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儒家"通人"教育在现代大学的继承与开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提倡"通人"教育,追求"尊德性而道问学",追求"身通六艺",其精髓是"人文教化".儒家"通人"教育思想启发了我国早期大学建设者,促进了我国现代大学教育的发展,同时对当代大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追寻大学之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追寻大学之魂"包含着两层意思:首先是要面对全球性文化生态危机引发的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和我国正在出现的大学精神衰微现象,追寻普遍意义上的"大学之魂",从时代的高度和理性的视角对大学的文化本质、文化使命、文化精神和文化价值进行再认识,这是"追寻大学之魂"的核心和基础;与此同时,还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把握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并在这个基础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观与普遍意义上的"大学之魂"的有机结合,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创新"大学之道",这是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大学精神引领大学和社会的进步 郭东明 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 大学之所以能经久不衰、走向社会的中心,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大学的精神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连理工大学60年的建设就充分说明了这点. 大学应始终保持一种令人向往和追求的精神.大学自治、学术自由、追求真理是大学精神的应有之义;同时,大学精神同时代、历史和文化特色密切相连,是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彰显和体现,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坚韧精神;"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格物致知,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些都是很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的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研究徐州两汉时期的器物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符号文化,分析其对中华民族的重大影响,总结两汉文化的历史贡献,探析其当代价值,从而更好的塑造徐州两汉文化的文化价值体系,以便人们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两汉精神。  相似文献   

5.
论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异化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质量工程"的异化表现为立项的官员化;"质量工程"立项的"马太效应"不仅表现在重点大学与一般大学之间,也表现在一所高校的内部;"质量工程"建设出现了专注于数字游戏、以科研成果取代教学成果、注重表面现象、疏于本质问题等目标错位。要超越这些异化现象,我们必须构建公平正义的项目遴选程序,最大限度地减少"马太效应";回归人才培养之正道。  相似文献   

6.
论大学精神与大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大学精神对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推动着大学的发展。大学只有不断地通过制度建设、文化熏陶、大师引领等发展途径,才能孕育出大学之精神并使之薪火相传。  相似文献   

7.
现代大学应当具有大气大象、大师大量与大行大化的文化精神气质,大学正是以自己这种独特的文化精神引领社会前进;"学术自由"是大学与生俱来的传统,而这种传统的生命力又依赖于一个有利于学术自由的生态环境氛围;现代大学文化精神之构建在于价值观的整合、学科的相互尊重、科学人文知识架构的融合与校园文化文明创新。  相似文献   

8.
回归本位,大学教育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大学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和有效途径,列出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异化现象,指出当代大学教育需要回归本位,实现人文自觉,促进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大学生经典阅读和"精神成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剖析了当代大学生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远离各类经典名著、追求轻浅化、娱乐化阅读这一文化现象,阐述了经典阅读对大学教育"精神成人"的重要意义,并就大学开设的经典导读通识教育课程的某些现存问题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雅斯贝尔斯是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学家,其教育思想,特别是关于大学的理念蕴含着深刻的哲思,为当前大学教育发展提供有益启示。他的大学理念在大学自由精神之培育、师生自由之交往、精神文化之转化和学术自由之追求上使独立之精神、科学之态度、广阔之知识、适宜之个性的人才培养成为可能,也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1.
西汉水流域经历了复杂的古今变迁,留存有厚重的文化积淀.西汉水文化中的方言古词、乡村土语变化较慢.古代成分保留较好.具有"语言活化石"的特性,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对其抽样考证,可以揭示这种"语言活化石"可能存在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如意是我国的传统工艺品,它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从汉代到今天,它的形式以及文化内涵在不断地变化中。如意从民间走向书斋,为名士、帝王所喜爱,成为装点门面的器具。同时,如意还被佛、道二教作为法器。如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扮演了一个生动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钱大昕的文论、史论与“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大昕作为一位清代的汉学大师 ,乾嘉年间主流派学术的重要代表人物 ,却并非一心如枯井 ,死水微澜 ,仅于音韵、度数、考据的章句小儒。其沛然的文论 ,奔涌的史论以及深刻的“理”论 ,无不清晰地折射着强烈的“时代精神”。从钱大昕的治学中实可反映出乾嘉考据学者的一般治学倾向来。  相似文献   

14.
徐州有着丰富的汉文化遗存,其中汉画像石、汉墓、汉兵马俑被称为徐州汉代“三绝”,“三绝”遗存生动体现了两汉时期徐州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彰显着两汉先民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创新意识。历史文化遗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梳理和阐释历史文化遗存蕴含的教育价值,既是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和传承的要义所在,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近世诸大家中,陈寅恪常被视为现代学术的一种典范,尤其是其所标举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更常被视作我国现代学术发端的一种标志.然则陈氏之"独立思想",其实并非西方意义上的纯粹的"学术本位",而是具有现实关怀和主体价值的"为道之学".  相似文献   

16.
东汉初年,由"立《左氏春秋》博士与否"问题引发了关于《史记》的学术争议:赞成立《左氏春秋》博士者,认为《史记》多引《左氏》,应立《左传》博士。反对者指责《史记》思想原则——"太史公违戾《五经》,谬孔子言",成为汉代思想界的公共话语。而汉光武帝刘秀采取理性的态度,为这场政治文化的大争论营造了学术生态。  相似文献   

17.
楚骚文化是建立在楚地文化风俗基础上的一种独特文化,蕴含着意蕴沉厚的美学思想,并积淀于汉代艺术的文化精神的深层,对汉代儒家情性关学的发展及演进具有极大的影响。文章通过研究楚骚文化对汉代儒家“情性”思想影响的发展轨迹,进一步审视汉代个体抒发其情性的文化美学现象。  相似文献   

18.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汉唐人文精神之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精神的讨论是近年来的一大文化热点,然而,由于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发展源流缺乏严格学理意义上的系统的清理与概括,故使讨论缺乏必要的学理基础。中国人文精神从殷周之际初步生成和春秋战国时期确立后,到汉唐时代得到了多方面的拓展。在这一时期,人文教养得到了空前的重视。这一时期的人文观念和人文教化,始终体现着这样一种精神,那就是为了张扬自强不息的人的主体性而特别强调人禽之别和文野之分,而这正体现着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一种“原始的圆满”。  相似文献   

19.
经学是汉代居于主导地位的政治意识形态,也是汉代文化与学术的主体。汉代诗学把“天人感应”落实到“仁”与“和”上,确立了诗和艺术存在的终极原因和终极价值。以“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作为艺术创作的纲领与原则,以“比兴互陈”和“以史证诗”作为艺术阐释与艺术创作的基本方法。使诗学成为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诗学精神与理念也只能是经学语境中的特定产物。  相似文献   

20.
《史记》、《汉书》中,记载了十七位西汉的酷吏,酷吏现象产生于西汉,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汉至唐,乃至明清,酷吏的身影不绝于史。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背景因素。结合西汉一朝的统治思想、阶级矛盾、法律文化等几个侧面因素,我们能够看出酷吏与西汉政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以此可以探寻出西汉酷吏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