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正式确立了"调解优先"的原则,法院调解再次成为了学界的热点问题。但在"大调解"的背景下,法院除了调解还应有更大的作为。从替代论、利益论和力量论三个角度对法院调解进行再认识,可以看出目前的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陷,应予以重构。  相似文献   

2.
司法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要提高司法效率,更进一步地体现公开、公正的原则。而我国现行审判程序的设计,特别是民事诉讼中调解制度的设计,不能充分尊重当事人的选择体现公正原则,不利于提高审判工作效率。应当重新设计调解在诉讼程序中的适用阶段,克服现行民事诉讼法在调解原则上的矛盾规定,强化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等完善法院调解制度的思路。希望通过立法对调解制度进而对诉讼程序作出更加科学的设计,以提高司法效率。  相似文献   

3.
在当前高校危机事件管理中,"稳定优先"原则被广泛运用与许多危机事件处理之中。通过案例分析,认为高校危机管理中"稳定优先"原则的首要目标是实现校园稳定;但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学生利益必然代替"稳定优先",而表现出学校的育人原点——学生利益优先,高校危机管理中"稳定优先"原则体现了对学生利益的尊重;贯彻"稳定优先"原则是一种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4.
法官主动权是指在法院调解中,法官主持调解程序,释明事实争点和法律见解,促使当事人双方在合意的基础上达成调解协议,并及时确认调解协议的效力的权力。法官主动权的存在具有法理依据和现实依据。重视法院调解中的法官主动权并不是走"职权主义"的老路,而是立足于"当事人合意主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有效解决纠纷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法院调解中应当合理运用法官主动权。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校本课程体系中,法律校本课程是培育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的载体,以拓展法律思维和培育法治意识,孕育出民主法治的稳定根基。中学法律校本课程不应该只是静态描述那些法律规则,而应在法治精神的培育上,提供更臻于完备的法律常识教育模式,发挥公民法治教育的功能。面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教育要求,中学法律校本课程以"人性尊严"为优先任务承担了培养自我判断的角色。在我国中学法律校本课程的编制与实践过程中,该课程面临"法治精神"与"法律常识"的问题,在"书本中的法律"与"生活中的法律"的问题上有着纠葛。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的诉讼法制原则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等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诉讼法制中的具体体现,从立法文本来考察,被冠以诉讼法基本原则的法律原则数量众多,但在文本之中,能体现出广泛的真实性的法律原则只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和调解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造就了我们在法律思维中对"法有限、情无穷"的顶礼膜拜,表现在司法实践中,依然存在"比附援引"的类推思维。罪刑法定原则的理念是限制权力、保障权利,从而最大可能地排除刑事司法中的恣意与专制。形式法治和形式合理性是实质法治的前提与保障,为了保护民众的预期,在当下追求刑事法治的进程中,仍然应该捍卫罪刑法定原则,信奉形式法治和形式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凉山彝族地区"德古"调解的既有传统及优点,凉山州两级法院经过实践探索,建立了特邀人民陪审员制度,即通过将"德古"聘为特邀人民陪审员,充分发挥"德古"调解的作用,从而使之更好地优化法院民事调解工作。但这一制度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应通过对"德古"进行法律知识培训、加强对"德古"调解案件的指导、以国家法为指导的同时结合合理的彝族习惯法等,来进一步完善特邀人民陪审员制度。  相似文献   

9.
调解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而诉讼调解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更具有重要的价值,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深入,诉讼调解制度越来越暴露出诸多弊端,如调解程序的相对任意性与审判程序的规范性明显存在冲突,法官既是调解者又是审判者,对最终纠纷的解决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等等。为此,必须进一步规范诉讼调解程序,通过建立调审分离的立法模式,明确诉讼调解的自愿合法原则,使我国的诉讼调解制度能够符合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调解制度以其灵活、便捷以及节约成本等特点,在劳动争议解决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中调解制度仍存在不完善之处。完善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应设立专门的劳动争议调解机构,贯彻落实"三方原则",组建专业性的劳动争议调解员队伍,赋予劳动争议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  相似文献   

11.
马锡五是我国著名的司法工作者,从抗日战争时期起,他在司法实践中就形成了“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巡回审理,就地办案;判调结合,坚持法律原则,忠于事实真相”的判案方式,被称为“马锡伍审判方式”;宋鱼水任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民五庭庭长,她重视调解,在审案的同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被当事人誉为“辩法析理,胜败皆服”的好法官。从抗日战争时期马锡五审判方式,到当代宋鱼水重视调解,再到当前最高法在民事纠纷领域的“调解优先、调判结合”工作原则以及“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的指导方针,我们看到传统调解理念的重新兴起。在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司法领域日益重视程序争议的当下,这种似于国外ADR(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重调解的审判方式,是否是对过去的照搬?对于我国当前国情,这一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在此对其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传统理念被淘汰。调解,作为一种传统的非诉讼程序,由于在我国法制现代化的进程中与法治的许多理念相冲突,也一直备受指责,有人甚至怀疑其是否有继续存在的价值。而事实证明:在现代法治社会建设进程中,调解可以在借鉴西方的ADR理论与机制的基础上,不但没有被淘汰,反而展现出了新的生命力。从中可以看出调解和法治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正确认识调解与法治的关系有助于对调解确立正确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首先应对法治的涵义、原则和特点等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明确实现法治的关键在于依法行政以及法治环境中执政党应遵循的准则。  相似文献   

14.
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要途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必须强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必须健全相应的发展规划和制度,必须健全配套措施,切实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相似文献   

15.
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和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规范,行政法治要求依法行政,即行政执法应遵从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符合行政法的基本要求,严格按照法律规范行使行政权。"钓鱼执法"是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实施诱惑方法进行的行政执法活动。"钓鱼式"行政执法在实体上和程序上都不符合我国的行政法治,与行政法的基本原则相违背。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美国校园调解的实践作为切入点,运用赋权理论对纠纷解决方式的运作过程与产生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总结校园调解对学生、学校、社区的"赋权"过程与效果的基础上,论述了赋权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行政诉讼调解在法律规定层面被禁止,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彰显了顽强的生命力。与法律规定背道而驰的社会现实,受到了学者的质疑和诟病,但"行政权力不可处分"理论并非完美无缺,并且行政诉讼调解与化解纠纷目的相契合,与传统诉讼文化相融合,符合诉讼经济原则,因此行政诉讼调解仍有其正当性基础。目前行政诉讼调解在实践中被广泛适用的同时,也遭遇合法性和程序性困境。要解决这些困境,需在修改、完善《行政诉讼法》的基础上,确立行政诉讼调解制度,为行政诉讼调解提供法律依据,将司法实践纳入法治轨道。  相似文献   

18.
司法的目的是要形成和谐秩序,民事诉讼调解制度在促进社会纠纷和谐解决、维护法治秩序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就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本质就是调解人员和当事人之间通过直接交往,进行多边心理活动过程。因此利用和借鉴心理疏导的方法进行民事调解,掌握当事人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则会有利于矛盾和纠纷的化解,起到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英国是近代宪政的策源地,其宪法被西方法学誉为“近代宪法之母”。同时,英国是普通法国家,普通法对整个英美法律体系影响最大的特征是程序优先原则。英国普通法程序优先原则形有独特的法律化背景,法律程序的正当性与法治也有密切的关系,程序优先原则对我国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解制度在我国的民商事审判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平、正义等现代司法理念的确立,法治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调解制度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有些制度与规定甚至与现代法治的理念格格不入.对此,我们有必要对调解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本文在对法院调解制度进行理性的反思基础上,分析调解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提示其与实践的冲突甚至矛盾,革除其与法治理念和社会文明进步相抵触或者冲突部分,以期加强对民事诉讼调解制度的改革,并提出完善调解制度的相关规定和措施,以期充分发挥调解制度在我国现代民事诉讼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