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识为本”课程体系的危机与理念重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知识为本、高度分化、相互缺乏相融性的“科学主义”和“专门职业化”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在构建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考虑现代政治、经济结构对人才的要求,站在主动适应和促进科技进步的战略高度,去分析和预见高等教育课程的构建原则,形成新的反映我国传统文化,又体现知识经济发展态势,以“能力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2.
《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积极推进课程和教材改革”,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强调:“要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现代课程模式,特别是适应于学分制的模块式课程和综合化课程的探索和实验,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加入WTO后 ,不仅影响并促进经济领域的变革 ,而且也会对高等教育的课程造成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四个方面。中国加入WTO后 ,应重新构建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重新构建后的高等教育课程应具有本质化、体系化、层次化和国际化等方面的基本特征。重新构建中国高等教育的课程应遵循观念现代、目标先进、内容合理和体系优化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4.
“核心课程”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引入的重要课程概念,“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是对“核心课程”概念深化理解基础上的改造和发展,体现了对当今小学教育教师素质的时代要求,构建由人文素养课程模块、教育素养课程模块和能力与学科融合课程模块组成的小学教育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职课程长期沿用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方式,严重影响高职的定位和发展。根据约翰·S·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观,高职课程设置应该辩证地处理“博”与“专”的关系,即在保证核心技能精专的基础上兼顾知识和能力的广博,以便构建人才发展的“立交桥”。  相似文献   

6.
国际化英语课程改革详悉及理性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语言教育政策和语言课程指导框架,并把统一连贯的外语教育政策和全面完整的语言课程指导框架看作是外语课程成功的重要指标。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顺应当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科学的21世纪高等教育创新课程体系,我们应以现代社会发展走向为依据,反观我国现行高等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剖析它所面临的困境,借鉴国外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形成我国的21世纪高等教育课程理念。  相似文献   

7.
成人高等医学教育课程设置改革与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课程设置和课程开设方式是表达教学质量,乃至人才质量的基础要素。如何从成人高等医学教育的整体培养目标出发,设计、构建适应创新教育的新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与医学科学技术发展,新时期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模式相适应的现代成人高等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已成为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我们通过5年的摸索、学习、借鉴、改革、调整,本着严谨、务实、创新的精神,构建了以“公共课程”、“医学基础知识整体框架”、“医学专业课程”、“相关知识讲座”、“人文素质教育整体框架”、“自学课程”等6大板块为整体的成人…  相似文献   

8.
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学校的基础建设工程,需要不断实践,及时总结,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以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对策浅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和发展高等教育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适应国际竞争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是各国高等教育的共同思考。在诸多教育改革中 ,课程改革始终是高校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我国的高校课程体系 ,总体上存在着以下弊病 :(1)单纯的学科课程挤掉了其他课程。单一的学科课程把综合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隐蔽课程排挤到课程外 ,阻滞了大学教育功能的释放。(2 )过多的专业课程 ,削弱了基础课程。并且专业口径过窄 ,高度僵化 ,不利于学生面向多种社会需求。(3)过弱的人文教育。除了规定的“两课”之外 ,理工科学生对文、史、哲、艺术极少涉猎。即使是文科…  相似文献   

10.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面临着深化改革、强化管理、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在新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要在构建课程体系、组织教学内容、实施创新与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进行系统配套的改革。成人高等教育课程建设规划要根据成人学员的特点和成人教育的特殊性,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着眼于课程的整体优化,反映成人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特色,不断完善成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1.
高校课程建设中的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高等教育教十年来的理论与实践表明,要适应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发展,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而在新的背景之下,我国高校课程建设也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适应这种趋势的需要,大学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必须以通识教育为手段,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共同核心课程”为主干课程,建设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全面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将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亦是当今我国课程发展的方向。儒家“中和”思想引领下的传统和谐课程思想,虽然存在着价值取向单一、重继承、轻变化与创造的偏向,但在寻求课程诸要素之“中和”与“时中”方面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进一步挖掘“中和”思想的现代意义,在创新中构建全面、系统、开放的和谐课程体系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作物栽培学是高等农业院校农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和信息化教育的飞速发展,传统作物栽培学课程间的整体衔接性差、交叉重复性多等教学弊端逐渐暴露出来,影响了教学质量.课程群建设是我国高校课程体系和内容改革发展下的产物,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培养模式的制定和教学内容方法选择等方面建立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对“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课程群建设背景、特性及作物栽培学课程群设置现状为切入点,探讨分析作物栽培学课程群建设,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德育课程建设作为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重要一环,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内容。古今中外不同的民族文化哲思理路为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不同的路径经验,“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是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哲学思路,决定了双方在高等教育德育课程设置上的分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把教化功能融入课程体系当中,实现了知性与德性的完美融合。这种传统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逐渐式微,最终导致传统文化德育职能在现代课程体系中的缺失。进入新时代,高校面对德育存在的种种困境,应重回“天人合一”的思考方式,实现德育课程向课程德育的转变,构建课程德育体系,真正肩负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5.
课程是德育的重要载体与实施途径,德育必须落实在课程中,这是一个老话题。但是,这一话题如今有了新的内涵和价值。因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努力构造适应21世纪发展需要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而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为这一体系的构建作有益的探索和试验。新的德育课程投射在德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上,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类型、规格、培养方式方面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课程提出了新要求。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设存在一些课程门类与课时偏少、重知识轻能力等问题。为了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创新能力、个性发展的培养,必须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和人文教育类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分析了新世纪以来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历史进程,然后指出了职业教育课程发展遇到了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在价值的缺失、行业企业参与课程建设的热情有限、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有脱节等问题,最后提出了职业教育课程的未来走向:逐步转向“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全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课程体系、探索完善“多重适应”的课程改革机制、建立健全“统筹协调”的课程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张、市场导向就业制度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深化,我国的课程论研究渐趋理性、规范和成熟。我国档案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章以档案学专业为样本,以该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为研究对象,在现代课程理论背景下,对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途径提出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高师公共教育类课程体系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力图在改革高等师范院校原有公共教育类课程体系中的教育理论性课程和教育实践性课程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综合性、操作性较强的教师职业技能课程,以构建一种新的完善的能够“培养高师师范类 教师职业素质,使师范生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常握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具备基本的综合教学能力、班主任工作能力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的高师公共教育类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0.
系统反思现代课程知识观演变的历史轨迹,把握其内在关联是为新基础教育课程知识观确立历史视野的重要途径。为此,以适应“新课程”为基本取向来构建一种相对稳健、适应性较强的新课程知识观,其内容大致如下:1.从课程知识的本质上看,课程知识应是以课程文本为平台的社会文化与学习者经验的复合。2.课程知识的价值定位:在自我解放发展与社会解放发展平稳推进指针下,建立动态的、“四价值”综合平衡的价值观格局。3.课程知识的学习:一种课程文化、课程文本、学习者主体的三体互动状态——“对话”中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