去当教士。纵观于连短暂一生的表现,不难发现:红是于连的真面孔,黑是于连的假面孔。红与黑共同组成了于连性格的二重性,同时,也共同促成了于连形象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5.
郁达夫的小说绝大多数都包含了一个类似于穆天子追寻西天瑶母以实现情欲与道德超脱的追寻母题,其女主人公形象大多包含了女圣与女色的二重性。郁达夫在处理这种追寻母题时心理是紧张的、矛盾的,但对女色原型的认同终占上风。  相似文献   

6.
《明天》作为鲁迅小说中较为独特的一篇,是作者为宣泄内心压抑而找寻的情感出口。小说中单四嫂子这一具有二重性特征的女性形象,正是作为鲁迅思想情感的载体被塑造出来,故而分析研究单四嫂子性格中的二重性特征,对于研究鲁迅复杂且充满矛盾的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意义。文章拟通过分析人物性格中落后与进步两方面,进而论述鲁迅个人思想矛盾性在其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总观高等院校文科所设之课程.逻辑学是一门较为特殊的课程,其特殊性集中表现为逻辑教学的一系列难易二重性──教师的讲授具有难易二重性,学生的学习具有难易二重性,逻辑的考试具有难易二重性。鉴于逻辑教学的这一系列难易二重性,在实施教学时,就必须对症下药,制订出切合实际的策略,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否则就不易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本文旨在探讨逻辑教学的特殊性,研究逻辑教学的个性规律,为完善逻辑教学陈一己之陋见。一、逻辑教学的难易二重性与文科所设其他课程相比,逻辑这门课程在教学上呈现出其独特的个性,即在教学…  相似文献   

8.
小说中的人物,是故事情节发生和发展的动因,也是使一个故事真正具有意义的根据。从故事情节发生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物的作用是推动情节的进展;而从人物自身的审美价值来看,人物则应当是具体生动的形象。这两个方面的意义构成了小说人物的二重性:即格雷马斯所说的,既是行动主体,是“行动元”:又是性格,是“角色”。(《行动元、角色和形象》)因此,大凡优秀小说所塑造的主要人物都应当是一个文学形象,一个性格;否则,  相似文献   

9.
怪诞意味着作品和效应中各类矛盾因素的奇妙的混合,具有二重性。从这一角度对残雪和王小波小说加以解读,可以发现,残雪的世界是疯狂的、恐怖的、怪异的怪诞世界,王小波的世界是充满着各种怪诞人体躯体的节日、粗俗的狂欢式的语言和扭曲的事物组成的怪诞世界。这两种怪诞世界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却正是怪诞二重性的不同体现,即滑稽与恐惧异质因素的相互混合。  相似文献   

10.
首先论述受迫振动的共振及其二重性,其次阐明非线性系统所出现的混沌也具有二重性,最后提出了随机与貌似随机(混沌)有区别的新看法。  相似文献   

11.
以特有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为目的的日本经济模式,具有市场性与非市场性并存、外部性与内部性并存的二重性,随着二重性中负面影响日益明显,日本经济模式正在走向衰退。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本质关系、价值关系、历史关系等多重含义,这些关系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发生中介,实践活动的二重性决定于人存在的二重性与自然存在的二重性,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意蕴只有在这种思路中才能得到合理的阐释,就此而言,西方生态伦理学是失之偏颇的。  相似文献   

13.
丹尼尔·笛福《伦敦大瘟疫亲历记》的瘟疫书写体现了神学解释与理性解释并立的二重性,这代表着英国瘟疫书写传统的转向。笛福瘟疫书写中的二重性源于18世纪初启蒙运动的理性本质与神学因素、清教主义的理性因素与神学本质分别对笛福所产生的影响,同时神学解释和理性解释各自的缺陷、不足也使二重性成为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的小说在内容上对人性的揭示,在学意象上的构建和叙事结构上表现了现代与传统的杂揉。其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在结构层面上的开放性和不确定性,呈现了浓烈的现代特征,同时,其部分作品又以稳定的传统的结构方式来体现故事的完整性,作出那种我们称之为全知全能的叙述或主观的剖析,这种风格的二重性很大程度上源于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15.
孔子教育思想二重性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考察了孔子教育思想二重性产生的社会背景,说明了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上二重性的表现,得出了孔子教育思想二重性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这也是儒家教育思想之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得以流传的内在原因。今天,要批判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就要分清精华与糟粕,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弃之。  相似文献   

16.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呈现出新与旧杂处、保守与进步交错、精华与糟粕混杂的矛盾状态。孔子教育思想的二重性是同他的政治思想的二重性密切联系的。其教育思想的二重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原则。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17.
略论真理的科学性与价值性任维德(内蒙古大学马列主义教研部)关键词:真理,科学性,价值性真理的科学性与价值性,是真理二重性的具体体现,是真理论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却又是研究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以往,学术界或教科书对真理二重性的论述,多集中于真理的...  相似文献   

18.
历史资料是已逝历史事实的再现,是证实历史的依据。历史资料有实物史料、文字史料和口碑史料三大类。史料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遗存,具有主观与客观二重性。正确认识和把握史料的二重性,对于学习和研究历史,知古鉴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张琳  毕素珍 《考试周刊》2013,(85):12-14
本文通过对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中人与自然关系描写的分析,透视哈代自然观的二重性:一方面自然优美迷人,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另一方面自然神秘阴森,对人的遭遇漠然置之甚至怀有敌意,指出哈代的生命体验、达尔文物种起源学说、现实主义与悲观主义对他自然观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当前学校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逐渐对传统的强调计划性的学校教育观提出了质疑和否定,转而更多地强调学校教育的不确定性。学校教育的计划性和不确定性都各有自己的局限,两者并存不悖,不能彼此取代。这是现代学校教育二重性的表现。这种二重性是由现代学校教育的固有矛盾所决定的:一是学校组织与教育实践的矛盾,一是学校组织与教育主体、外部环境的矛盾。认识学校教育的二重性有助于解决学校教育实践中的诸多两难问题。学校教育的智慧就存在于其计划性与不确定性的辨证把握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